余在先 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太原030024)
賈麗麗 山西中醫學院(太原030024)
摘要:本文闡明真武湯對多種病癥的治療作用。通過應用真武湯加味對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治療效果的分析,說明在疾病過程中,只要符合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濕停滯或泛濫,均可用真武湯治療。關鍵在于精確辨證,把握病機。
關鍵詞: 真武湯;痢疾;水腫;肺脹;虛勞;醫案
真武湯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方藥物由茯苓、芍藥、白術、生姜、附子組成。其主要功效為溫陽利水,所治病證見于原文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和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1】。經歷代醫家臨床驗證,用其治療陽虛水泛引起的病證,療效確切。筆者臨床多年,應用真武湯加味治療雜病,驗案較多,現列舉數例,報告如下。
1 潰瘍性結腸炎
患者閻某,男,57歲,干部。2006年9月21日就診。患者因腹痛、腹瀉、粘液血便10余年,曾在西醫院診為潰瘍性結腸炎,多次住院治療未愈。近1月癥狀明顯加重,大便日10余次,為稀糊狀,夾有較多白色粘凍和少量血跡,腹痛、里急后重,腹部及全身畏寒,腰膝痠軟,納食減少。檢查:精神差,形體較瘦,腹軟無壓痛,舌質淡而胖,苔白厚滑,脈沉細。結腸鏡檢查:全結腸粘膜充血水腫,散在小片狀潰瘍,粘液較多。中醫辨為脾腎陽虛,寒濕內盛。投以真武湯加味:制附子10g,白術15g,茯苓20g,白芍15g,炒薏苡仁20g,肉豆蔻10g,甘草6g,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劑。二診:連服5劑后,大便次數減少至日4-5次,畏寒減輕,飲食略增加,效不更方,繼進7劑。三診:大便日2次,呈軟糊狀,粘液減少,飲食基本正常,仍有腹部畏寒,繼以上方加黨參20g,補骨脂10g,砂仁6g,服2周,大便日1-2次,成形,無粘液血便,腹痛及里急后重消失,無明顯畏寒,舌質略胖,厚苔漸化,脈沉。復查結腸鏡:全結腸潰瘍均愈合,直腸下段充血。隨訪2年病情無復發。
按語:本病屬中醫“痢疾”。《醫宗必讀·痢疾》曰:“脾為后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腹痛下利當責之于脾,然腎陽虛衰,火不生土,則脾運失健,寒濕內生,阻滯腸道,損傷脂絡而成下利。故須溫補腎陽,釜底加薪,脾運復健,寒濕得化,瀉利自止。
2 慢性腎小球腎炎
患者周某,男,62歲,農民。1989年11月2日就診。患者5年前曾發現面部及下肢浮腫,未行診治,后自行消退。近因勞累,病情復發,即去縣醫院檢查,診為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住院治療3周,無明顯效果,建議轉中醫治療。當時癥見:全身水腫,雙下肢尤甚,腰膝痠軟,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小便量少,食欲不振,時有嘔惡,舌胖苔滑,脈沉而細。化驗血尿素氮18.6mmol/L,肌酐306μmol∕L,血鉀5.0mmol/L,血鈉138 mmol/L,二氧化碳結合力20mmol/L,尿蛋白(+),血漿總蛋白66g/L,白蛋白32g/L。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投以真武湯加味:制附子12g,白術15g,茯苓30g,白芍15g,澤瀉10g,大腹皮15g,生姜3片。五劑,水煎日一劑,分2次溫服。二診:服藥后小便明顯增多,日2000ml,水腫明顯減輕,精神較前好轉,食欲增加,無惡心嘔吐。繼以上方加黃芪30g服5劑。前后共服10劑后,水腫基本消退,血尿素氮、肌酐均已正常。囑其服金匱腎氣丸9g,日2次,繼續調治2月,隨訪4年病情無復發。
按語:本病屬中醫“水腫”。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腎。腎陽虛,不能化氣行水,且寒水反侮脾土,致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濕泛濫。故以真武湯為主溫陽化氣,治病求本,輔以澤瀉、大腹皮利水消腫,增強療效。其治切中要害,故可應手取效。
3 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
患者陳某,女,68歲。1990年1月3日就診。患者反復慢性咳嗽、咯痰20余年,近3年咳嗽咯痰加重伴氣短喘促。2周前因受涼感冒,出現發燒,咳嗽咯痰、氣喘明顯加重,住院輸注青霉素、頭孢類藥物10余天,體溫已正常,血白細胞總數正常,中性粒細胞82%(參考值50-70%),仍咳嗽喘促,夜間加重,轉中醫治療。入院癥見:咳嗽氣短,夜間較重,咯痰清稀,畏寒神怯,腹滿納少,雙下肢輕度水腫,舌淡而胖,脈象沉細。聽診兩肺呼吸音較弱,右下肺可聞及濕羅音。胸片:兩肺紋理紊亂,右下肺可見大片狀絮狀陰影。肺動脈段膨出,右肺下動脈增寬。西醫診斷為肺心病合并肺部感染,前已用抗生素,故以中醫治療為主,辨為寒飲阻肺,予小青龍湯加味:炙麻黃6g,桂枝10g,白芍10g,細辛3g,干姜6g,半夏10g,五味子6g,葶藶子12g,陳皮6g,茯苓10g,甘草6g。水煎服,日一劑。二診:連服5劑后,咳嗽氣喘略有減輕,但痰量仍多,結合患者全身癥狀,分析其病機,辨為脾腎陽虛,寒飲阻肺,改真武湯加味:制附子12g,白術15g,茯苓15g,白芍10g,細辛3g,炙麻黃6g,生姜3片。連服3劑后夜間咳嗽氣喘明顯減輕,痰量減少,且服藥后自覺全身溫暖。原方繼服5劑,咳喘基本緩解,肺部羅音消失。
按語:本病屬中醫“肺脹”。咳喘日久,肺脾氣虛,繼而及腎,致脾腎陽虛,氣化失常,水飲內停。復感寒邪,寒飲阻肺,則咳喘加重,前以小青龍湯溫肺化飲,僅為治標之法,后改真武湯加味,溫陽化氣,標本兼治,故能立竿見影。
4 植物神經功能紊亂
患者姜某,女,49歲,干部。2007年10月19日就診。患者體質素弱,近5年經常感覺全身畏寒。在當地醫院化驗甲功等正常,診為更年期綜合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中西藥治療效差。近1年病情明顯加重,四處求醫,服溫里祛寒之品數十劑,療效不佳。經朋友介紹來診。患者訴:自覺全身冰涼,夏天常需穿毛衣,伴頭暈乏力,睡眠差,食欲不振,月經后期,檢查:下肢微腫,舌質暗,苔白滑,脈沉細。綜合分析其病機,乃為脾腎陽虛,寒濕挾瘀,凝滯經脈,擬溫陽化濕,祛瘀通經為法,予真武湯加味:制附子10g,白術15g,茯苓20g,白芍12g,薏苡仁15g,麻黃6g,桂枝10g,羌活10g,川芎10g,丹參15g,甘草6g,生姜3片。水煎服,日一劑。二診:服三劑后,全身略有暖意,繼服五劑。三診:全身冷感基本消失。原方去麻黃、桂枝,加黨參20g,黃芪30g,繼服半月,諸癥全消,病情基本告愈。
按語:本例屬中醫“虛勞”范疇。腎陽虛衰,失其溫煦氣化,寒濕內生,阻滯經絡,日久成瘀,經脈不暢,陽氣不能外達,故現上述諸癥。前醫所用方藥,雖可溫里祛寒,而無化濕祛瘀通經之功,故難以取效。只有溫陽化濕、祛瘀通經,標本兼治,陽復而濕自化,瘀祛則經自通,陽氣外達,則病自愈。
小結
真武湯功能溫陽利水,用于腎陽虛、水濕停滯引起的各種病癥。臨證應準確辨證,謹守病機,方能取效。以上四例,病癥不同,但其病機基本相同,故用真武湯加味治療都可取得良好效果。其次,在臨床實踐中,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守其法而不拘泥于個藥。陽虛者,氣亦虛,故方中可加入人參、黃芪之類,增強療效。值得注意的是方中附子味辛、性熱、有毒。現代藥理研究含有烏頭堿、次烏頭堿、中烏頭堿等【2】。經炮制后,毒性雖可降低,但用量仍不可過大,筆者認為一般不宜超過15g,以免發生中毒。
參考文獻
【1】 南京中醫學院傷寒教研組.傷寒論譯釋.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576;1114.
【2】 王筠默.中藥藥理學.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7~58.
余在先 ,男,主任醫師,從事消化內科、內鏡工作。
通訊地址:太原市晉祠路75號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消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