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中國人的思想世界比喻成一個很大的宮殿的話,那么這個殿堂中總是少不了孔夫子的一席之地。這個畫像上和藹可親的長胡子老頭,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主導了中國社會兩千多年的思想走向,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之中,成為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在古代封建社會,孔子更是一個可以與神劃等號的大圣大賢。宋朝大儒朱熹的著作中不是有那句話么:“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到了現代社會,雖然孔子的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力早已不如封建時代那樣大,但是由于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的浸染,孔子仍舊是國人思想中的一位了不起的圣人。 但是當我們拋開孔夫子頭上的神圣光環以平常心來研究孔子的生平事跡時,就會發現,原來孔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也有失敗和痛苦,也會展現自己殘酷的一面。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凡的人,其實還是來源于他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帶有一絲絲頑固和不肯妥協的可貴精神。 ![]() 孔子的施政理念:孔子是魯國的貴族叔梁紇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是庶出,在叔梁紇死后便與母親離開家族相依為命。他的早年經歷是很艱苦的,但是他很熱愛學習。小時候與別的小朋友做游戲的時候就常常用祭祀用的俎豆來模仿大人們祭祀祖先的模樣,到了十五歲的時候,孔子才確立了自己的志向開始認真的學習周禮。 為了維持生活他還做過倉庫會計和管理放牧牛羊的小吏等低賤的工作。由于孔子有貴族血統,再加上自己的勤奮好學,吸引了許多人聚集在身邊,成為他的弟子。逐漸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團隊,在各國諸侯中產生了很響亮的名聲。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最核心的思想是:“克己復禮。”因為當時處于春秋時期,西周的禮制此時早已破壞殆盡,代之而起的是王霸思想。 做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早已沒有了昔日統治諸侯的能力,諸侯們也互相征戰,謀取霸主地位,而諸侯們的權利又被卿大夫們所分割,卿大夫的權利又被自己的家臣所分割。周禮制度規定下的“天子統治諸侯,諸侯統治大夫,大夫統治家臣 ”這種從上到下森嚴的等級劃分已經名存實亡。出現了“君不君,臣不臣”的混亂局面,那時候的社會現實就是強者為尊,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孟子》一書中曾說出春秋末期的亂象為:
而儒家的使命就是扭轉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局面,重新恢復周公時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有序的禮制時代。 這種復古崇古的思想與施政理念與當時的社會發展大潮流是背道而馳的,也就注定了孔子不被重用的結果。然而孔夫子畢竟是以恢復周禮制度為人生最高理想,故此在春秋末期的亂世中,他仍舊四處尋求機會施展自己的才學實現自己的抱負。于是就有了周游列國的舉動,這種行為被當時的一些人稱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后世的儒家對孔子的行為是及其稱贊的,認為他這種不懼怕現實困境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做法是大圣大賢的品格的體現。 ![]() 離魯去齊雖然孔子是地地道道 的魯國人,但是當時魯國的君權已經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所分割。而季孫氏的季平子更是成為魯國的實際掌權者,其權威比國君還大。 由于這三家卿大夫都是魯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稱為“三桓”。魯國當時的局面是“百姓知有三桓而不知有魯君”,國君與卿大夫之間矛盾尖銳。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昭公與三桓發生戰爭,國君戰敗,被三桓驅逐出境,逃到了齊國。魯國已經陷入內亂,這是嚴重違背了孔子的上下有序,君臣父子的等級思想的。 在這樣的環境下,孔子不可能有所作為,所以他離開魯國,開始了尋找能實現周禮之地的行程。換一種說法,孔子就像是一個想要把周禮的種子種下并長成參天大樹的人,他的四處奔走其實就是要找到能讓這顆種子發芽成活并且茁壯成長的適合土壤。 孔子離開魯國后來到齊國,此時正是齊景公執政。之所以往齊國跑是有原因的,
孔子來到齊國后,受到了齊景公的接見。他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孔子的回答是:“使君王像君王,臣子像臣子,父親有父親的威嚴,兒子有兒子的孝順。這樣國家就能治理好。”齊景公與當時所有的各國國君一樣,都出現了君權被勢力強大的大夫分割和架空的問題。對他來說,這種恢復上下有序的施政理念是很對自己胃口的。于是他稱贊孔子的才能,并打算封一塊土地給孔子,讓他成為齊國的一個大夫來實現周禮。 斥乎齊任用孔子的事情遭到了晏嬰的反對,晏嬰就是后世所熟知的“晏子使楚”的主角,他當時是齊國的宰相。 晏嬰的反對理由是:“儒家的學說繁瑣復雜,崇尚空談。禮樂制度又耗費錢財,影響正常的百姓生產。假如用孔子來治理齊國的話,他那一套復古的做法是對普通百姓不利的。“
在晏子的反對下,齊景公終于沒有重用孔子。晏子也是春秋時期很有智慧的大賢級別的人物,他之所以反對孔子,其實是看出了儒家學說這種復古的思想與當時爭霸的潮流是背道而馳的。 ![]() 況且儒家太在意周禮中規定的那套禮儀制度了,那些制度本就是為貴族打造的,一般的平民百姓根本學不了也實行不了。如果用要求貴族的禮儀去要求百姓的話,只會勞民傷財。 而且孔子是要維護國君的君權,限制和收回大夫和家臣們分割出去的權利,如果齊景公任用孔子治理國家的話,勢必會激化國君,卿大夫,家臣這三者之間的矛盾,那齊國一定會陷入戰亂。 齊國的大夫們果然害怕孔子受到重用,于是想要謀害孔子。齊景公則直截了當的對孔子說:“我已經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其實當時的齊景公正值壯年,這樣的意思很明顯了,就是叫孔子另謀高就吧。 在這樣的排擠和逼迫下,孔子才不得已離開了齊國回到魯國。 孔子的才能和手腕
孔子回到魯國后,當時魯國的國君已經是三桓擁立的魯定公。架空國君的三桓家族老一輩們紛紛離世,三桓之首的季平子去世后,掌權的是他的兒子季桓子。由于季桓子年少無力掌權,于是季孫氏的家臣陽虎利用這種權利真空期殺死了季桓子的寵臣仲梁懷,并囚禁了季桓子。逼迫季桓子盟誓聽命于自己之后才將其釋放。其余的兩家也因為新的繼承人比較年輕,拿不穩手中的權利而出現被家臣逐步分割架空的局面。陽虎在獲得季氏的實權后,聯合家臣們操控三桓繼承人繼續執掌魯國朝政。
在這種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上下易位的混亂局面下,孔子決絕出來做官。他一心講學,向人們傳授禮樂詩書等儒家經典,擴大了儒學在魯國的影響力,弟子的人數也日益增多。甚至有人慕名從很遠的地方來拜師,孔子也依照“ 有教無類 ”的教學原則,紛紛向他們傳授儒學。他其實也是在等待時機的出現。 ![]() 而此時三桓與家臣的矛盾越發尖銳,魯定公八年,陽虎聯合季氏的家臣公山木狃謀劃廢掉季桓子等三桓繼承人而改立自己信任的人,季桓子得知消息后逃脫。第二年,三桓的軍隊與陽虎等家臣勢力發生激戰。陽虎戰敗逃亡齊國,公山木狃則占據了季氏的費邑割據叛亂。 當時孔子已經五十歲,他的名聲早已傳遍整個魯國。公山木狃想請孔子到費邑來做官,幫助自己對抗三桓。孔子心動了,但這遭到了他的弟子子路的反對。子路認為公山木狃以下犯上其實是叛逆,儒學一直強調恢復周禮,是不應該幫助這種人的,于是孔子終于沒有去費邑做官。 后世的儒生們常常說圣人孔夫子不可能會對公山木狃這樣的叛賊招納而動心,這個故事是別人編出來抹黑孔子的品格的。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對孔子的神話和拔高。 歷史上真實的孔子精通駕車射箭,對軍隊作戰也很有一套。而在亂世中卻屢屢碰壁,自己的才華和抱負無處施展。而且當時孔子已經五十歲,公山木狃的招攬能讓他心動也是極其自然的。畢竟在孔子的眼中,三桓也不是什么好東西,只要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有什么不可以去的呢?只是被自己的弟子拿自己所說的道理這么一批評,自己也覺得過意不去,而且公山木狃僅僅有一個小小的費邑而已,以后什么情況還不好說呢。可能孔子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去而是繼續等待時機。
孔子 的等待終于有了回應,魯定公任用了孔子為中都宰,類似于現在的縣長。孔子運用自己的施政才能,只用了一年,就把中都這個地方治理的井井有條,盜賊銷聲匿跡,民間路不拾遺,人人彬彬有禮。他治理人民的方法成為四方學習的榜樣。于是升遷為司空,繼而又升為大司寇。大司寇是掌管整個魯國的司法行政等事物的官員。他總算得到了施展自己才學和政治理想的平臺。 孔子是采用什么方法治理人民的,史書上沒有說。但是能在一年的時間將一個城邑治理的如此良好,恐怕不單單是靠溫良恭儉讓那一套吧。聯系孔子的生平,我們可以發現他是一個很懂變通的人,并不是后世印象中那樣一個食古不化的迂腐的老學究的模樣。 ![]() 復興周禮只是最終的目的,至于達到目的的手段孔子可是很有一套的,必要的時候殺一些人也是可以的。可見,至圣先師孔夫子其實也是一個會使用鐵腕手段的政治家。之后發生的夾谷會盟和誅殺少正卯就是孔子強硬手段的具體表現。
孔子治理魯國是有所成效的,這引起了齊國的警惕。齊國害怕魯國強大后會威脅自己,于是邀請魯定公到夾谷,與齊景公共同舉行一次友好的結盟。 孔子當時陪同魯定公去參加這次會盟,他告訴定公有文事必須有武備,有武事必須有文備,請求國君帶上左右司馬一起去結盟。所謂的司馬,就是執掌軍隊的武官。孔子的意思很明顯,跟齊國打交道,可不能什么后招都不留,帶上武裝人員,可以保障國君的安全,也能震懾齊國。 孔子的預防措施是對的,其實齊國舉行這次會盟肚子里也裝著壞水。據《左傳》的記載,齊國是打算在會盟過程中讓萊人劫持魯定公,從而進行要挾以撈取好處的。萊人其實就是齊國從萊國抓來的萊俘虜,萊國是齊國邊境上的小國,被齊所滅,萊國的人也淪為奴隸和俘虜。 當兩國的君主在盟臺上落座以后,齊景公就暗中指派萊人的軍隊朝會盟地點奔來,準備把魯定公劫走。但是由于孔子事先也帶了軍隊人馬,當萊人沖來時,孔子命令魯國士兵拿起武器反擊。并當著兩位國君的面大聲對士兵們說:“ 如今華夏兩國的君主舉行會盟,是不允許蠻夷之人來破壞的。蠻夷不能圖謀華夏,而俘虜也無權參與會盟。這斷然不會是齊國君主的意思,如果是這樣的話,天神都不保佑。肯定會降下懲罰!” ![]() 齊景公也沒想到原來自己以為是和迂腐書生的孔子還有如此強硬的一面,看來已經用武力脅迫魯國的計劃是不可能實現了。于是只好命令萊人撤退。 既然武的占不到便宜,那就在文的上占便宜吧。齊景公與魯定公結盟之時,齊國忽然提出要在盟書上加上一條: 齊魯自結盟以后,齊國每次對外征戰,魯國都要派三百乘兵車給齊國以壯聲威! 面對齊國的無禮要求,孔子也針鋒相對的提出魯國的要求,盟書上必須再加一條: 為示兩國友好,齊國必須歸還之前侵占魯國的鄆城,汶陽,龜陰三座城邑。 盟約終于結成。在孔子不卑不亢的應對中,齊國同意了歸還失地的要求。這讓魯國取得了一次外交上的勝利!也提現了孔夫子對付爾虞我詐的世風的一種強硬的手段。
夾谷會盟之后,無論是魯君還是三桓都對孔子刮目相看,他開始協助季孫氏處理國政。為了實現君君臣臣上下有序的理想,孔子開始利用三桓與家臣之間的矛盾,策劃了墮三都計策。 所謂三都就是三桓各自修筑的堅固高大的堡壘,也是他們的軍事據點,分別是: 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此時已經被公山木狃所據), 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 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孔子表面的意思是通過拆毀三家據點而削弱家臣的權利,保護三桓宗主的權利。其實最終目的是削弱三桓勢力加強君權。如果這個建議在平時提出,勢必遭到三桓的反對,但是孔子抓住了三桓家臣出現叛亂的時機,提出了墮三都的建議。此時的情況是:季孫氏的費邑早就不是自己的了,被公山木狃占據著,成為了心腹之患,季桓子巴不得早點把費邑拆掉; 而叔孫氏在不久前也遭遇到了家臣的叛亂,原來當時叔孫氏的郈邑宰是公若藐,由于公若藐當初曾反對現在的叔孫武叔繼承宗主之位,所以叔孫武叔和公若藐有很深的矛盾。叔孫武叔繼位后派一個叫候犯的家臣去郈邑刺殺了公若藐。殺了公若藐以后,候犯卻帶著郈邑的士兵反叛叔孫氏了。叔孫氏攻打郈邑卻連連敗北。后來是借助齊國的力量才收復了郈邑。當時候犯叛亂把叔孫武叔搞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就有過這樣的感慨:“郈邑這個地方不光是我叔孫家的禍患,更是魯國的禍患呀。”所以孔子的墮三都計劃一經提出,叔孫氏就極力贊同。 而孟孫氏的宗主孟懿子呢,這個人本身就是孔子的學生之一。在年少時曾向孔子學習過禮儀,而且眼見著老一代宗主過世后,三桓的繼承人屢次被家臣威脅和操控,心里也早就不是滋味了。反正夫子這次墮三都是為了三桓好,肯定也是同意。 魯國的君主更不用說了,他被三桓架空那么多年,做夢都盼著能收回君權。孔子的墮三都計劃一旦成功,表面上是替三桓削除了家臣叛亂的威脅,其實也是讓他們失去軍事據點。三桓的勢力一旦削弱,自己就有重掌大權的希望,何樂而不為呢? ![]() 孔子就這樣利用了各方面的矛盾,使得魯國君臣一致統一墮三都。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夫子這個人的政治才能真是很厲害的,善于利用形勢的變換達到目的,真可謂有勇有謀。 魯定公十三年夏天,孔子任命大弟子子路為季孫氏的首席家臣,開始了墮三都的行動。一開始進展的很順利,叔孫氏的郈邑很快就被拆為平地。 季孫氏準備率軍拆除公山木狃占據的費邑,徹底解決心頭大患的時候,公山木狃先發制人,率領費邑的軍隊直接攻打魯國都城曲阜。叛軍很快攻入都城,這次他們的目的很明確,把魯君和三桓一起干掉。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魯定公和三桓都慌了,趕忙逃進季孫氏的宮殿內,叛軍緊接著又攻進季孫氏的宮殿中。魯國君臣趕快爬到了高大的武子臺上暫避,敵人的箭都射到了魯定公腳下。 就在這危險的時刻,孔子臨危不亂,派遣申句須,樂頎率領魯國的士兵沖下武子臺。叛軍被魯軍這么一沖擊,頓時亂了陣腳。孔子親自指揮戰斗,費邑叛軍敗北退軍,之后孔子又命魯軍乘勝追擊,并且發動城內百姓和貴族的力量,在姑蔑這個地方擊垮了叛軍。公山木狃帶著自己的副手叔孫輒逃亡到了齊國。費邑叛軍被剿滅后,魯國軍隊很快將費邑夷為平地。至此,三都以墮二都,孔子削弱三桓的計劃僅差最后一步。 當準備拆除孟孫氏的郕邑時,孟孫氏駐守郕邑的家臣公斂處父堅決反對,他知道孔子到底想干什么。于是秘密對孟懿子說:“郕邑地處齊魯交界處,是抵御齊國入侵的重要門戶。為了魯國的安全,是決不能拆除的。況且,郕邑是孟孫氏的屏障,若果拆掉了,那么孟孫氏又將到哪里安身呢?”公斂處父的這句話點醒了孟孫氏,他這才回過神來。原來大家都在被孔夫子當棋子使啊,這糟老頭咋這么深藏不露呢?三桓本是一體,孟孫氏很快將這件事告訴了他們。三個權臣這才恍然大悟,孔子哪里是要幫他們消除家臣的威脅,其實是在替魯定公削弱自己啊。如此一來,魯君和三桓的團結一致頓時瓦解。這城我們不拆了,要拆的話魯定公自己去拆吧。 魯定公十三年十二月,失去三桓軍隊協助的魯定公獨自攻打郕邑,遭到公斂處父的頑強抵抗。最終也沒能攻占郕邑,孔子的墮三都集中君權的愿望就此落空。而通過這件事,三桓與孔子之間的關系也急轉直下,如果說墮三都之前孔子和三桓是類似于無間道的互相利用的話,那么此時雙方已經直接撕下了互相尊敬的偽裝,走向了公開的對立和防范。 ![]() 彼婦之口,可以出走魯定公十四年,五十六歲的孔子被魯定公授權攝行相事,成為魯國政壇中僅次于季桓子的二把手,其級別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副總理。孔子開心的喜形于色,整天都笑瞇瞇的。他的門人看不過去了,就問孔子說:“老師,我聽說君子遇到災禍降臨也不會恐懼,遇到福氣的來到也不歡喜。您咋整天樂呵呵的呢?這樣符合君子之道么?”孔子說:“確實有這種說法,但不還有一句話這么說么:'君子也為自己身居高位而能禮賢下士而歡樂。’ ”孔子如此的高興其實后人是可以理解的,他盼望那么多年,總算得到了可以在天下推行周禮的機會,這是理想快要實現前的狂喜。實屬人之常情,孔夫子是個有血有肉,有喜怒哀樂的大活人,他又怎么會不喜滋滋的呢。還是開頭那句話:孔夫子是個有情感有理想的追夢者,他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像。 孔子執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死了與自己政見不同的魯國大夫少正卯。這個少正卯到底干過些什么事情,史書上沒有記載,只知道這個人也是很有才華的,他與孔子一起在魯國講學宣揚自己的政治觀點。曾經把孔子的門徒吸引過去大半,是孔子的一個極大的競爭對手。但是他講學的內容孔子曾評價說是:“亂言。”可見少正卯的思想與儒家的君臣等級思想是不同的。孔子殺他到底為公耶?為私耶?這也一直是千古疑案。但是從這里為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冷酷的政治家的一面,這與后人心中那個笑瞇瞇的老先生是截然不同的。 孔子治理魯國三個月,效果很顯著:魯國境內男女有別,盜賊不起,四方來賓都有賓至如歸之感。能在短時間內改換一個國家的精神面貌,我是不相信孔夫子真的就靠著仁義禮智信的反復說教達到如此的效果的,肯定還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怎么能達到目的怎么干。從這里也可以猜測,孔子創立的早期儒家思想其實并不古板僵化,而是很有變通能力的一門新興的思想流派,這也是其思想能流傳后世的原因。只不過由于后世的改造和定型,漸漸的成為一門僵硬刻板的死學問罷了。 孔子在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同時,一股準備打壓和排斥他的力量卻也在暗中形成。在魯國內部,三桓跟他的關系其實早就是互相看著不順眼了,在鄰國齊國,齊景公也為魯國的逐漸安定和大治而感到憂心忡忡。 孔子治理魯國的消息傳到齊國后,齊景公很憂慮的對大臣們說:“魯國重用孔丘,必定會走向強大稱霸的道路。如果魯國崛起,我們齊國就會受到威脅,該怎么應對呢?我們要不要主動和他們親近免除日后的禍患呢?”一個叫黎鉏(chu)的大臣對齊景公說:“孔丘雖然得到重用,但其實和三桓并不是一條心的。我們可以先想辦法讓魯國排斥孔丘,假如孔丘離開魯國,那大王就不必憂慮了。要是我們的辦法不奏效,魯國依舊重用孔丘,那我們再和魯國親近也可以免除威脅。”于是,齊國利用三桓和孔子之間的矛盾,施展了一次美人計。 齊國先是挑選了三十匹好馬送給魯定公,然后又在國中挑選了八十名盤亮條順的美女,把她們訓練成舞蹈高手,送給三桓和魯定公。三十匹好馬呢魯國倒是收了,但這八十名美女,心里想要又怕留下好色的名聲,所以沒有明確的拒絕。于是在齊國的操縱下,這八十名美女在魯國都城南門外的高墻上每天都跳著《康樂之舞》,吸引住無數百姓觀看。季桓子聽說后,心里也癢癢的,于是化妝成老百姓去觀看這八十名美女動人的舞姿,一天之內就去看了三回。如此漂亮的尤物哪個男人不心動呢?季桓子想要收下齊國的這份禮物,于是跑去和魯定公訴說了齊國的舞女舞姿是多么的美妙,面目是多么姣好。畢竟是男人,魯定公聽說后直接出城看了一整天,連國事都不處理了。 ![]() 魯國的國君和權臣就這樣被齊國的八十個美女搞的神魂顛倒,喪失了君臣之間的禮儀道德。孔子的弟子子路心直口快,就對孔子說:“老師,反正魯國的君臣都是這樣的德性,您可以離開了 。”孔子對國君的作為也很失望,作為一個注重禮儀的學派創始人,他與儒家的門徒們是不能容忍這樣喪失禮儀的情況出現的。 但是,孔子說:“再等一等吧,魯國的郊天大典就要開始了,按照制度,每一個大夫都能得到分配的祭肉。要是他們還記得給我送祭肉,那么說明心里還有我,那我就留下。”孔子不相信魯國的君臣已經拋棄了他,但是現實是無情的。郊天大典過去好幾天,仍舊沒有人給孔子送來祭肉。此時的魯定公和三桓正在宮中欣賞著齊國舞女曼妙的舞姿,早就把孔子拋在腦后了。而在三桓的指派下,唯獨沒有給孔子送去祭肉,其實也是向他表達這樣一個意思:“魯國不需要你了,你走吧。” 孔子失望到了極點,明明自己已經可以開始復興周禮之政,可是為何國君卻為了齊國的美女就拋棄了自己,看來魯國并不是自己的舞臺。那么,哪里才是復興周禮的地方呢?走吧,去尋找實現自己理想的地方吧,雖然自己已經年近六十。但自己的一生,不就是為了那個夢想活著,奮斗著么? 孔子率領弟子們離開魯國,當夜住宿在邊境的屯這個地方,魯國的大夫師己親來送行。他說:“夫子,如今這樣的結局,并不是您的錯。”孔子只是笑笑,然后對師己說:不必多言,承蒙您來送我。我唱一首歌給您聽吧。”說罷,彈奏起悠揚的琴聲,孔子唱道:
這首歌又叫《去魯歌》。孔子借歌詞狠狠的批評了魯定公和三桓愛好美色,被美女所操控的丑態,也抒發了自己無限的失落和感慨。第二天,孔子帶著弟子們離開了祖國,踏上了尋找可以施展政治理想的地方的征程,這就是著名的孔子周游列國。孔子這一走,就是十四年,期間發生過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限于篇幅,我留在了一篇文章中。 閏土氏點評:在崇拜者眼中,孔子是道德與禮儀的化身,是神圣高不可攀的泥胎塑像;在一些批判家的眼中,孔子是食古不化,開歷史倒車的老頑固;然而,拋開一切先入為主的觀念仔細的研究孔子的經歷,就會發覺,孔子其實與普通的愚夫愚婦是相同的,他有自己堅持的信念,哪怕這些信念已經不符合時代發展。他也會為了達到目的而采取非常手段,他也曾輕蔑下層的勞動,自稱年少時算賬放羊的工作是賤役;但是這并不能成為后人否定他的歷史地位的罪狀,因為試問這天下人,哪一個不是這樣的呢? 孔子不是神,他只是一個有理想有手腕的老頭子罷了。但他又是非凡的,因為他真實,他勇敢的追求著自己的理想,哪怕這個理想是過時的老物件,但他依舊頑固的去追求去實現。這就是孔子的偉大之處,也是他和蕓蕓眾生共同的地方,正因為他是蕓蕓眾生中的一份子,所以才顯得那么偉大與超凡脫俗。 其實,現實生活中的孔子式 的人物難道不多么?仔細想來,人人皆可為圣賢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因為人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夢,而人活著就是為了逐夢。每一個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人,或許就是后世的孔夫子呢? ![]() 參考資料:《史記~孔子世家》 《左傳》 《孔子家語》 |
|
來自: 新用戶8926AVU2 > 《《名人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