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讀文章,晚上看評論。 中醫書友會第197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續命湯被唐宋醫家奉為治風的準繩,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風,主要就是用這些續命湯來加減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本文作者總結了共10首續命湯,對于我們探索中風病的治療,很有意義。(編輯/王超) 續命湯是古代治風的準繩,今總結共有10首 作者/毛進軍 一、續命湯是古代治風的準繩 古代治療中風,盛行應用續命湯。 續命湯自古以來就是歷代醫生治療中風的重要方劑,如大、小續命湯,收錄在《古今錄驗》里。 這些方子流傳的時間很長,《金匱要略》中也有收錄,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諸風》中收錄更全,是古代五臟偏枯中風的通治方,也就是中風的專病專方。 這些方子被唐宋醫家奉為治風的準繩,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風,主要就是用這些續命湯來加減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孫思邈深有體會,認為“以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續命湯……效如神”,“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千金要方》 明末清初醫家汪昂在《湯頭歌訣》中小續命湯下的按語里說“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說明續命湯是古代治風的根本方。 陳修園在《醫學三字經·中風第二》中對續命湯的理解更為深刻而簡要:“人百病,首中風,驟然得,八方通,閉與脫,大不同,開邪閉,續命雄。” 然而到了金元時期,對中風的認識便開始轉變了,逐漸拋棄了中風從風論治的大法。 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從正等醫家各持一說,劉河間主心火暴盛;張從正主肝風內動;李東垣主形盛氣衰,本氣自??;朱丹溪主濕痰生熱。 后世大都效法這些學說,以為中風是心火、痰熱、肝風內動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潛陽、清火化痰等藥,而將自古辨治中風的良方續命湯棄而不用,這實在是舍本逐末。 二、續命湯用途廣泛,亟待廣發潛力 對于中風,唐代醫家孫思邈從臨床特征上將中風分為偏枯、風痱、風懿、風痹四種類型,主要病因就是風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風痹”不能算作中風病一類的病證,而應該屬于風濕痹證的范疇。 對于中風的治療,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卷第八·治諸風方》中說:“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不悟,宜速與續命湯。”并在《千金要方》中收錄了不少以治風為主的大、小續命湯等古方。 中風,不僅古代有,現代也是發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風,也就是現在的腦卒中,就可以據證應用續命湯,應用續命湯最好在24小時之內就開始服藥,這樣療效是最好的。 大家在臨床上也都看到了,西醫治療中風的方法就是大量地輸液,這樣的治療,我個人認為大多數會留下偏癱的后遺癥,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也是非常多見的。 中風就是一個寒熱錯雜的病證,得病后血瘀水飲互結痹阻不通。病人罹患中風,原本就因真陽虛損,氣不化水飲為津液,瘀血水飲互結,而大量的輸液,實際上就是增加了體內的水飲,加重了氣機的不通、脈絡的瘀凝,病邪不能祛除而滯留了,怎么能沒有后遺癥呢? 因此,得病后要通表透里,開門祛邪,以活血祛痰逐飲為治,不能太過增加水飲。 自古治療中風盛行續命湯,而現今鮮有會用者。 由于續命湯被人忘卻太久,現今,明白續命湯的奧旨、會用或善于應用續命湯的醫生極少。中醫辨治中風的有效率也大為下降,治療中風的陣地現在竟主要是以西醫為主了。 續命湯方藥囊括多首經方,扶正祛邪,內通外透,寒熱并用,攻補兼施,不僅治療中風,而且可以治療外感、內傷、皮膚等臨床各科病證,應用范圍很廣,潛力很大,有待挖掘和發揚光大。 三、《千金》續命方 各自有特長 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孫思邈列出了系列續命湯的方藥和主治,非常重要。 我歸納了一下,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諸風》中有9首方子,在《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肉極第四》中有1首方子,總共有10首續命湯方。 這十首方子雖大都治療中風,但在方藥配伍主治上也有各自的特色。 現在簡單來談談這些方子的功能主治,這些續命系列方除注明者外,都是《備急千金要方·卷八·諸風》中的方子。 1、小續命湯系列方 (一)小續命湯之一 主治:治猝中風欲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語,奄奄忽忽,神情悶亂。諸風服之皆驗,不令人虛。 藥物:麻黃、防己(崔氏《外臺》不用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甘草、芍藥、川芎、杏仁各一兩,附子一枚,防風一兩半,生姜五兩。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 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喑。 加減: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二)小續命湯之二 主治: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失便利,此與大續命湯同,偏宜產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藥物: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生姜五兩,人參、川芎、白術、附子、防己、芍藥、黃芩各一兩,防風一兩半。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三)小續命湯之三 主治:治風歷年歲,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語無所不及,宜服小續命湯方。 藥物:麻黃三兩,人參、桂心、白術各二兩,芍藥、甘草、防己、黃芩、川芎、當歸各一兩。 用法: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2、小續命湯還可治療痹證 小續命湯的用途很廣,不僅能治療中風,還可以治療痹證。 清代醫家汪昂在《醫方集解》中說:“小續命湯(六經中風通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潰亂,半身不遂,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蹇澀,風濕腰痛,痰火并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按中風有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此治冬月直中風寒之方。亦麻黃桂枝之變法……昂按:此方為治風套劑,今人罕用,然古今風方多從此方損益為治……本方去防風、防己、附子、白芍,加當歸、石膏,即古今錄驗續命湯,治中風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能轉側,錄驗方去人參,加干姜、黃芩、荊瀝,即千金大續命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p> 清代名醫魏之琇在《續名醫類案·卷十三·痛痹》中舉了一個痛痹的病案:“陳良甫治一婦人,先自兩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于膝,一二日流于髀骨,甚至流于肩,肩流于肘,肘流于后溪?;蛉珏N鍛,或如蟲嚙,痛不可忍,晝靜夜劇,服諸藥無效。陳診之,六脈緊,曰∶此真歷節癥也,非解散之藥不能愈。但用小續命湯一劑而效。” 從這個病案可以看出,小續命湯還可以治療痹證,也就是現在的風濕熱多關節炎。 3、大續命湯系列方 (一)大續命湯之一 主治:治肝癘風,猝然喑啞。依古法用大小續命二湯通治五臟偏枯賊風方。 藥物:麻黃八兩,石膏四兩,桂心、干姜、川芎各二兩,當歸、黃芩各一兩,杏仁七十枚,荊瀝一升?!肚Ы鹨怼酚懈什?。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兩沸,掠去沫,下諸藥,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荊瀝煮數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續命湯。舊無荊瀝,今增之,效如神。 (二)大續命湯之二 主治:大風經臟,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癢不自知方。 藥物:獨活、麻黃各三兩,川芎、防風、當歸、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細辛、甘草各一兩。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減麻黃,不汗者依方。 上氣者,加吳茱萸二兩,厚樸一兩。干嘔者,倍加附子一兩。啘者,加橘皮二兩。若胸中吸吸少氣者,加大棗十二枚。心下驚悸者,加茯苓一兩。若熱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風未須加減,便且作三劑,停四五日以后,更候視病虛實平論之行湯,行針依穴灸之。 (三)大續命湯之三 主治:治與前大續命湯同(大風經臟,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癢不自知),宜產婦及老小等方。 藥物:麻黃、川芎各三兩,干姜、石膏、人參、當歸、桂心、甘草各一兩,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锻馀_》名續命湯,范汪同云,是張仲景方,本欠兩味。 4、西州續命湯系列方 (一)西州續命湯之一 主治:治中風痱(一作入臟),身體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語,冒昧不識人,拘急背痛,不得轉側方。 藥物:麻黃六兩,石膏四兩,桂心二兩,甘草、川芎、干姜、黃芩、當歸各一兩,杏仁三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黃,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諸藥,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猶能自覺者,勿熟眠也??膳P,厚覆小小汗出已,漸減衣,勿復大覆,可眠矣。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穩乃服,勿頓服也。汗出則愈,勿復服。飲食如常,無禁忌,勿見風。 并治上氣咳逆。若面目大腫,但得臥,服之大善。 凡服此湯不下者,人口噓其背,湯則下過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湯。若虛羸人,但當稍與五合為佳。有輒行此湯與產婦及羸人,多有死者,皆為頓服三升,傷多且湯濁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無害也。 (二)西州續命湯之二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臟方·肉極第四》 主治:肉極,虛熱,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開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藥物:麻黃、生姜各三兩,當歸、石膏各二兩,川芎、桂心、甘草、黃芩、防風、芍藥各一兩,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黃除沫,下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日再”就是說,白天服用兩次,夜晚服用兩次。治療中風,病如果不好,服藥不要間斷,也可以每天兩劑藥,藥力不能間斷。 這個方子,疑似仲景《古今錄驗》續命湯,這比剛才說到的《古今錄驗》續命湯多了防風和黃芩,加了這兩味藥,療效會更好。 大、小、西州續命湯都是古方,《外臺》稱小續命湯出自《小品方》,這些續命湯在一些古方書中的收載互有出入,如《千金》所載的大續命湯中有石膏、黃芩、荊瀝等,都可以據證選用,不影響療效。 5、續命散系列方 (一)大續命散 主治:八風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頭眩不能自舉,起止顛倒,或臥苦驚如墮狀,盜汗,臨事不起。婦人帶下無子。風入五臟,甚者恐怖,鬼來收攝,或與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藥物:麻黃、烏頭、防風、桂心、甘草、蜀椒、杏仁、石膏、人參、芍藥、當歸、竹茹(《千金翼方》作川芎)、黃芩、茯苓、干姜各一兩。 用法:上十五味治下篩,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以知為度。 (二)續命煮散 主治:主風無輕重,皆治之方。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 藥物:麻黃、川芎、獨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兩,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細辛、人參、防風各二兩,石膏五兩,白術四兩。 用法:上十五味粗篩下,以五方寸匕,納小絹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兩,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絕,慎風冷。 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處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三)李可老中醫的加味續命煮散 說到了這個續命煮散,談談李可老中醫的加味續命煮散。 2007年12月23日在廣西南寧召開的首屆扶陽論壇上,李可老中醫介紹了他在這個《千金》續命煮散的基礎上創制的加味續命煮散,加味續命煮散曾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風。 主治:李可老中醫說,加味續命煮散“主治諸風無分輕重,節至則發,這個方子比大小續命湯(應用)更廣泛,可以治急中風、慢中風、中風后遺癥都有很好的效果……出現中風的預兆,或者手指麻木,或者某個地方肌肉跳動抽搐,或者出現比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預防”。 藥物:麻黃、川芎、獨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兩,肉桂(用紫油桂較好)、附子(生附子比較好)、茯苓、升麻、遼細辛(遼細辛力量比普通的細辛效果好)、人參、防風各二兩,生石膏五兩,白術四兩(一兩按15g計算)。 用法:上藥一并打成粉,混勻備用。一天服14g,用兩層紗布包。 14g藥粉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mL左右,一天分4次服,3小時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時不要斷藥,就是孫思邈說的“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 李可老中醫說,急性期用這個方子也有效。 急性期先用三生飲(生南星、生半夏、生川烏,加150g生蜂蜜,加適量水煮好后加九節菖蒲30g,麝香0.5g),分次服,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這個方子(加味續命煮散)來糾正四肢偏癱。 I 版權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