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 蘇軾 老人登山汗如濯,到山困臥呼不覺。 騷人未要逃競病,禪老但喜聞剝啄。 此生更得幾回來,従今有暇無辭數。 徑山茶 徑山茶又名徑山毛峰,屬歷史恢復名茶,因產地“徑山”而得名。徑山茶外形細嫩緊結顯毫,色澤綠翠 ,內質有獨特的板栗香且香氣清香持久,滋味甘醇爽口,湯色嫩綠明亮,葉底嫩勻成朵。 徑山茶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制作1公斤特級或一級徑山茶需采6.2萬個左右鮮芽葉。以手工炒制,小鍋殺青,扇風攤涼,輕揉解塊,初烘攤涼,文火烘干等幾道工序。 徑山位于浙江省余杭、臨安交界處,東徑通余杭,西徑連臨安天目山,故有“雙徑”之稱。有凌霄、堆珠,鵬博、晏坐、御愛五大峰,茶樹多分布在峰谷的山坡中。山嶺高聳,群峰環抱,云罩霧濃,森蔭蔽日,日照短,晝夜溫差大,氣候潮濕。 峰谷山坡多為黃、紅壤,土質肥沃,結構疏松,提供了絕佳的種植環境。芽葉有效成分含量高,其中茶氨酸含量高于一級杭炒青茶含量一倍左右。 徑山茶宴 “徑山茶宴”,是我國古代茶宴禮俗的存續,誕生于余杭徑山寺而得名。 徑山寺,始建于唐代,江南五山十剎之首。它原是徑山寺接待貴客上賓時的一種大堂茶會,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傳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也是日本茶道之源。體現了禪意、禮儀、茶藝的完美結合,堪稱我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2011年,“徑山茶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徑山茶宴包括了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謝茶退堂等10多道禮儀式程序,賓主或師徒之間用“參話頭”的形式問答交流,機鋒偈語、慧光靈現,是我國禪茶文化的經典樣式。 舉行徑山茶宴時,眾佛門弟子圍坐在“茶堂”。 依次點茶、獻茶、聞香、觀色、嘗味、敘誼。先由主持親自沖點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點茶”;然后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奉獻給來賓,名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后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后才啟口。 茶過三巡后,即開始品茶香、茶色,最后才是論佛誦經,談事敘誼。以茶參禪問道,是徑山茶的精髓和核心。 始于中國的日本“茶道” 日本的《類聚名物考》中記載:“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駐前國崇福寺開山南浦紹明,入唐時宋世也,到徑山寺謁虛堂,而傳其法而皈。”這一史料明確記載了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徑山茶宴,成為徑山茶宴是日本茶道之源的“鐵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