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關節是人體較穩定的關節之一,肘關節脫位是肘部常見損傷。其發生率約占髖 、膝、肩、肘關節脫位的一半,多發于青少年。新鮮脫位若能在早期確診并進行正確有效的治療,一般可以完全恢復,若在早期未進行有效治療,常遺留部分功能障礙。由于肘關節脫位常伴隨肘部其他結構損傷,在診斷和治療時應仔細檢查。 損傷機制:肘關節后脫位最常見的一種類型,以青少年多見。后脫位常因跌倒時,手掌著地,肘部輕度過伸,跌倒后外力傳導至伸直的肘部,尺骨鷹嘴頂端受猛烈撞擊,使鷹嘴脫出肱骨滑車。若肘關節處于過伸位,則副韌帶與關節囊亦被撕裂,尺骨鷹嘴向后移位,肱骨下端向前移位,產生肘關節后脫位。 診斷:根據導致肘關節脫位發生機制及X線正側位片即可診斷,應仔細觀察肘關節X線正側位片,排除肱骨遠端骨折、橈骨頭骨折、冠突骨折。 治療:手法復位前應排除血管和神經的損傷。常見的血管損傷是肱動脈損傷,動脈搏動消失并不妨礙手法復位,若復位后仍未觸及動脈搏動。則需立即行動脈探查重建術。神經損傷表現有神經支配的肌肉運動及皮膚感覺消失,應立即行手術探查。
預后:單純肘關節脫位一般預后良好,進行有效治療后3~4個月能恢復至健側活動范圍。伴隨骨折的復雜性脫位,愈合常遺留部分功能受限。 損傷機制:單純肘關節前脫位比較少見,常常合并鷹嘴骨折。其原因系因跌倒后屈肘撞擊或者暴力直接作用于前臂,導致尺骨鷹嘴骨折,尺骨向前脫位。一般引起前脫位的外力劇烈,軟組織損傷程度嚴重,常合并血管神經損傷。如合并肱動脈損傷,應仔細評估血管神經功能。 治療:基本手法復位是反受傷機制,在牽引下對抗肌肉痙攣,然后對前臂施加向后下的壓力,同時向前擠壓肱骨前端,完成復位。復位后功能位石膏固定,同后脫位。 損傷機制:肘關節側方脫位分內側和外側脫位,外側脫位是肘外翻暴力所致,內側脫位是肘內翻暴力所致,與脫位方向相對的側副韌帶及關節囊嚴重損傷,而脫位側的損傷反而較輕。 治療:復位,上臂采取對抗牽引,輕度伸肘,然后對肘內側或外側直接按壓。其中肘內側脫位常屬于半脫位,合并軟組織損傷不如外脫位。 橈骨頭半脫位,亦稱為牽拉肘,是小兒常見的損傷。本病多見于1~3歲兒童,5歲以后很少見,其中2~3歲最為常見。多于患兒肘關節伸直前臂旋前時突然受到牽拉所致,預后良好。 診斷:患兒有患肘被牽拉后突然哭鬧史,患肢呈半屈旋前位,不愿舉動患肢,亦不愿用手取物,被動屈肘及前臂旋后則疼痛,肘部無明顯腫脹,橈骨頭處有輕壓痛。X線檢查為陰性。 治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