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蒙古各集團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集團,就是永謝布蒙古人(又譯作應紹不、永邵卜、永舍布、引蛇布、鷹韶保、雍謝布),分阿速、哈喇嗔、舍奴郎、孛來、當剌兒罕、失保嗔、叭兒廒、荒花旦、奴母嗔、塔不乃麻十個部落,號稱永謝布十營。是明代蒙古政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永謝布這個稱呼始見于明代,明代之前就沒這個稱呼,那么這個部落集團是哪兒來的呢? 蒙古史學大家亦鄰真經過研究考據發現,原來為什么一直找不到“永謝布”名稱的來源,是因為一直從蒙古語和突厥語尋找,所以找不到。而“永謝布”名稱的來源,既不是蒙古語也不是突厥語,而是漢語,源于這個俗稱“云需府”。 云需府的全稱,是“云需總管府”,負責管理察罕腦兒行宮。這里不但因為行宮的設置而聚集了大量百姓,而且還集合了不少專業人才。比如給元朝皇帝養老鷹的人群,蒙古語將“養鷹人”稱為“昔寶赤”,這些養鷹人因為聚居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個部落,就是明代稱呼的永謝布十營之一的失保嗔部。另外還有大量的政府管理的弓匠,逐漸也形成了一個部落,蒙古語稱工匠為奴母嗔,他們就是明代永謝布十營中的奴母嗔部。 蒙古西征時,曾經收編大量外族游牧人組建色目衛軍,其中來自高加索的奧塞梯人組成阿速衛、來自哈薩克的欽察人組成欽察衛、來自西夏的西夏人組成唐兀衛。這三衛士兵在元末燕鐵木兒、伯顏等權臣把持朝政的時代,因為各種原因被聚集在上都和大都之間,逐漸形成了明代永謝布十營中的阿速(或譯為阿蘇特)、哈喇嗔(哈喇沁、、哈喇慎、合剌赤,古代欽察部落之一)、當剌兒罕(唐古特、唐拉噶兒)三部。 成吉思汗時期,從札剌亦兒、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魯、忙兀五個蒙古部落中各抽調一部分人馬,統歸木華黎節制,號稱“五投下軍”。除中央有意干涉外,木華黎后裔基本上都世襲掌握這支軍隊。元末時,木華黎后裔納哈出掌握“五投下軍”并率五投下的主力投降明朝。沒有投降明朝的一部分五投下軍,就此跟隨元順帝北逃,蒙古語的“五個部落”讀作“塔布艾馬克”,也就是永謝布十營中的塔不乃麻。 北元時期,一部分南遷的布里亞特人、巴爾虎人、晃豁壇人被阿魯臺太師收編,也因為就有了永謝布十營中的孛來(布里亞特)、叭兒廒(巴爾虎)、荒花旦(晃豁壇)三部。 至于舍奴郎是啥,不知道…… 這些中,除了皇家養鷹人失保嗔部、國營弓箭制造廠職工奴母嗔部外,其他部落基本都和云需宮無關,而且還都來自四面八方,甚至有些就不是蒙古人(比如阿速、哈喇嗔、當剌兒罕),有些可能不是蒙古人(養鷹人失保嗔部可能多數是女真人,國營弓箭制造廠職工奴母嗔部可能多數是漢人)。那么到底是什么特別的緣分,讓他們團結在一起變成了永謝布蒙古人了呢? 這個人,就是阿魯臺太師。 留著西亞風格的小胡子的阿魯臺太師想象圖 阿魯臺太師,應該是元末阿速衛的軍官出身。祖上可能是奧塞梯人,阿速衛在雖然在鎮壓元末紅巾軍時不戰而逃引發潰敗,但仍然是元順帝能打發得動的少數軍事力量之一。在元順帝北逃后,明朝持續對北元軍事打擊,北元又內訌不止,蒙古力量一再削弱。這時候,指揮了阿速衛殘軍的阿魯臺就逐漸崛起,他麾下的原阿速衛士兵,形成了阿速部(或者翻譯為阿蘇特部)。 在明軍的持續進攻下,北元逐漸只剩了兩個能被明朝重視的大軍頭,一個是衛拉特的馬哈木太師,一個就是阿蘇特的阿魯臺太師。這兩人各自都接受了明朝的封爵,然后吞并其他蒙古部落。明朝就此稱馬哈木的勢力為“瓦剌”,阿魯臺的勢力為“韃靼”。 在阿魯臺的吞并和拉攏下,許多蒙古部落歸順于阿魯臺,就此永謝布蒙古人的雛形就形成了。 阿蘇特和哈喇慎這兩個來自色目人雇傭軍的蒙古化后裔為主要核心,聯合蒙古化的西夏人唐古特部,收編云需宮的養鷹人和國營弓箭廠職工,拉攏一部分南下的布里亞特、巴爾虎和晃豁壇,收攏投降明朝的五投下軍的剩余部分。最后形成了以阿蘇特部為龍頭老大,共同以漢語“云需宮”為部族認同的永謝布蒙古人。 別看這么湊湊合合似乎是烏合之眾,但就是他們,一直效忠于北元大汗,當然這個北元大汗是由阿魯臺太師任意廢立的。 由于明軍屢戰屢勝,阿魯臺太師放棄了自己扶持的北元大汗本雅失里,妄圖投降明朝做明朝的羈縻臣子。在乞降得到和寧王封爵后,阿魯臺太師以為高枕無憂可以做蒙古土皇帝了,結果戰爭狂人朱棣覺得沒地兒施展筋骨,像薅羊毛一樣盯著阿魯臺,欲圖完全消滅阿魯臺,不停地北伐。阿魯臺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最后被自己的手下敗將——馬哈木太師的兒子脫歡趁機吞并。 脫歡是馬哈木太師的兒子,馬哈木太師并沒有“統一”衛拉特(馬哈木之外,衛拉特還有太平、孛羅等軍閥),只是衛拉特最強的綽羅斯部首領。被明成祖擊潰后,馬哈木被阿魯臺太師趁機擒殺。阿魯臺太師還來不及吞并綽羅斯部,明成祖就來打他了,于是被俘的脫歡逃回綽羅斯部,蟄伏等待機會。 脫歡太師本來手里只有綽羅斯一部,實力并不強。但由于阿魯臺太師被明成祖朱棣盯著追殺,導致阿魯臺太師麾下的各路人馬潰逃離散不少。于是脫歡太師就開始趁亂收編阿魯臺太師的部眾,最后等到阿魯臺太師已經被明成祖打得連褲衩都沒了的機會,一舉消滅阿魯臺太師,吞并了阿魯臺太師的所有部眾,也就是后來被人們稱為“永謝布十營”的蒙古各部。 得到了以阿蘇特為首的永謝布十營力量后,脫歡太師和他的兒子也先太師,逐漸威服蒙古各部,成了蒙古實際統治者,北元大汗對他們父子來說不過傀儡。但大伙要清楚,無論是脫歡還是也先,他們的主要兵力還是永謝布蒙古人,而不是衛拉特人。所以雖然脫歡、也先父子的勢力被明朝稱為“瓦剌”,其實他們不怎么“瓦剌”,只是這對父子的出身是瓦剌罷了。 比如因為《明朝那些事兒》《女醫明妃傳》而被大伙熟悉的明英宗的好朋友伯顏帖木兒,他在也先太師時期,就是永謝布最強部落阿蘇特部的首領, 對明英宗一往情深的伯顏帖木兒 伯顏帖木兒疑似是也先的弟弟,但他卻是也先時代的阿蘇特部首領,可見永謝布蒙古人在也先時代的重要性。 開玩笑說,在明朝前中期,得永謝布者得蒙古。誰能掌握永謝布十營的兵力,誰就能做蒙古的實際統治者。 也先被衛拉特的阿剌知院突擊刺殺后,蒙古再一次分裂。還是那句老話,誰掌握了永謝布十營,誰就能成為新的蒙古霸主。 而此時,接替也先擔任北元太師的,依然是永謝布十營之一的哈喇慎部的首領孛來。由于孛來手里只有哈喇慎一個部落,不能完全擁有永謝布十營,所以孛來的太師肯定不長久。 茲后,翁牛特部首領毛里孩趁孛來和明軍廝殺時,突襲哈喇慎部老巢。孛來太師從此衰落,其部眾大多西逃投靠了野乜克力部的癿加思蘭。毛里孩成為新的蒙古太師。 然而,得永謝布者得蒙古嘛。毛里孩手里的翁牛特部是不行的,所以—— 癿加思蘭就橫空出世了! 西域戰神、智將癿加思蘭 癿加思蘭是哈密的游牧畏兀兒人,游牧的畏兀兒部落中有個叫“野乜克力部”,得名于唐代的莫離軍。本來他們在哈密,然而癿加思蘭是個不甘平凡的漢子,他帶著部眾東遷,開始以各種手腕收編蒙古部落。據蒙古語的史料記載,癿加思蘭擅長各種迷惑人心智的妖術,所以才獲得了許多蒙古人的效忠,反正具體細節不明了,但肯定這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物。對于只知道蠻打猛沖的蒙古人來說,他非常危險。 首先,癿加思蘭用了不知道什么方法,挖了也先太師二兒子阿失帖木兒的墻角。讓阿失帖木兒的大將拜亦撒哈平章率四萬永謝布蒙古人投靠了他,然后又趁毛里孩太師爆菊孛來太師的機會,收編了孛來太師的大將斡羅出。然后通過一系列的手腕和軍事打擊,最終癿加思蘭這個新疆人,統一了永謝布十營,成了新的名副其實的蒙古霸主。而且,似乎就是癿加思蘭開始,這些阿魯臺太師聚合的團體,才開始高頻地使用“永謝布”這個漢語詞作為團體自稱的。所以可以說,阿魯臺太師是永謝布的奠基者,癿加思蘭太師則是永謝布成型的締造者。 癿加思蘭死后,永謝布十營被癿加思蘭的弟弟亦思馬因太師掌握了。亦思馬因太師,就是派人殺害達延汗父親、霸占達延汗生母的那個人。 達延汗在滿都海夫人和托郭齊少師的輔佐下崛起,終于成了第一個不再是傀儡和擺設的真正北元大汗。亦思馬因太師被托郭齊少師擊敗殺死。 晉劇中的達延汗和滿都海夫人 亦思馬因太師死后,永謝布十營大部分被也先太師的后裔亦不剌太師掌握。起初,亦不剌太師假意服從達延汗,但是達延汗想加強中央集權,派次子為濟農(晉王的音譯,北元時期的副可汗)來管理永謝布、鄂爾多斯等蒙古部落聯盟。亦不剌太師聯合鄂爾多斯首領殺害達延汗的次子。達延汗親自率軍討伐,結果亦不剌太師慘敗了。 (這里插一段吐槽,尼瑪搜狐啊百度什么老是盜我的破文,反正都是alt+a后復制粘貼,我看這些傻子會不會把這段話也粘貼過去。) 達延汗對永謝布蒙古人非常仇恨,他的父親就是死于永謝布人之手。所以達延汗對永謝布人的戰爭是不可能慈悲的。 自此之后,永謝布蒙古人的極盛期就結束了。 一大部分永謝布蒙古人跟隨亦不剌太師和卜兒孩太師(癿加思蘭之子,達延汗同母異父的弟弟)先后西逃青海。沒有西逃的永謝布人被其他部落蠶食,最后剩下永謝布人已經不足以形成“十營”的強大規模了,最后形成了明末的“永謝布”三部,也就是阿蘇特部、哈喇慎部、以及其他零散人群湊起來的“永謝布部”。 因為永謝布蒙古人大多數時間都是被衛拉特出身的蒙古貴族統領的,比如脫歡太師、也先太師、孛來太師、亦不剌太師這些,以及在蒙古人眼里跟衛拉特人也差不多的癿加思蘭太師、亦思馬因太師。所以達延汗為了安定剩余的永謝布三部,就有意安排自己的衛拉特出身的固始夫人的兩個兒子統領永謝布三部。 在達延汗死后,達延汗的三兒子、鄂爾多斯首領巴爾斯博羅特逐漸強大,巴爾斯博羅特的兒子們都非常厲害,開始逐步掌控了蒙古霸權。 大兒子袞必力克濟農(明代激萌翻譯:吉囊)繼承了鄂爾多斯萬戶,并出兵青海。 二兒子俺答汗吞并了蒙郭勒津(明代激萌翻譯:滿官嗔)萬戶的所有蒙古部落,并改名為土默特萬戶,下轄十二個部落。 三兒子博弟達喇鄂特罕臺吉和四兒子巴雅思哈勒吞并了永謝布三部,也就是達延汗設置的永謝布萬戶。 此后,俺答汗依托其武力和威望,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三個集團的蒙古人成了俺答汗霸業的本盤。永謝布蒙古人雖然已經沒有了左右蒙古政壇的能力,不過好歹也算跟著俺答汗吆喝了一回。皇太極開始撬蒙古墻角的時候,永謝布人也較早歸順滿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