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國歷來被大家認為是一次孔子主動向列國宣傳自己治國主張,實現政治理想的游說活動。也有人認為孔子是因為不滿魯國國君荒淫朝政,不思進取而憤然離開魯國的。但仔細考究孔子離開魯國之時魯國政壇的各種狀況,以及孔子在周游列國時的種種遭遇,不難發現,孔子的這次周游是一次被迫離開魯國,逃避政敵打擊與報復的政治流亡。
公元前501年,魯國的國君魯定公任命孔子為魯國大司寇,負責掌管境內所有的司法訴訟。在孔子的治理下,魯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各行各業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外交方面,魯國在與強大的齊國會盟時,憑借孔子從容不迫地據理力爭,也取得了一定勝利,迫使齊國歸還吞并魯國的鄆、汶陽、龜陰之田,最大限度地維護了魯國的利益。 此時的魯國國內,國君大權旁落,真正的權力掌握在以三桓為首的魯國卿大夫手中。孔子為加強國君權力,開始著手削弱卿大夫的權力。 卿大夫們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把采邑的城墻修得堅固無比,地方城邑如果修筑的比都城還要堅固,特別容易造成地方勢力的割據和分裂,嚴重地損害國家的利益。正巧在此時,魯國國內爆發了一場動亂,給孔子削弱卿大夫權力提供了一次絕佳機會。 事情是這樣的,三桓之一的叔孫氏有個家臣叫候犯,趁著叔孫氏在國都當政,無暇顧及采邑,便在他家的采邑郈起兵叛亂,憑借堅固的城池與叔孫氏展開對抗,叔孫氏的宗主武叔懿子費了很大的勁兒才逼迫候犯出國逃亡,收復該邑。家臣的叛亂讓三桓感到十分困擾和不安,孔子趁機向三桓提出 “墮三都”的建議,即拆除三桓的郈邑、費邑、成邑等三座采邑堅固高大的城池,以防止類似的家臣叛亂之事再起,最終達到“抑私家,強公室”的目的。三桓急于清除自身之患,于是欣然同意。 墮郈邑的時候比較順利,墮費邑的時候,盤踞在城中的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先發制人,偷襲魯國都城,幸而孔子得到戰報,派兵反攻,公山不狃和叔孫輒大敗而逃,費邑順利被墮。當孔子準備乘勢墮掉三桓采邑中最后的成邑時,孟孫氏的家臣公斂處父向其宗主進言說:“拆除了成邑的城墻,齊國人必將進逼到我們的北大門。而且成邑是你們孟氏的屏障,沒有成邑哪還有你們孟氏啊! ”三桓這才恍然大悟,于是臨時反悔。魯定公單方面采取軍事行動,圍攻成邑而不克,“墮三都”的計劃由此而失敗。 此后,孔子引起了三桓的強烈不滿,并失去了魯國當權貴族的信任和支持。 與此同時,孔子治理魯國,成績顯著,這讓齊國感到很害怕。他們不愿意見到一個強大的魯國出現,于是設計離間魯國君臣。齊國國君派人給魯國國君送去80名能歌善舞的齊國美女和120匹良馬,魯定公和三桓之一的季桓子收下了女樂和良馬之后,從此沉溺于女樂之中,不理國事。魯國的郊祭大典完畢之后,也沒有分送祭肉給孔子。孔子由此離魯去衛,開始了周游列國的歷程。 郊祭大典之后向大夫們分送祭肉本是周禮的定制,季氏不給孔子分送祭肉意味著他要么是不承認孔子大夫的地位,要么是不接受孔子恢復周禮的主張。歸結起來就是徹底否定孔子的政治生命。這對孔子這樣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假如他不在此時趕緊離開魯國,接下來迎接他的很可能就是一系列的政治清算和政治迫害。 段亞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