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居格局
南通城區民居,較典型的格局是有大門堂,內設大門、二門。門堂中青磚鋪地,里為小天井,小天井兩邊有提闥門。有錢人家的照壁正對大門,一般市民家大門對面沒有照壁。有的人家還在住宅周圍建火墻、火巷,并將圍墻加高,與鄰家隔絕。人在大門外看不見住宅內的建筑,須拐三門(大門、二門、提闥門)方可進入宅內。住宅有“一進三堂”、“一進五堂”之分。房屋縱深有“五架梁”、“七架梁”和“九架梁”之別。“三堂”即敞廳、穿堂、正屋(南通俗稱“正埭”);“五堂”則加上敞廳對面的朝北屋和正屋后面的后屋。敞廳建筑最寬闊,三間大廳,不住人,是招待賓客場所。穿堂進身狹,一排三間,多隔層,兩邊房屋有時住人,但非正式房間。正屋三間隔開,東邊為上房,西邊為下房,有的還建亭子間、套房,正屋正中懸掛神軸,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婚、喪、喜、慶之時,三堂通開,顯得十分氣派。從大門到正屋,這是南通民居主建筑的格式,有的寬闊,有的狹小。 市郊沿江一帶為沙田,又稱圩塘田,人們為排除積水,在沙田中開河挖溝,填土造房。這里的民居,座北朝南,橫向成排,一戶挨著一戶。也有的鄉民聚宅而居,宅外圍有小河(稱園溝),宅內四邊有屋,中間為一大場,以小橋或小壩與外面相通,這種民居稱為“園基”或“園上”。 海門、啟東兩縣的村落結構,一般以住宅為單位。典型住宅與南通的園基相仿,是“四廳宅溝倉門壩”,即四關廂房屋,周圍溝河環繞,宅前有橋,橋上設門,有的橋可吊起,無橋則筑“壩頭”以通。住宅后面的溝河稱“宅溝”,宅與宅之間的稱“泯溝”。東西走向五六家住宅合在一起,稱之為“埭”,一埭為一姓居多,并以此冠名,幾埭集合則為村落。民居住宅一般三間,中為堂屋,有后門直通屋后宅溝,屋內置灶。 海安、如皋、如東鄉間,住宅相對比較集中。其建筑頗具特色,尤以屋脊頭更為奇特,兩頭高起微彎,呈水牛角式。以三開間房屋最為典型,在中間堂屋凹進去一架梁處砌墻安門,留下廊檐,東西兩邊房間各開一扇窗戶。 南通民居從來不以正南方向定位,而是偏東南15度。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寺廟、官衙才能正南,民居則不可。其實,這是因為南通臨江近海,屬海洋性氣候,春夏多東南風,秋冬多西北風,祖先經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從本地氣候變化的實際出發,認定建筑民居以正南偏東15度為最佳方位。 二、建新房 人們建造新居,早在頭一年冬至過后,便請風水先生看風水選址。在準備建房的界址四角,由主家用大鍬挖土,其內放進茶葉、米粒,打下木樁,再用泥土覆蓋,樁頭露出地面尺許,這種儀式俗稱動土。建筑新居之際,左鄰右舍、親戚朋友,不邀自來主動幫工。建房之始,主家先在施工現場兩邊各插一根高高的竹篙,上掛竹篩、鏡子、柏樹枝、芝麻秸。其寓意一是希望糧食滿倉,兒孫滿堂,日子象芝麻開花節節增高;二是認為有照妖鏡高懸,鬼怪妖魔就不敢前來打擾。 人們砌房造屋,上梁最為隆重。上梁須逢黃道吉日,人們紛紛送賀禮。主家因怕親朋好友破費,事前對上梁日子保密,而親友們總是再三追問上梁的時間,及時送來魚肉糕粽等各式賀禮,岳丈或女婿家還送鞭炮、鯉魚。送賀禮俗稱“送糕”,因“糕”諧音“高”。上梁這天,主家八盤八碗酒菜招待前來賀者。還請一位毛筆字寫得好的人,用大紅紙寫上福、祿、壽字樣,或只寫一個“福”字貼在大梁中間,同時在后邊梁正中,或中間立柱上端貼上“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紅紙條。還有的在中柱貼上吉慶楹聯。上梁時間,婦女兒童不得進入施工現場。匠人們在上梁過程中,互相配合,并講各種吉利話。 民居木結構完成后,接著是砌墻工程。在前墻一側的墻基上,許多人家往往豎一石碑,刻上“泰山石敢當”字樣,或石將軍神像,以求保家宅平安。南通磚木結構的民居,大多采用青磚小瓦,富家大戶的大門堂和房屋門面,青磚都事先磨光,嚴絲合縫,平整美觀,考究者還在水磨青磚上雕花,常見的有“喜鵲登梅”、“鳳凰牡丹”、“八仙”、“如意”等,其刀法洗練明快,民間美術味很濃。屋脊角裝飾通常是變形龍頭或變形如意圖案,中間鑲一塊雕刻磚,刻有福祿壽字樣或萬年青花盆。南通民居在色彩上都顯得凝重、樸素,一種是青磚青瓦,不加粉刷,稱為青磚白縫;另一種是石灰粉白,在山尖、檐門處抹以黑色,粉墻青瓦,黑白分明。 三、賀新居 新居落成,主家搬遷之日,親朋好友再次前來祝賀。賀禮主要是魚、肉、饅頭、糕、鞭炮、碗筷等,也有的以喜匾、喜字、字畫、擺設相贈。舊時,喬遷之前,先要由一家之主將“家堂菩薩”神龕送入新居,擺在堂屋正中神柜之上,然后再將祖宗牌位請進新居。神龕或神軸兩邊墻壁上掛“金鼎呈祥龍香結彩,銀臺報喜鳳燭生花”的對聯。神柜上擺供干鮮果品,焚香燃燭,頂禮膜拜,鞭炮齊鳴,俗稱上新園。為了慶賀新居落成,接待賀喜親友,主人在上新園前幾天便開始張羅:殺豬宰雞,購買食品,借用餐具,聘請廚師辦菜。使用新灶時,由主婦負責燒火,廚師上鍋掌勺,其時必先煮魚肉,所謂“新鍋新灶,魚肉跳跳”。宴請規格一般中午為“六碗四”,晚間為“八碗八”,菜肴豐盛。入席就座禮儀大有講究,其中繁文縟節,規矩甚多。待冷熱盆全部上完后,再上“頭菜”,“頭菜”有肚菜(魚肚)、參菜(海參)、皮菜(魚皮)、翅菜(魚翅)之分,以其中一種為主原料,配以魚圓、肉圓、冬筍、木耳、香菇、菜頭等配料,此時,主家挨個向賓客敬酒,宴會進入高潮。接著“上魚”,廚師親自將盛有整條紅燒魚的大盤捧至各桌,魚頭對準坐首席的尊長者,以示敬重,并喊道:“魚(余)來了”或“吉慶有魚(余)”,客人們則齊聲答道“魚(余)存倉”,或說“主家年年有魚(余)”,以魚諧余,祈求吉利。每盤盛魚一般兩條,寓為“雙魚(余)吉慶”之意。其時主家要給廚師送紅包,俗謂“攀魚封兒”。南通風俗,宴席上的魚,是不動筷子的,只看不吃,叫“看魚(余)”,此俗一直延續至今。喬遷之日,前來賀喜的親朋如攜帶小孩者,主婦要發紅包,稱“歡喜封兒”。賓客辭行時,主人回贈各戶魚、肉、糕,對于家境貧困的親友,則視其所送禮品的多寡折價,加倍以紅紙包錢“回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