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前面很多答主的回答,基本是清一色、高屋建瓴地噴,但缺少邏輯和數據采集分析。因此我來強答一發。 回到題主問題,清華沒有培養出一個獲諾貝爾獎的人才,主要是真正像所大學那樣運作的時間還不夠長。下面我展開說說具體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要得諾貝爾獎,除了研究成果要夠牛,候選人還必須長壽。站在諾貝爾獎領獎臺上的人,很多是花甲之年,古稀之年的也不在少數,反而四五十歲的比較少見。 截止2016年,諾獎共授予880人,其中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人肯尼斯·約瑟夫·阿羅,獲獎年齡51歲,但已經可以排在最年輕諾獎得主排行榜的第13位。 諾獎得主年齡偏大,是因為從研究出成果到被學術界知曉并認可,要花很長時間,因為你的研究成果需要實踐去檢驗。 這方面約翰·納什(John Nash)最為典型。納什生于1928年,1950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博士學位,寫的博士論文僅有27頁,但有一個重要發現,就是后來被稱為'納什均衡'的博弈理論。 年輕時的約翰·納什(John Nash) 因為“納什均衡',約翰·納什(John Nash)和另外兩位博弈論學家約翰·C·海薩尼和萊因哈德·澤爾騰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但離他發現“納什均衡'已經有44年。1994年領獎時,納什已經66歲,年近古稀,是下圖的樣子。 納什一生既坎坷又充滿傳奇,30歲時精神失常,在妻子艾莉西亞的照顧下,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才漸漸康復,否則一直瘋癲的話都領不了諾貝爾獎。他們的故事被拍成電影,片名《美麗心靈》,由羅素·克勞和詹妮弗·康納利主演。 2002年電影《美麗心靈》奪得4項奧斯卡大獎,詹妮弗·康納利抱了個最佳女配角獎小金人。有人會說,約翰·納什(John Nash)的事既然能拍成電影,這個案例難免太特殊,不具普遍性。 好吧,我們來說一說我們的鄰居日本。日本第一個諾獎是1949年的湯川秀樹,獲獎原因是提出介子理論,而理論提出時間在1935年,和獲獎隔了14年。2000年后日本諾獎人品爆發,有三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其中出成果和獲獎的時間間隔,最短的有10余年,長的有27年。 有興趣的話,大家可以去翻翻諾獎記錄,這里不啰嗦了。 出成果和得諾獎的時間間隔普遍偏長,不僅僅說明諾獎得主年齡偏大,更重要的是,證明了科研成果需要時間沉淀。清華成立于1911年,到現在正好沉淀了107年,按理也該出成績了。 但是這107年,我們國家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波折,大家想必應該知道的:清王朝覆滅,民國建立,然后是軍閥混戰,國家方顯統一跡象,日本入侵,抗戰勝利,又是國共內戰,然后是一波接一波的各種運動折騰……。 一百年來,真正適合科研學術的黃金時期就是始于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現在正好40年。 所以,盡管清華校史有107年,但真正正兒八經像所大學運轉也就40年。其它67年,清華學生都在干嘛呢?民國建立忙著剪辮子,軍閥混戰集體上街散步,日本入侵再集體上街散步,然后……還是上街,參加各種運動,哪有心思和時間坐在教室上課,或者到實驗室擺弄儀器? 當一個國家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時,最先崩塌的就是科研,然后就是落后,然后是挨打。諾獎?想都別想,這個獎和動蕩戰亂之地無緣。我們來參觀一下諾獎大國(數據截止2015年):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諾獎大國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長期遠離戰亂,即使被戰火燒到,比如一戰、二戰,時間都在五六年內,文化、科研體系根本未受波及,戰火一熄滅,又能從灰燼中重生。 如果歐洲或者北美,把我們1840年以來遭過的罪來一遍,他們還能成為諾獎大國……才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