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書目=約翰·斯坦貝克《人鼠之間》 作者=劉愚說書 1.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約翰·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美國大蕭條時期,工人喬治和萊尼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讓他們堅持下去的是一個低微的夢想。 2. 主人公喬治曾說:「在農場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獨的一群人……咱們不一樣。咱們是有未來的人。」 3.喬治和萊尼一直認為他們不是孤獨的工人,他們互相陪伴。但是,意外發生了。面對慘淡的現實,他們該如何抉擇?他們的未來會美好嗎? ▼一張圖讀明白約翰·斯坦貝克的《人鼠之間》 「最好的計劃,不管人和鼠,往往都會落空。」 這是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詩歌《致老鼠》(1785)中的一句。他寫這首詩,是因為有一天在犁地的時候不小心弄翻了老鼠窩,自己非常愧疚,于是慨嘆人生也像這老鼠窩一般,總會被不可控的偶然所操縱,造化弄人。 彭斯是一位蘇格蘭農民詩人。蘇格蘭的農民成為詩人,這是罕見的。他時常歌頌勞動者的自然之美,淳樸的感情,在英國詩歌歷史上,顯得尤為難得。 ▲詩人彭斯(1759—1796),英國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從祖國、社會、田園,直至個人的心靈悸動,都表現出淳樸、高尚的追求。他復活了蘇格蘭民歌代表作就是改編的蘇格蘭民歌《友誼地久天長》。 在彭斯這首詩歌問世150多年以后,它感動了一位美國的工人作家,那就是《憤怒的葡萄》的作者約翰·斯坦貝克(John Steinbeck)。他受到「最好的計劃,不管人和鼠,往往都會落空」這句話的影響,寫出了中篇小說的典范之作《人鼠之間》。 斯坦貝克希望通過小說來回應彭斯的這首詩。在他看來,大蕭條時代的工人,生活在鼠與人之間,他們的生活也受著命運無常的捉弄。 ▲《人鼠之間》 這部書一經出版,就獲得了極大成功,最終成為斯坦貝克一生最具代表性、最暢銷的作品,也是為無數讀者傳誦和喜愛的作品,并使斯坦貝克于1962年獲得了遲來的諾貝爾文學獎,在頒獎詞里,我們得以窺見斯坦貝克的文學風貌: 「他的同情心總是在受壓迫的、無法適應環境的和受挫折的人一方,他善于將生活的單純喜悅與殘酷而陰冷的對金錢財富的貪念作對比。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人們發現了美國人的本質。」 和彭斯一樣,斯坦貝克也是為數不多的真正待過農場,當過工人的作家。他曾在牧場、甜菜廠等各種工地做過工人,和最底層的人們待在一起,他能體會他們勞累的生活,也能理解底層人卑微的理想。這本《人鼠之間》就是寫流浪的季節工人的「最好的計劃」,寫他們「計劃」的落空,讓人讀后不禁感慨萬千。 01.「在號子里爛掉也沒人在乎」在短短七萬字的小說中,斯坦貝克完整地展現了一條驚心動魄的故事線,以及故事背后寬廣的歷史畫卷和美國社會深刻、復雜的矛盾。整體上看,故事以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矛盾為主線,寫的是美國大蕭條時代的工人生活。 大個子萊尼是一個力大無窮的工人,他因為智力有缺陷,一直保持著兒童般的心智,給人感覺有些癡呆,被人稱為「瘋子」。陪伴他的是小個子喬治,他雖然自己「也不聰明」,但跟萊尼在一起,卻「顯得可聰明了」。他們有一個夢想,就是以后能夠不再當流浪的季節工人,能夠有自己的一小塊土地經營,為此他們準備攢錢。 可是由于萊尼的心智,他們屢屢碰壁,經常「犯事」。 ▲《人鼠之間》電影劇照,1939年美國版 喬治(左)與萊尼(右)在電影開頭 被巴士送到農莊附近 故事開始于兩人剛剛從一個小鎮逃出來:萊尼見到一個姑娘的裙子好看,就抓著不放,讓人當作了強奸犯。于是,喬治就帶著萊尼逃竄,來到了一個農場,在那里扛麥子。眼看他們有了合伙人,也差不多湊夠錢買地了,萊尼卻不小心殺了人,一切都幻滅了。 喬治最終在夢想和現實中做了選擇,含淚殺掉了萊尼,故事結束。 斯坦貝克設計了萊尼的這個形象,其意圖很明顯,他是想要在這個呆傻的「瘋子」身上最有張力地表現理想。喬治因為和萊尼在一起,互相陪伴,才與眾不同。 整個故事因此成了堂吉訶德式的,他們不斷地遇到不同的人,可所有人都覺得他們「奇怪」,因為他們還有理想,而這個理想在其他人看來是可笑的。 其他的工人也有過這種理想,即過上平穩、殷實的生活,但他們最終都向現實屈服了,滿足于賺得的微薄工資,日復一日地重復著貧苦。他們只能試圖在貧苦中尋找幸福,而對真正的幸福,卻早已放棄,甚至當看到萊尼和喬治,會自然像「過來人」一樣勸他們放棄。 作為「流浪的季節工人」,他們甚至沒有一個雇傭他們的固定的農場,他們只能不斷流浪,好的季節就多掙一些,差的季節就只能省吃儉用,勉強活著。可就算他們有了一個長期的崗位,也總會由于萊尼的「搗亂」而告吹。 顯然,就像喬治自己說的那樣,沒有萊尼這個累贅,他會「過得很開心」。有了萊尼,喬治就需要時刻不停地糾正他「犯的事兒」。 可是,喬治又不能拋棄萊尼,其原因一方面當然是喬治的善心,他害怕沒有他,萊尼會「活不下去」,但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正是萊尼的幼稚給了他培育夢想的溫床。 喬治能夠預料到沒有萊尼,他自己會變成什么樣子,他坦言道: 「我會在這兒干一個月,拿到五十元,去某個差勁的妓院待一夜。或者去打臺球,一直打到其他人都回家。然后我再回來工作一個月,再拿五十元。」 這就是斯坦貝克想要描述的,所有工人的生活。他們在某個農場、工地干活兒,把掙來的錢花在喝酒、打臺球、抽煙、逛妓院上,然后再去下一個農場、工地。 這種生活是無望的,可憐的。 沒有萊尼的喬治就會是這樣,在小說的最后也確實是這樣,喬治最終走向了這種生活。他槍殺了萊尼,就和另一個工人斯林姆去「喝一杯」,走向了他該走的路。 ▲約翰·斯坦貝克 這是大蕭條下工人的縮影。三十年代初的美國,在曾經的輝煌后一落千丈,人們的「美國夢」紛紛被擊碎了,取而代之的是哀鴻遍野,底層人對一切改變都放棄了想象。這就不難理解喬治和萊尼引起的那些質疑和嘲笑,他們那低微的要求在旁人看來卻是奢望。 當喬治與萊尼相依為命的時候,他們是有夢想的,沒有了對方,就成了災難,萊尼會被送進瘋人院,而喬治會淪為一般的工人。 雖然每天他們都會面對失敗的工作、一整天的勞累和痛苦,但在這之后,他們卻能重溫這個夢想,那個他們生活的唯一意義。在這個時候,他們覺得自己是不同的,是幸福的: 「在農場干活的人,是世上最孤獨的一群人。他們沒有家人也不屬于任何地方。他們在農場干活,手頭上攢了點錢就去城里花個精光……咱們不一樣。咱們是有未來的人。咱們還有彼此可以說話,互相關心。」 在喬治看來,別的工人「在號子里爛掉也沒人在乎」,而他和萊尼有對方的照顧和陪伴,還有著他們的「美國夢」。 02.我也以為說不定能行很多人會把這部《人鼠之間》和稍早菲茨杰拉德(Francis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以及稍晚理查德·耶茨(Richard Yates)的《革命之路》相比。他們確實有著一些共同點,那就是內部一致的「美國夢」。同時,它們又都描寫了夢的破碎。 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更多在表現浮華、奢靡生活下的人的迷失,夢漸行漸遠,人失去了自己,榮華富貴終究歸于塵土。相比之下,《人鼠之間》的夢就很樸素,喬治和萊尼不過是希望能夠有一個自己的小小的土地,能夠養牛、養豬、養兔子,別無他求。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劇照,2013年美國版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飾演蓋茨比 理查德·耶茨的《革命之路》,與《了不起的蓋茨比》類似,講的也是對于遠方的追求,它們都在追求遙遠、詩意、高不可攀的夢。 在《革命之路》中,耶茨描繪了中產階級的焦慮和理想,他們的夢想是逃離美國簡單、壓抑、重復的生活,希望能到巴黎發展,最后因為重重阻礙而失敗。 ▲電影《革命之路》劇照,2008年美國版 是演員凱特·溫斯萊特和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第二次合作的作品 相比之下,《人鼠之間》可以說是三部小說中,最絕望、最粗糲的一部。它不像另外兩部小說那樣,主人公已經過上了較為良好的生活,已經在追求自我的完整、精神的充盈這些形而上的問題。 在《人鼠之間》中,喬治和萊尼甚至只有十塊錢和幾個罐頭,還要面對時不時地風餐露宿,和郊狼為伴。 他們的要求是最可憐和不起眼的,他們只是想成為一個普通的農民。這樣一來,他們為理想而做的種種努力和讓步,更能感動普通的讀者。 喬治把那一整套讓他們有勇氣忍受生活苦難的理論編成了故事,一個烏托邦式的故事,每天講給萊尼,給予他們生活以動力,即使所有人都給他們潑冷水,都只不過認為萊尼是個力大無窮的「瘋子」,喬治也仍然要講下去。 喬治到底信不信他們的那個夢呢?在書中,喬治自己分析道: 「我大概從一開始就猜到了。我大概一直都知道,我們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是他太喜歡聽我講,搞得我也以為說不定能行。」 可以這么說,喬治最終以為「說不定能行」,甚至已經開始著手準備買一個農場了,這全部都出于苦難造成的自我保護意識。苦難使喬治必須去相信有一個夢,哪怕這個夢看起來是不可實現的,至少讓他有一個目標,不至于跌入到平庸無望的輪回之中。 夢想能夠使苦難中的人暫時忘懷自己的身份,進入到自己為自己設定的身份中,或是回到自然人的自由中。 在《人鼠之間》里,斯坦貝克精心安插了一個與喬治對自己的分析相對應的自我分析,那就是來自農場馬廄的黑人。他在自己的屋子里就暫時回到了自然人的自由和尊嚴之中,忘懷了自己的身份,對白人「主子」出言不遜。而在被恐嚇后,他稱自己是「一不小心忘記了自己是個黑人。」 這透露出斯坦貝克的思考,他提醒讀者,在最苦難、最絕望的時候,人們往往更愿意相信夢,更容易忘懷自己的身份。畢竟,在這種形勢下,現實反而是噩夢。 03.不會再有任何麻煩了《人鼠之間》就這樣將現實世界描繪成了一個噩夢。 小說名「人鼠之間」就是指工人在大蕭條下的處境,他們有「鼠」的一面,也有「人」的一面。 「鼠」的一面是指工人生活的卑微,他們容易滿足,不敢挑戰,戰戰兢兢。 書中描寫的所有配角都是這樣,安于自己身份的馬廄的黑人,忍受所有人的呼來喝去,可只要回到自己的屋子里,便感到滿足,好像有了尊嚴;農場主的兒媳婦,被人稱作「婊子」的風騷女人,滿足于勾引男人。其他的人物也都是這樣,過著老鼠一樣的生活。 ▲電影《人鼠之間》劇照,2015年舞臺劇版 而「人」的一面,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書中人物所透露出的真摯的感情。這些底層人,由于身份的低微,生活的貧窮,沒有任何虛偽和掩飾。他們都是窮人,沒有階級的差別,就沒有了嫉妒和攀比。二是指萊尼所代表的「人性」,他的殘缺成了對抗世界的殘缺的武器。 在這些生活現實的背后,「人鼠之間」又是對命運的慨嘆。斯坦貝克讓萊尼有了一個愛好,就是摸老鼠、小狗等毛茸茸的動物,這可以看作是對彭斯的回應。 這些動物所象征的美好,被萊尼「不小心」弄死了,他殺掉了老鼠、小狗,結束了它們「最好的計劃」。 在《人鼠之間》中,似乎每個有著理想的人,都成了悲劇。萊尼作為理想的化身和催化劑,他被喬治槍殺了;農場主的兒媳婦,一直后悔自己沒有抓住當演員的機會,因此破罐破摔,到處尋找男人傾訴,最后被萊尼誤殺了。剩下的人物,如喬治、清潔工和馬廄的黑人,最終也都認命,成為標準的「農場干活的人」,失去了理想。 除此之外,斯坦貝克還通過兩次槍殺重新加固了「人鼠之間」的聯系。第一次是一個工人殺掉了一只白色老狗,另一次則是喬治殺了萊尼。 槍殺老狗是因為那個工人認為它太老了,看不見也聽不清,走路踉踉蹌蹌,而且還散發出臭味,它不適合這個世界了,世界只能讓它痛苦。而槍殺萊尼,似乎道理也很相近,他瘋癲,愚蠢,單純,似乎也不適合這個世界。 ▲電影《人鼠之間》劇照 1992年美國版 清潔工老坎迪和他的狗 最終他默認了別人槍殺自己的狗 斯坦貝克于是讓它們都死在了「對準后腦勺」的槍下。「對準后腦勺」是為了讓他們都毫無痛苦,這是作家的人道主義。 在斯坦貝克的筆下,世界的「適者生存」就是這樣,它不容許人有理想,只能容許人像老鼠一樣經營自己的窩。如果窩被搗毀,它就需要鼓起勇氣重新去建;如果不能適應,它就只能去死,這是作家的現實主義。 斯坦貝克寫出了美國大蕭條下底層人的絕望,這種絕望不光是表現在像喬治這樣,與一個幼稚的「瘋子」為伴,從而使自己還有夢想的人身上,它更指向了那些已然失掉夢想的人身上。 那些工人早就不再相信任何翻身的可能,對噩夢般的生活習以為常;這還不夠,他們還要澆滅其他人的理想,要讓別人也和自己一般平庸。 ▲電影《人鼠之間》劇照,2015年舞臺劇版 喬治(詹姆斯·弗蘭科飾演) 與萊尼(克里斯·奧多德飾演) 在一聲槍響過后,萊尼巨大的身體倒下了。斯坦貝克借喬治之手殺了萊尼,那個力氣大到能夠徒手捏碎人的手和脖子的「巨嬰」,因為世界不能容納他,因為沒有人能夠照顧他,人們還要忙著照顧好自己。 而看看生命對岸的死亡,反而變得光彩奪目了,就像喬治對萊尼最后說的話那樣: 「所有人都會好好地對你。不會再有任何麻煩了,沒人會傷害別人,也沒人會偷東西。」 而喬治呢?他為萊尼選擇了「最好的路」,使他永遠不會受傷害,永遠不會再闖禍,可他自己卻將永遠活在落空的「最好的計劃」中。 斯坦貝克寫出了深刻的人性思考,也為讀者提出了尖銳的問題:如果萊尼這樣的「善良的人」都不能活下去,那世上剩下的都是什么人呢?這個世界還值不值得活呢? 既然「最好的計劃往往落空」,那我們還需要夢想嗎?■ 本周四(8月30日)晚八點,我們將迎來「明白知識圈」學友第三輪投票選出的直播主題「宏觀調控下的中國房地產」。 為此,我們重磅邀請中國房地產投資界的傳奇人物——歐神(歐成效)老師,他將以自身實際的投資經驗,為各位學友解答中國房地產困局,分析公共政策與個人收益之間的復雜關系。 歐神秉承奧派經濟學淵源,他獨到的經濟學思維和財富觀念將為大家帶來怎樣的思想碰撞?敬請期待本周四的直播吧! 現在加入「明白知識圈」,即可向歐神提問,被歐神選中問題的學友,更有機會獲得明白的學習好禮噢~ |
|
來自: 遠足客 > 《《明白》作品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