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可帖木兒死后,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三位首領并沒能很好地控制住東蒙古各部,使得局勢再起波瀾。1403年(明永樂元年),窩闊臺庶子合丹后裔月魯帖木兒(明朝史籍中稱為'鬼力赤')崛起稱汗,任命阿蘇特貴族阿魯臺為太師對抗衛拉特。這樣一來,蒙古草原上便出現了東西兩個汗廷,征戰自然不可避免。因為額勒伯克汗曾封馬哈木為丞相,統領衛拉特,再加上綽羅斯部實力最強,因此馬哈木便成為西汗廷的領軍人物,他與太平、把禿孛羅率軍與東汗廷鏖戰多年,未分勝負。到1408年(明水樂六年),額勒伯克汗的兒子本雅失里回到了蒙古草原,他是合法蒙古大汗的兒子,而且是忽必烈的嫡系子孫,自然要比月魯帖木兒更具有大汗的合法性。月魯帖木兒汗的輔臣阿魯臺認為'奇貨可居',于是陰謀殺掉月魯帖木兒擁立本雅失里為汗,阿魯臺仍為太師。 阿魯臺何許人也?他是阿蘇特部首領是當時蒙古政壇的風云人物,本人是蒙古化的伊朗人。自1403年至1434年的30年間,先后擁立鬼立赤、本雅失里、阿岱為蒙古大汗,自稱大元朝太師。阿魯臺擁立本雅失里,原本是想利用其在東蒙古正統派中的地位,獲得更多的號召力。可他擁立元朝直系后裔為汗,這就觸犯了南方明朝的利益。 從明朝建立元室北遷以來,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都在擔心蒙古人以復興元朝的名義南下,阿魯臺此舉無疑讓明成祖感到威脅,于是,明成祖招撫衛拉特諸部,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給他們提供大量軍械,讓他們進攻阿魯臺。同時,還在1409年(明永樂七年)派麾下大將丘福率軍10萬北伐,欲圖一舉摧毀蒙古東汗廷。可是,明成祖小看了本雅失里和阿魯臺,這對君臣精誠合作,設下陷阱,步步為營,一舉全殲了丘福所率的北征軍。不但10萬大軍全軍覆沒,67歲的老將丘福也被俘殺。 這是北元建立以來對明朝戰爭取得的最大的勝利,似乎,蒙古復興的時刻已經到來,然而好景不長,決不能坐視蒙古崛起的明成祖親自發難,于1410年明永樂八年)御駕親征,率大軍50萬北伐而來。剛經過大戰的東汗廷根本沒有力量再次迎接一場寡眾懸殊的戰爭,本雅失里和阿魯臺只得放棄汗廷撤退。在撤退途中發生分歧,本雅失里希望向西背靠帖木兒帝國徐圖發展,阿魯臺因根據地在呼倫貝爾草原而執意東撤。君臣爭執不下,甚至刀兵相見。最后,二人各領所部分道揚鑣。關鍵時刻的分裂,給了已經有著絕對優勢的明成祖絕佳各個擊破的機會。本雅失里所部首先被擊潰,本雅失里孤身一人逃亡到衛拉特馬哈木處,希望其看在是自己妹夫的面上給條活路。可衛拉特梟雄馬哈木絕對沒有糊涂到認為親情可以強過政治利益,所以將本雅失里汁死了。 本雅失里敗亡后阿魯臺也隨之被打敗,無奈之下遣使向明朝稱臣。當阿魯臺的東汗廷在明朝的打擊下一蹶不振的時候,衛拉特則迅速取得了草原上的優勢,三位首領擁立阿里不哥后裔答里巴為汗,馬哈木任太師,率軍東進,占領了大片土地。明成祖當初招撫衛拉特打擊東汗廷,是為了讓草原上不再出現足以統的勢力,可當東汗廷衰微、阿魯臺歸附之后,衛拉特所主導的西汗廷又成為了巨大的威脅,為了保持均勢,明成祖又開始扶持阿魯臺,封其為和寧王。 原本已經元氣大傷的阿魯臺在受到明朝的支持后,迅速重新崛起,為了表示對衛拉特人擁立大汗的不承認,自己也擁立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七世孫阿岱臺吉(本名阿克薩合勒)為汗東西汗廷繼續對峙。答里巴為西汗,阿岱為東汗,雙方不停地征戰。但兩位大汗都是臺上的木偶,真正較量的則是兩位太師馬哈木和阿魯臺。而在馬哈木和阿魯臺的身后,也有著一雙控制局勢的手,那便是明成祖朱棣。誰贏誰輸,都要看這雙手會擺向哪方。 1414年(明永樂十二年),明成祖率50萬大軍第二次北征漠北,兵鋒直指馬哈木控制的西汗廷。答里巴汗、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率精銳3萬騎兵在克魯倫河的忽蘭忽施溫(紅山嘴)迎戰。激戰的結果,雙方'殺傷略相當',但明成祖損失幾萬人只是九牛一毛,衛拉特幾萬人戰死幾乎是滅頂之災,這樣的'平手'自然是衛拉特大敗。東汗廷太師阿魯臺聞訊,立即率軍連連西征。這樣的'雪中送炭'使得西汗廷幾乎崩潰,大汗答里巴、太師馬哈木先后戰死。馬哈木是衛拉特的靈魂人物,他的死更讓西汗廷元氣大傷。而馬哈木之子脫歡也被阿魯臺俘虜,幸虧其母是額勒伯克汗的女兒薩穆爾公主,身上流著黃金家族的血,阿魯臺沒有將他殺害,并于1418年放歸,讓他統領馬哈木余部。在脫歡被囚禁期間,衛拉特聯盟的事務都由太平、把禿孛羅主管,他們擁立阿里不哥后裔斡亦剌歹為汗,率殘部西遷,等待時局的變化。他們知道,阿魯臺以正統大元太師自居,一旦有了實力,決不會安心臣服明朝,而明成祖更是絕不會允許蒙古出現一家獨大,尤其不能容忍堅持正統的東汗廷獨大。時局馬上就要變化了。 果然,日益強盛的阿魯臺開始頻頻騷擾明邊,明成祖認為其'兇悖之心復萌',決定再次翻臉。在生命的最后三年,明成祖朱棣始終坐在馬背上,1422(明永樂二十年)、1423、1424年三次親征攻打東汗廷。阿魯臺雖然以避而不戰的方針盡量保存實力,讓明成祖到死都沒能和他交上手,但物資、人口,特別是作為太師的威望均損失巨大,在不戰而敗中迅速衰落。此消彼長,當阿魯臺在明成祖的追擊下疲于奔命的時候,衛拉特則經過了內部的整合和休養生息,實力大增。 繼承馬哈木衣缽的脫歡不再滿足于三位首領共治的局面,在恢復了本部的元氣后,于1424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兼并了太平,又于1434年(明宣德九年)兼并了把禿孛羅,結束了衛拉特'三巨頭'的歷史,繼猛可帖木兒之后,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瓦剌王',同時,他從明朝迎回了北元益宗次子的孫子脫脫不花,立為'岱總汗',自任太師,也有了正統的元裔為號召。看到東汗廷在明軍的打擊下日趨衰落,便頻頻發兵東征。 阿魯臺早已是強弩之末,面對朝氣蓬勃的脫歡,自然屢屢戰敗,再加天災不斷,所部日益解體。1434年7月,在北元擔任太師30余年,擁立了3位大汗的阿魯臺終于被脫歡攻殺。與福威自操的阿魯臺相比,東汗阿岱要冤枉得多,近20年來,自己毫無實權,只是有一個汗號。可偏偏這個汗號成了他的催命符,明朝和脫歡都要將他消滅而后快。成為眾矢之的的阿岱汗,在將領朵兒只伯的保護下四處逃難,身邊的部隊最多時不超過千人。但這位阿岱汗甚有骨氣,雖然窮途末路,仍然拒絕了明朝的招降,在脫歡和明朝的夾擊下又苦撐4年,終于敗死在巴丹吉林沙漠。蒙古東汗廷滅亡,脫歡控制的西汗廷成為北元蒙古唯一的中心。 脫歡在統一衛拉特、消滅東汗廷后,已經幾乎將蒙古高原完全統一。同時,原游牧于呼倫貝爾草原的哈撒兒后裔科爾沁部落也出現了分裂,在1434年前后,哈撒兒七世孫阿岱汗的長子阿魯克特木兒勢力漸漸增大,其胞弟烏魯克特木兒因分配屬民不公而感到失望,遂帶領自己的部眾以及兀良哈三衛中福余衛的一部分部眾投靠了脫歡,愿意成為脫歡的屬民。脫歡將之納入衛拉特之中,將之取名為和碩特部,命令其游牧于科布多河、扎布汗河、崆奎河流域。這么一來,衛拉特自身的實力也得到極大的加強。 脫歡作為一個強臣,到了這個地步,就開始謀劃篡位自立了,原本立實力微乎其微的脫脫不花為汗,也就是在為自己稱汗鋪路。然而,因為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中的崇高威望,以及'非黃金家族不得稱汗'慣例的深入人心,脫歡的自立無法得到絕大多數蒙古人的支持。羅密的《蒙古家譜》中,曾記載了脫歡試圖篡位而不成的故事:脫歡想要自立為汗,在成吉思汗陵用刀砍墻壁,說道:'咄咄成吉思汗陵寢,若是其顯貴乎?余蘇太后,不汝弱也。'在場的大臣都勸他:'不可,此圣祖不特蒙古君,天下主也,汝當叩首謝罪求免。'可脫歡毫不在意,說道:'余行將代彼也,何以謝為?今眾蒙古皆已屬我,我欲法古人君陟位之制,稱汗于陵前。'結果,就在設宴準備稱汗的時候,掛在墻壁上的箭筒中的箭突然發出聲響,緊接著脫歡身上便有了箭傷,脫歡因此而死。這自然是神話故事,但也從側面表現出當時蒙古社會對非黃金家族的脫歡欲圖自立為汗的反對。 同時,被脫歡擁立的岱總汗脫脫不花也是位'聰智'、'有奇策'的人物,被立為大汗后,韜光養晦,收買人心,并在擊敗東汗廷的戰爭中將阿魯臺殘部收編到自己麾下,實力迅速壯大。黃金家族的聲望加上脫脫不花的經營,脫歡雖然有自立的打算,卻始終不敢違背傳統。他所能達到的輝煌,最多不過是蒙古的'曹操'1439年(明正統四年),脫歡病逝,將自己的功業和成為大汗的夢想,留給了自己的兒子—也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