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是以陰陽五行、臟象經絡、氣血津液等學說等為基礎,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以辨證論治為診療特點的,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治療與預防的一門科學。我們之前講過了氣血津液,今天繼續詳解陰陽五行。
中醫養生學的特點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1,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一體觀 2,人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整體——天人一體觀 - 季節氣候、晝夜對人體的影響
- 地區方域對人體的影響
- 社會生活對人體影響
辨證論治怕冷,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 發熱重,咽喉紅腫,痰黃粘稠,脈浮數,苔薄黃。 1,證: 指證候,指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的原因、病的部位、病的性質、和邪正關系,反映了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變化的本質,揭示了疾病的本實質。 2,辨證: 將望、聞、問、切收集的癥狀與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其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系,從而概括判斷出為某種證候。 3,論治: 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陰陽學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 《靈樞·病傳》: 明于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
PS:《黃帝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學和中醫養生學的理論基礎。金庸小說中最癡情的藥神程靈素的名字便是取自素問和靈樞。
陰陽的含義 - 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的概括,含有對立統一的概念。如:天與地、日與月、寒與熱等。
陰陽的基本屬性 - 《內經》:“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 寒冷、向下、向內、晦暗、相對靜止為陰;溫熱、向上、向外、明亮、相對運動為陽。
事物的陰陽屬性 - 相互轉化:如四季,春夏秋冬;
- 無限可分:如白天與黑夜,白天又分上午與下午。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有形,不離陰陽。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 《類經》:“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
- 〈內經〉“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 如:物質與功能,物質——陰;功能——陽。
- 氣與血,氣——陽;血——陰。
- 人的生理功能就是陰陽二氣運動變化的過程,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協調平衡的結果。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4.用于疾病的診斷 審別陰陽,是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5.用于疾病的治療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1)陰陽偏盛:陰陽有余——損其有余,即實則瀉之。 (2)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不足——補其不足,亦即虛則補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是一種樸素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元素所組成,自然界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發展變化,都是這五種物質不斷運動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中醫學把五行學說應用于醫學領域,說明五臟的結構與功能,論述人體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有機聯系,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統一,闡明健康與疾病、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規律。
五行的含義 “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行”,指運動變化。 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 “火曰炎上”:溫熱、上升、光明等性質或作用; “土愛稼穡”: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 “金曰從革”: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或作用; “水曰潤下”: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或作用。 事物和現象的五行歸類表 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 1,五行相生 - 指木、火、土、金、水之間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五行相克 - 指木、火、土、金、水之間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五行制化 - 是指五行間既相互資生,又相互制約,維持平衡協調,推動事物間穩定有序的變化與發展。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1,五臟歸屬五行: 2,說明五臟之間的相生關系: - 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土生金;腎水之精以養肝木,水生木。
3,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 - 肝氣條達以疏泄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腎水的滋潤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
4,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 母病及子,如腎病及肝;相克太過,肝病傳脾,即木乘土。
5,指導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 面見青色,喜食酸味,為肝病;培土生金法,即補脾益氣而達到補益肺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