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鶴/鍋爐房老王聯(lián)合創(chuàng)作 責任編輯:鍋爐房老王 接下來分門別類對德軍戰(zhàn)車的各種輪組做個非常簡單的梳理。之所以說是“非常簡單”,是因為各類德軍戰(zhàn)車輪組的結構和變化十分復雜,本文篇幅有限,只能挑一些最明顯的變化和特點來寫,某些過于細節(jié)的內容只能放在日后的專題里慢慢介紹。難免是掛一漏萬,但作為入門的科普應該是夠了。 一號坦克及其變形車: 一號坦克A型的路輪布局是這樣的——單圈齒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與地面接觸,中間四個單緣膠緣負重輪和三個膠緣托帶輪。其中, 第一對負重輪為獨立的螺旋彈簧懸掛,后面三對通過連桿與誘導輪連接在一起 。到了一號B型,負重輪的數目增加到五個,誘導輪不再與地面接觸。 一號A型坦克。 一號坦克A型的誘導輪是接地的,履帶張緊調節(jié)裝置在外側。 一號B型坦克,注意其加長的車身和多出來的一組負重輪。 現存的一號坦克負重輪特寫,輻條狀結構,材質為鋁制。 一號C型坦克采用了直徑較大的交錯負重輪和雙排齒主動輪。 博物館收藏的一號F,注意外側負重輪原來是有膠圈的,但在這張圖上,歷經許多年,膠圈已經不知所終。因為車身較重,它的負重輪結構較為粗壯。 二號坦克及其變形車: 二號坦克早期型號a/b型的輪組布置如下:單排齒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中間的六個小直徑的單緣負重輪用一根大的平衡桿連接,外加三個托帶輪。 二號坦克b型。 從二號c型這個實驗車型開始,二號坦克每側的負重輪變成了五個,直徑增加,托帶輪也增加到四個。與此同時,在原型車上用的主動輪和誘導輪被原樣保留。 二號坦克A/B型。 二號坦克主動輪、負重輪、托帶輪和誘導輪。主動輪和誘導輪存在不同形制。 二號坦克履帶張緊器的位置相對隱蔽一些,位于誘導輪基座位置。 二號D/E的輪組又是完全不同的設計,它們每側有四個直徑更大的雙緣負重輪。為了搭配不同型號的履帶,二號D的主動輪為雙排齒,二號E的主動輪則是類似于半履帶車上面使用的帶掛膠單排齒型號。二號D/E兩者雖然經常被相提并論,但兩者的主動輪、負重輪、誘導輪結構全都是不一樣的。 二號D型改裝的架橋車。 二號E型改裝的噴火坦克。 由二號坦克發(fā)展而來的蜜蜂自行火炮雖然底盤有所延長,但輪組沒改動。黃鼠狼II自行反坦克炮更是沿用了原本的二號坦克車身,更不會有什么變化了。 基于II號坦克底盤的蜜蜂自行火炮,底盤長度有所延長,動力改為中置。但輪組結構和數量沒發(fā)生變化。 黃鼠狼II和黃鼠狼IID(下圖)原封不動照辦了原型車輛的底盤,輪組沒有發(fā)生變化。 野牛II重自行步兵炮的底盤是專門制造的,它比二號坦克更寬,更長,增加了一對負重輪,每側負重輪有6個。 野牛II重自行步兵炮。 裝甲厚重的二號J使用交錯負重輪,其內側負重輪為輻條結構,外側負重輪為實心結構。 山貓偵察坦克采用了交錯負重輪和雙排齒主動輪的結構,負重輪均為實心結構,誘導輪帶掛膠,本號之前推送過專題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III號坦克及其變型車: 三號戰(zhàn)車在最終定型之前經歷了相當曲折的發(fā)展過程,很多精力都耗在試驗不同的行走裝置上了。其中,采用克里斯蒂懸掛的III號A型每側有五個大直徑負重輪輪和兩個托帶輪,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這種克里斯蒂懸掛在車輛重量增大后搖擺加劇,所以被德國人放棄。而III號B/C/D用形制不同的板簧懸掛連接了每側8個小直徑負重輪,每側還有3個托帶輪。這樣的結構在測試中效果并不好,所以也被否定了。不過,在早期發(fā)展過程中,雙排齒主動輪和雙緣負重輪的結構一直沒有發(fā)生改變。 III號A型坦克。 三號B型坦克。 三號D坦克的負重輪結構圖。 從III號E型開始,III號戰(zhàn)車的輪組布局定型為每側6個雙緣負重輪和3個托帶輪,外加大直徑的雙排齒主動輪和誘導輪。在整個戰(zhàn)爭過程中,為了配合履帶寬度的調整和車輛自重的增加,主動輪、誘導輪和負重輪的寬度都增加了,而且托帶輪的位置還經過了調整,但輪組的基本結構再未改變。 三號坦克E型。 三號坦克生產過程中履帶寬度從380mm增寬到400mm,與此同時,負重輪輪緣的厚度有所增加。三號坦克的負重輪輪轂為一個鑄造的籠狀結構,外側安裝了沖壓的輪盤。 三號坦克后期型號的負重輪和托帶輪。 III號坦克使用的兩種主動輪,早期型(上,使用時期大約是E-H型)和后期型(下,H-N型),為了讓早期型的主動輪能夠適配400mm的履帶,在外側齒圈后面還加裝了墊圈。這兩種主動輪在三號底盤的變型車和犀牛/野蜂上面都能看到。 三號坦克使用的兩種誘導輪,早期型(上)和后期型(下)。 三號坦克的履帶張緊裝置,螺桿有一部分露在車外。 1943年下半年之后生產的一些三號突擊炮裝有全鋼材質的托帶輪,這種托帶輪存在若干種不同形制。 德軍還在三號坦克上試驗過交錯負重輪與鋼輪的方案,但都并不成功。 ZW 40在三號坦克的基礎上換裝了由FAMO設計的新型輪組和履帶,其中的負重輪是交錯重疊布局。在實驗中發(fā)現改裝之后戰(zhàn)車的可靠性和越壕能力降低,所以就沒有把改進措施推廣到量產車上。 換裝鋼輪的ZW 41樣車,在換裝鋼輪后履帶磨損嚴重,壽命只有1700km,這項改進是不成功的。 四號坦克及其變型車: 四號坦克的輪組在IV號戰(zhàn)車A型時候就已經定型——雙排齒的主動輪,每側8個直徑較小的雙緣負重輪,4個托帶輪,誘導輪后置。這之后,四號坦克作為德軍的戰(zhàn)馬,伴隨德軍度過了整個二戰(zhàn)的時光,且發(fā)展出了眾多的變型車和改進型。從1936年服役到1945年最終停產,IV號戰(zhàn)車的輪組經歷了非常多的改進。本文限于篇幅,只能擇其精要概述一下了。 最后的四號J型與最初的四號A型相比已經可以說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車了,外觀上的變化暫且不表,就連最基礎的作戰(zhàn)定位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行走系統(tǒng)的基本布局一直還維持著原狀。 四號坦克前后使用過四種主動輪,最早的主動輪形狀較復雜,齒圈和輪轂連接位置鏤空,后來這一部位的鏤空取消。在400mm寬幅的履帶出現之后,輻條樣式的主動輪向外拓寬,后來在四號H型換裝了新型的最終減速器之后,主動輪也一并改為一種輻條較細,軸心較平坦的樣式并沿用至大戰(zhàn)結束。 和三號坦克一樣,四號坦克也有寬窄不同的兩種負重輪,較窄的期型較早,適配380mm履帶。較寬的是因為履帶變寬和車身變重而出現的,可以適配沖壓和鑄造兩種工藝的輪軸蓋。四號坦克的負重輪其實是一個一體化鑄造而成的腰鼓狀結構,在“鼓”的兩端開口上覆有帶花瓣狀加強筋的輪盤。 四號坦克的誘導輪存在三種樣式,第一種是輻條較細,輪緣較寬,在兩個輪輻之間還帶有一個高度和履帶誘導齒相仿的空心結構的樣式。從四號F型開始,又出現了一種用管材焊接而成的誘導輪,到H型開始生產時又出現了一種輻條較寬,以鍛造方式制成的的誘導輪,后來這兩種誘導輪樣式并行使用到二戰(zhàn)結束。和其他的德國坦克不同,四號坦克的履帶張緊裝置位于橫向位置。 四號坦克早期使用4對掛膠托帶輪,在四號H生產過程中開始使用全鋼托帶輪,前后出現了若干種不同樣式。1944年10月以后生產的四號J以及一些變型車托帶輪減少到三對。
四號A型,主動輪、負重輪和托帶輪都是最初的樣式。 四號E,第二種主動輪樣式。 四號G,寬幅主動輪和負重輪,管狀焊接誘導輪。這種寬幅主動輪類似于把上圖四號E的主動輪”往外掰“。 四號J,鍛造寬幅條誘導輪,負重輪沖壓軸蓋,三對鋼緣托帶輪。 四號系列的履帶張緊裝置是橫置的。 四號坦克負重輪的剖切線圖,左為適配380mm履帶的窄款,右為適配400mm履帶的寬款。 犀牛、野蜂這兩種基于GW III/IV自行火炮底盤的車輛使用了三號系列的主動輪和四號系列的負重輪、誘導輪和托帶輪,而且存在早晚期部件混用的現象,我們將在接下來的犀牛專題中做部分介紹。 除了上述兩者之外,未量產的蚱蜢自行火炮和 le FH 18/40 GW III/IV也是基于同型自行火炮底盤設計的,所以行走裝置完全相同。 四號的變型車中還有個異類——Pz.sfl.IVb 自行火炮,每側只有3組懸掛6個負重輪,負重輪的直徑要比四號坦克的標準型號大一些。 黑豹系列: 自從MAN公司的VK 3002(M)樣車完成以來,黑豹的輪組布局就一直沒有變化:雙排齒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大直徑交錯式負重輪有8組。雖然黑豹坦克從外觀上看并沒有托帶輪,但還是有一個小小的托帶輪隱藏在主動輪后面靠內的位置(有資料顯示,1945年生產的黑豹/黑獵豹之中,有一部分的小托帶輪被一個滑撬所取代)。 相對于其他中重型德軍坦克而言,黑豹的主動輪位置較高,這使它能夠攀上90cm的垂直墻,而其他中型和重型德軍坦克越垂直墻的能力都在60-85cm之間,而且個頭越小就越是惡劣。 黑豹的主動輪。 黑豹主動輪后面的小托帶輪,用于防止履帶在倒車時在此處發(fā)生卷曲堆疊,影響車輛后退。 黑豹的負重輪呈盆狀,直徑也是各類投入實戰(zhàn)的德軍戰(zhàn)車當中最大的(860mm),第1,3,5,7對負重輪“盆口”相對安裝在一起,第2,4,6,8對則是“盆底”相對連接。膠緣可以連同輪圈一起更換。如果全部使用800mm鋼輪的話,黑豹坦克的戰(zhàn)斗全重將會增加2.2噸。 全部裝設膠緣輪的黑豹G型坦克。 全部裝設鋼緣輪的黑豹G型坦克。 黑豹前后使用過兩種誘導輪,第一種直徑較小,第二種出現較晚,直徑較大,排泥效果更好。 出現較早的一種誘導輪,從D型一直用到G型,這種誘導輪的排泥效果不佳。 1944年10月才出現的大直徑誘導輪,它可以更快的甩掉粘在上面的泥土。 黑豹的履帶張緊裝置在這兩個位于后牽引基座附近的橢圓形蓋板后面。 黑豹II在輪組方面可講的并不多——它有7對交錯不重疊的鋼緣負重輪,最后一對離其余6對較遠,每側輪緣7x2=14對。主動輪和誘導輪類似虎王,但直徑較小,并不通用。 亨舍爾系早期車輛及虎式 從亨舍爾一系戰(zhàn)車首作——DW開始設計到虎式出現在戰(zhàn)場上已經過去了差不多6年時光,在這6年時間里,隨著設計指標的一再增長,戰(zhàn)車的體積和重量愈發(fā)膨脹,在沒有安裝炮塔的情況下,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負重輪的多寡與尺寸上。 1937-38年間完成的DW(突破戰(zhàn)車)還比較原始,每側有5個雙緣負重輪。 在1939年末設計完成的VK 3001(H)已經出現了交錯負重輪的結構,負重輪數目增至7組。 1942年完工的VK 3601可以視為“瘦版”的虎式,相對于之前的VK 3001(H)負重輪直徑進一步增加,達到了與虎式相同的800mm。它的炮塔環(huán)過小,無法承載安裝KwK 36坦克炮的炮塔,所以只能對車體進行增寬,于是負重輪也相應的變多了。 說回虎式——虎式在生產過程中使用過若干種型號的主動輪,但結構上一直沒有發(fā)生變化,在此僅選取較早的一種展示,該車沒有設置托帶輪。 虎式每側有8組負重輪,早期型和中期型每側的輪緣多達8x3=24個,一共分為五排。在鐵路運輸時需要拆掉最外側兩排的負重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虎式的膠緣輪其實有兩種——1,2,3,5排位置是單緣輪,有一面呈碟狀。而第4排卻是雙輪緣的鼓狀輪,它并不是兩個負重輪拼合的,而是一個直接并排安裝著兩個輪緣,內部中空的結構,從外面看來,這種負重輪的兩面都是平的。這些負重輪的輪緣不能在野戰(zhàn)條件下拆卸,一旦出了問題就需要整個送回工廠修理。 第1,2,3,5排的單緣輪,第5排的輪子是翻扣過來安裝的,碟狀一面向內。 在工廠內某個工作站(Takt)堆積的第4排負重輪及其剖面圖。 虎式重量較大,橡膠輪緣經常因為負擔過重而出現剝落、損壞和受熱現象,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從1944年1月開始,亨舍爾工廠為其一勞永逸的換上了鋼輪,因為每側只有8x2=16個輪緣,輪組不再超寬,還部分解決了鐵路運輸繁瑣的問題,只需更換運輸履帶就可以了。鋼輪和膠緣輪直徑相同,可以混用。 虎式還使用過兩種形制的誘導輪,但是次序和黑豹正好相反,大直徑的出現較早,小直徑的直到換裝鋼輪以后才出現。從虎式開始,德國戰(zhàn)車的履帶張緊裝置完全收進了車體之內,在進行調整之前必須要先打開車尾的口蓋。 直徑較大的型號,輪輻較長。 直徑較小的型號,輪輻較短。 虎式的履帶張緊裝置在這里。 虎王與獵虎 虎王的主動輪驅動齒經歷了18齒-9齒-18齒的變化過程,但最初的18齒齒尖較鈍,一部分9齒主動輪就是這種主動輪切掉了一半的齒而來的,最后期的18齒比較尖利一些。與虎式一樣,虎王也沒有設置托帶輪。 從上至下:最初的18齒鈍齒(博文頓初期型虎王)、9齒(索穆爾的量產型虎王)以及最后的18齒尖齒主動輪(1945年3月最后出廠的車輛)。 虎王的負重輪型號與虎式后期型相同,但呈“交錯不重疊”排布,而且數量上要多一對,達到9對。1,3,5,7,9對在外側,2,4,6,8對在內側。 由于虎王的履帶較寬,它的誘導輪也相應較寬,而且有三個輪緣。 虎王誘導輪正面。 虎王誘導輪側面,左邊的孔里是履帶張緊裝置。 作為虎王坦克唯一投入實戰(zhàn)的變型車,獵虎坦克殲擊車的底盤相對虎王延長40cm,導致最后一對負重輪和誘導輪之間的距離更遠了。 亨舍爾獵虎。 虎王(上)與獵虎(下)最后一對負重輪和誘導輪之間的距離比較。 保時捷獵虎只有8對單緣負重輪,它還一直保留著最早的18齒主動輪,誘導輪也和虎王以及亨舍爾獵虎的不太一樣,直徑略小,而且中間一片輪緣更貼近外側。 保時捷獵虎的負重輪直徑和費迪南/象式相同,均為700mm。但為單緣,且表面不打孔。 只造出樣車的所謂“虎炮”(GW Tiger)有11對負重輪,最后一對離其他負重輪較遠,還使用了一種只有兩個輪緣的誘導輪。 保時捷系戰(zhàn)車 設計完成于1941-42年間的VK 3001(P)每側有6個雙緣掛膠負重輪,驅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還有兩對托帶輪。 其后出現的VK 4501(P)更大更重,炮塔位置更加靠前,所以將主動輪和電動機也放置在后部以平衡重量,雙緣負重輪也采用了鋼緣的樣式。由于在懸掛一端裝有傳導壓力的錐狀齒輪,每組兩個負重輪中有一個輪軸較為突出。最后一對懸掛安裝方向與其他兩對相反,所以有突出輪軸的那一對負重輪在后面。早期安裝600mm履帶的車輛主動輪和誘導輪樣式類似于葵花。 一部分VK 4501(P)和費迪南/象式安裝了640mm的履帶,主動輪和誘導輪也改成了四個輻條的樣式。費迪南/象式的動力室被改到車體中部,但由于傳動機構中的發(fā)電機和電動機可以分開布置,對行走系統(tǒng)沒有什么影響。 VK 4501(P)一系的戰(zhàn)車履帶張緊度可以在車內調節(jié),圖中駕駛員座位左邊就是履帶張緊裝置。 超重型坦克 E-100的輪組布局其實和虎王差不多,主動輪在前。每側有8個雙緣鋼輪呈“交錯不重疊”布置,沒有托帶輪。它的負重輪比虎王大一些,直徑達到900mm。 鼠式每側有24個小直徑單緣鋼輪分為4層排列,主動輪在后,誘導輪在前,每一組懸掛上方有兩個托帶輪。 捷克戰(zhàn)車 Pz 35(t)主動輪在后,誘導輪在前,兩者都有齒圈且直徑相同,外部還帶有防止履帶銷釘脫出的盆狀結構,齒圈內部裝有刮泥器。每側各有8個小直徑的雙緣掛膠負重輪和4個托帶輪。在誘導輪和第一對負重輪之間的位置還布置了一對和負重輪型號相同的滾輪,用于改善越障能力和幫助規(guī)整履帶。在滾輪基座上方有個楔形的箱子,里面容納的是履帶附加防滑齒。 Pz 38(t)的輪組要簡單可靠的多,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后,每側有4個單緣大直徑負重輪和兩個托帶輪。履帶張緊裝置突出于尾部裝甲之上。 黃鼠狼III 自行反坦克炮和蟋蟀 H自行步兵炮直接照搬了Pz 38(t)的底盤,所以輪組未見變化。 基于Pz 38(t)設計的蟋蟀 M自行步兵炮和黃鼠狼III M自行反坦克炮雖然動力室改為中置,但對行走系統(tǒng)設計基本沒有影響,只是履帶張緊裝置收進車體之內,兩個托帶輪減為一個,而且開始使用外圈不打孔的主動輪。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可以視為Pz 38(t)的下一代車型,它的主動輪、負重輪直徑都要大于Pz 38(t),每側只有一個托帶輪。誘導輪和負重輪的形制非常多,篇幅所限不再展開。 好了,有關于德軍戰(zhàn)車輪組的科普就先寫到這里,下一期是有關于履帶的科普內容,敬請期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