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雄老師聊太極105 答初學弟子問的太極拳身法 1、何謂太極拳身法?對練功習拳重要嗎? 答:太極拳身法指練太極拳時以腰為軸,配合四肢活動的方法。對練功習拳勢較為重要的。太極拳名家牛春明對此說:“身法在太極拳中氣決定作用,身法的‘身’在這里指人的中部,即從頸項肩背之胯部。從生理學上說,身是五臟六腑所在,包括頸項、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傳統理論所提出的尾閭中正、涵胸拔背、氣沉丹田、松腰收臀,均針對中部而言的。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有不少明師拳家把身法延伸到下肢,身法其實就是要身體各個部位的上下、前后、左右、內外等不同方位的對向用力,使肢體放長,身體支撐八面,產生出太極拳的意氣與勁。身法靠全身主要關節運轉,肌肉協調收縮,以意帶動,“形神合一”來實現。無論打拳和推手、散手以及器械,都要重視身法上身才能步正道。 2、太極拳身法在經典拳論中哪些話是說身法的? 答:太極拳宗師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說:“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立身須中正不偏,能支撐八面”。武禹襄在《十三勢行工要言》中提出了“尾閭正中神貫頂”的要領。 3、上身頭頸、脊背筆直于地的姿勢動作算是立身中正嗎? 答:有些人認為身板筆直的拳勢動作才是立身中正,不少練國標競賽套路的人打拳都是身板筆直的姿勢動作,但是在練中卻有腳掌發飄、挺胸、胯往前頂把力壓在膝蓋、膝蓋往外翻到腳內側沒勁等拳病,由此造成下盤不夠穩,我和弟子們印證試過,只用一點勁力就把那些人推按失重往后跌了。站穩重心定是立身中正的主要目的之一,倘若拳勢動作的重心不穩了,那樣僵化有拳病的“中正”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啊?按我來看,沒有拳病的軀干筆挺之拳勢動作,固然體現了立身中正;然而沒有拳病的軀干不夠筆挺之拳勢動作,未必有違立身中正的技術內涵。 4、何謂“立身中正”? 答:何謂“立身中正”?我認為:“立身”是指走架打手之前要調整好身體姿勢,重在處理協調好意形諸方面的矛盾沖突;“中正”不是指姿勢的上身筆直,而是重在內涵,指身體內部的對稱、平衡、沉穩,非簡單的形態之謂,其中有“中和”相關的內涵,目的是:一是守住重心中線站穩;二是有助于拳勢行氣用勁;三是有利于姿勢自然,也有益于放松,倘若姿勢不自然,放松不夠好,哪能符合“中正安舒”呢?倘若立身不中正,那么勁力就不能順達,圓轉變化就不會輕靈。“中正”是一成不變的嗎?我看不是,它要隨著技法的需要而變化,隨著守中功夫的變化而變動。“立身須中正安舒”的練法是要正確協調形、氣、勁、神之間的和諧統一,周身內外一家了自然會“安舒”,其目的是為“八面支撐”服務,也是為了靜態定勢和動態拳勢的時時中定。對于入門階段而言:“立身中正”是憑啥立身而得中正?是要憑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氣沉丹田、開胯圓襠、尾閭中正等技術要求而立身,其中“尾閭中正”尤為重要。要知道立身中正的關鍵在于領起精神,謂之“立身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立身中正的根基還是在于腳的陰陽變化,所以要重視練習。還要憑調整身體重心和協調身體平衡的手段而立身,憑八面支撐、時時中定的功夫而立身。 5、為啥楊澄甫宗師的有些晚年拳照見有上身前俯撅臀而不是立身中正的? 答:在楊澄甫宗師的拳書中,見有“肘底捶”、“斜飛勢”、“上步七星捶”等晚年拳照是上身前俯撅臀而不是立身中正的。對于一般初學者來說,有拳病的上身過于前俯姿勢,確實是影響重心中線,沒有松腰收胯(收胯指松胯往后內收而合勁的態勢)、虛領頂勁支撐的撅臀也確實影響下盤的穩固。然而太極拳在不同階段,有不同層次的追求和技法,辯證的看待屁股突出的問題是較為客觀的。像楊澄甫宗師那張上身前俯撅臀的“肘底捶”、“上步七星捶”拳照,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到,要有較好的太極拳腰腿功夫和神意氣去支撐。如有興趣印證練拳的道理,不妨站個上身前俯撅臀的川字步或虛步,讓拳功低于你的同門人或拳友向前推胸和往后扒肩背,看你是否還能守中站穩。如能守中站穩,則說明你有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有一腳站穩有根,另一腳移步的,也說明你練對了,立身中正的功夫深淺而已;倘若給對方推你扒你失重不大費勁力,那么說明你還沒有立身中正的中定功夫,擺出上身前俯撅臀的姿勢有拳病。立身中正是身法練習的技術要求,也是練拳手段之一,打拳時不要僵化立身中正,當軀干筆挺的姿勢動作就要軀干筆挺,比如楊澄甫宗師的“單鞭”、“白鶴亮翅”、“扇通臂”等拳勢,當軀干不需要筆挺的姿勢動作就不硬要軀干筆挺了,比如楊澄甫宗師的“肘底捶”、“斜飛勢”、“上步七星捶”等拳勢。 6、打拳過程中是始終保持軀干筆挺的姿勢動作嗎? 有些人把“立身中正”理解成“走架打手過程中始終保持軀干筆挺”的看法,那是沒有根據的。也不切合走架打手的實際情況,沒有必要在打拳過程中始終挺直端正著身體,有陰陽開合,就會有俯仰伸屈,那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太極拳明師浦漢健在《“立身中正”是太極拳要貫穿始終的要領嗎?》文中說:“因為在《太極拳之練習談》(附注:該文作者是楊澄甫宗師)中有這樣的記載:‘1、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或俯仰,所謂要頂頭懸……2、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初學時節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于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益致用矣。’這段文字如此清楚明確,既講了‘身軀宜中正而不倚’,又指出‘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腰之活動’。這難道不就是告訴我們,在運動過程中或在開合變化時,身軀是不宜中正的嗎?并且,楊澄甫大師還告誡我們,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將會‘日久難改’、‘流于板滯’;雖然看上去功夫很深,但‘難以致用矣’。凡是稍加思考和稍有武術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楊澄甫所談的‘身軀中正’是有條件的,不是‘始終’貫穿的。”浦漢健的看法既有根據又有道理,我認同。 7、楊澄甫宗師撅臀的拳照是年老體胖不好做還是功夫高了隨便練? 同時看了楊澄甫宗師的青年拳照和晚年拳照,就會知道上身前俯撅臀的拳照,不是年老體胖不好做,也不是功夫高了隨便練,而是拳勢技法的需要。一些半馬步、川字步、虛步的拳勢,因松腰收胯而撅臀的功效比較好。比如在推手后坐變為半馬步松腰轉胯化勁時,倘若刻意軀干筆挺,則稍不留神就有可能給對方推身仰的失重跌出去;如果是恰到好處的松腰收胯,就可避免稍不留神給對方推身仰,因為松腰收胯一是有利于把松沉之勁合住,二是多出一點調整身體重心的時間。在此指出:不會練松腰收胯的撅臀,不但沒有相應的功效,反而帶來負能量,這個撅臀要得法有勢才行。 8、什么是“八面支撐”的東西? 答:“八面支撐”是太極拳身法中的的重要要求,不僅推手訓練中要貫徹,就是拳架練習中也要貫徹。“支撐八面”有形體要求、意念要求和精神要求。有了前后、左右、上下與里外的對拔松開支撐,就基本能做到“八面支撐”。還有知道八面不是單指八個方面,而是指從內向外360度松開撐圓,有如充氣般的立體膨脹。撐圓不宜用拙力向外推,膨脹也不宜努氣鼓脹。撐圓、膨脹要如太極拳明師王壯弘所說“也是靠地心引力,摻雜其他的力就不好了”的那樣,不僅指肢體舒展飽滿,八面撐圓,而且指寬松身心、擴大包容、加深涵養,是從肢體到精神的全面修煉。做到“八面支撐”,就產生氣勢;氣勢的質量,具體表現為太極渾圓勁。太極渾圓勁是周身八面支撐而形成的,渾圓勁是充滿內氣的太極拳。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前擁、后撐、上領、下沉、丹田之氣充盈周身,做到人身處處皆太極,平時處于松柔狀態,遇到緊急情況可一觸即發。對拔不是越多越好,松開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適中的對拔和恰到好處的松開,練拳求“中”較為重要。太極拳宗師武禹襄提出了身法的具體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撐。”認為只有做到立身中正,才能做到“立如平準,活似車輪”。第一階段是盡量在定勢動作追求八面支撐身法。第二階段是盡量在動態過渡的拳勢動作追求八面支撐身法。 9、“外三合”是怎么樣的練法?與身法有關系嗎? 答:吸收了多元傳統文化的太極拳,身法中內有類似形意拳“外三合”的技術要求。據史料考證,“外三合”之說,源自形意拳家凌善清先生1929年出版的《形意五行拳圖說》一書。“外三合”就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是部分太極拳家吸收為身法在外形姿勢動作中的技術規范,“外三合”與身法有關系,有助于到達“八面支撐”之目的。就是在打拳時,要求身架中的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相合,是指在一般情況下,但不是絕對的。手足、肘膝、肩胯上下對應,近乎垂直,正所謂上下相隨。有些人打拳練到“摟膝拗步”時,前弓腿膝蓋傾到腳尖,甚至超過腳尖,這樣就會使胯不能與肩相對,較易造成傷膝,這正是有些人說打拳膝痛的原因之一;同時手超過腳尖較多,也會使手不能與足相對,給下盤帶來潛在的失重弊端,虛實轉換不夠順遂,最終影響了自身穩定。值得注意的是:“外三合”要在松腰塌胯、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開胯圓襠、膝扣中展、舒踝松腳之上才有實際意義,因為松腰塌胯、虛領頂勁等既是身法的要求又是身勢松沉、身體協調的手段。 10、有人說“肩與胯合”是“剪刀勁”,有人說是“扭毛巾”,對嗎? 答:所謂的“合”,說是“剪刀勁”也好,說是“扭毛巾”也好,關鍵的練法一是把勁(勁指松沉與剛柔)“合”住,二是盡量“配合協調”。實踐經驗證明,人的有關部位不能超出某個范圍,否則就要自身不穩,失去中心,處于被動地位。你不妨這樣做一個肢體小實驗來感覺一下,你往右轉腰時,盡量保持腰以下的部位不動,緩慢右轉,你會感覺你的左胯變得越來越不靈活的接近轉“死”了;改在放松腰以下的部位,讓你的左胯跟上你的左肩,同時松掉左胯,身子自然正了,而且還能獲得了更大的轉動空間,這樣體現了“合”之“配合協調”的內涵技術。然而,能否把勁“合”住了嗎?讓同門人或拳友用手推按你的右胸,你松腰找肩與胯恰到好處的相合,對方來力就會被給你自然化掉了,這是肩與胯合的妙用啊。“肩與胯合”的身法之竅是肩不能主動,與胯既是上下相隨完全由于胯的活動所引起的,同時又是不能完全同步的,在多數情況下,肩的被帶動是要滯后于胯的活動;微小的胯動沒有引起肩動也是正常的。在練“肩與胯合”時,注意體悟的是:胯為主動,肩為被動,是肩隨胯動而合勁。 11、什么是“內三合”?與身法有關系嗎? 答:“外三合”不在外形,全憑心意用功夫,就是以心行意,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那就進入了“內三合”的境界,即“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所以“內三合”也與身法有關系,也是有助于到達“八面支撐”之目的。需要弄明白的是:外三合是由內三合而達到的。外三合、內三合,統稱六合,即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合力,周身一家,形成一個渾圓整體勁。
修改補充于2018年8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