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說到趙之琛,這期說說和他有一定淵源和類似評議的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晚清篆刻六大家之一。字辛谷,號金罍、井罍,又號袖海、褎海、金罍道人、似魚室主、余糧生、翯然散人等,浙江上虞人。所著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等。其印以挺健婀娜、搖曳多姿見稱,別具一格,有“吳帶當風”之譽。
△徐三庚坐像 筆墨當隨時代,篆刻亦是如此。徐三庚的印風構成,和當時的藝術環境有著緊密的關聯。 一方面,隨著晚清時期我國文物出土和金石考據之風的盛行,金石學和秦篆漢隸幾乎成為每個篆刻家的必修課程(徐氏精于金石學,篆隸亦佳)。
△徐三庚篆書作品 另一方面,“以書入印,印從書出” “印外求印”等印學理念被廣為接受,從書法中、從古物碑版中尋找匹配篆刻家氣質并形成其個性印風成為時尚做法。因而,這個時期多才多藝又具有個性化成為文人篆刻家們的共有追求和共性特征。
△徐三庚“臣潘霨印”白文印 徐三庚也不例外,除篆刻外,他還精通金石學,書法、刻竹等諸藝俱佳,書法尤精篆隸。 在我看來,晚清印壇卓有成就者的印風形成大抵通過兩條路徑:一是縱向的向古取法(如取法秦漢或更早的戰國古璽等),二是橫向的向稍早(乃至元明印家)或同時代的流派印大家取法(如當時風靡印壇的浙派和皖派印家)。 △徐三庚“季通父”朱文印 徐三庚的印風形成和取法路徑也大抵如此。但徐的特別和卓越之處在于,他在印外求印以及印風融合和突破方面比當時絕大多數同行走得更加前衛和大膽。
自清代鄧石如以來,“以書入印、印從書出”的印學理念就被印家奉為圭臬。綿延千年的中華書法博大精深,清末的大量金石碑刻的出現使書法風格多樣化和可資題材更加廣泛,為當時的篆刻家們“以書入印”,即通過書法尤其篆體書法來實現個性印風創造了很好的外部條件。 △《天發神讖碑》(局部) 徐三庚的印作篆法即取材于被康南海稱為“奇書驚世”的《天發神讖碑》,這點可以從徐三庚大量篆書作品得到佐證,即使那些書體更近于印風的篆書作品(如前圖)也可以看到《天發神讖碑》的痕跡(往往和吳讓之乃至鄧石如的書風加以融合),從中能夠溯源到徐氏書風和印風的傳繼脈絡。 △三庚篆書作品 縱觀徐三庚印作,在以皖派字勢入印同時,更注重線條表現的提按頓挫,通過浙派切刀之法刻就,使線條呈現既柔曲又挺健,既流美又拙樸的筆致——這是徐三庚的特質,也是有別于其他印人的高妙之處。 徐氏篆法,石安以為還可用兩詞加以形容:筆方勢圓、線拙形柔。這得力于他對鄧石如、吳讓之和《天發神讖碑》的深刻理解和融會貫通,并化為己用,對線條有意采取方折起筆,尖圓收筆(尤其朱文?。┑奶幚硎址?,同時強化讓頭舒足、上密下疏的字勢,令其文字疏者更疏,密者更密,再加上線條的大量曲化,使印面文字看起來更加舒展飄逸,婀娜多姿,同時又剛柔相濟…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