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表陽證)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太)陽也;無熱惡寒這,發(fā)于(少)陰也。 也就是說,凡是見到“脈浮,惡寒(發(fā)熱或?qū)l(fā)熱),頭項強痛”脈癥,即可明判辨為太陽病(表揚證)。 1、太陽虛證 脈浮緩,惡風(fēng)、發(fā)熱、汗出,或見鼻鳴,干嘔,桂枝湯方證。 2、太陽實證 脈浮緊,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頭項強痛,身體疼痛),或見氣喘,麻黃湯證。 根據(jù)太陽病的脈癥,胡希恕先生分析說:以上的證候分析,正足以說明集體已把大量體液和邪熱,驅(qū)集于上半身廣大的體表面,欲汗出而不得汗的一種情況,具體來說: 脈浮:這是由于淺在動脈的血液充盈所致。 惡寒:體表的溫度升高,加大了于外界氣溫的差距,故覺風(fēng)寒來襲的可憎。 頭項強痛:因為上體部血液充盈的程度為更甚,故在上的頭項體部,更感覺沖脹和凝滯性的疼痛。 胡希恕先生感嘆到:太陽病的治則是發(fā)汗,這不正是適應(yīng)機體欲汗出的機制,而使大道汗出的原因療法嗎?中醫(yī)的辯證施治,恰為適應(yīng)機體抗病機制的一種原因療法,其所以有驗自非偶然。 胡希恕先生更加細致的闡釋:眾所周知,冬時天寒則多尿,夏時天熱則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時當(dāng)不勝其熱,而于冬時當(dāng)不勝其寒,此皆集體抗御外來刺激的妙機,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體驗者。若疾病的侵害,則遠非天使寒熱的刺激所能比,則集體自有抗拒之,有何待言?中醫(yī)謂為正邪交爭者,意即指此。屢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集體抗病斗爭生理的結(jié)果,不過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集體雖不斷斗爭而疾病竟不得解,浴室則集體欲疾病斗爭的形式亦隨時的反應(yīng)出來: 中國所謂為表證者,即集體欲借發(fā)汗的機轉(zhuǎn),自體表以接觸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 中醫(yī)所謂為里證者,即機體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機轉(zhuǎn),自消化管道以接觸疾病而當(dāng)未接觸的形象; 中醫(yī)所謂半表半里證者,即機體欲借諸臟器的協(xié)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 此為限于機體的自然結(jié)構(gòu),而勢所必然的對病斗爭的固定方式,以是則表、里、半表半里規(guī)定了凡病不愈的病位反應(yīng),若機體的功能亢進,則就有陽性的一類證候反應(yīng)于病位,若機體的功能衰弱,則就有隱形的一類證候反應(yīng)與病位,一句話,疾病刺激于機體,機體即應(yīng)之以斗爭,疾病不解,斗爭不已。疾病的種類雖特,而機體斗爭的形式無異,此所以有六經(jīng)八綱的一般的規(guī)律反應(yīng)。
辨別少陰病(表陰證)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病有發(fā)熱惡寒這,發(fā)于(太)陽也,無熱惡寒這,發(fā)于(少)陰也。 也就是說,凡是遇到脈(浮)微細,惡寒,無熱,(頭項強痛),但欲寐脈癥,即可明確判斷為少陰病(表陰證)。
辨陽明病(里陽證) 1、陽明實證 陽明之為病,胃家(胃腸)實是也。 脈沉實火滑數(shù),舌苔黃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日晡潮熱,汗出(手足濈然汗出)譫語,狂躁不得眠,甚則神昏腹?jié)M痛(臍腹脹滿疼痛),拒按、便秘、燥屎內(nèi)結(jié),陽明病(里陽)實證,大承氣湯方證。 2、陽明虛證 陽明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返惡熱也。 脈洪大、大熱、大汗、大渴或者更具體說:脈洪大,苔黃燥,高熱,身大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大出、大渴引飲,面赤,氣粗,心煩燥擾,腸中尚無燥屎內(nèi)結(jié),陽明病(里陽)虛證,白虎湯方證。
辨太陰病(里陰證) 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jié)硬。 脈沉緩或弱。四肢欠溫,口不渴,腹?jié)M而吐,食不下/不欲食。時腹自痛,腹瀉/答辯泄瀉,太陰病,理中湯、四逆湯方證。
辨少陽病(半陽證)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脈弦,寒熱往來,口苦,咽干,目眩,胸脅苦滿,心煩欲嘔,默默不欲飲食,少陽病,小柴胡湯方證。
辨厥陰病(半陰證)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為瞎喊傷熱,柴胡桂枝干姜湯、烏梅丸方證。 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 上熱,熱灼傷津,故消渴飲水。 下寒上熱,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 下寒,故不能進食,饑而不欲食,強食則吐(內(nèi)有蛔蟲者,常可吐出蛔蟲)
胡希恕先生: 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 里指人體的極里,即由食道、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 半表半里指表之內(nèi)、里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諸臟器所在之地。 半表半里為諸臟器所在之地,病邪沖斥于此體部,往往誘使某一臟器或某些臟器發(fā)病,以是則證情復(fù)雜多變,不如表、里為單純,容易提出概括的特征。
即如少陽病的口苦、咽干、目眩,雖可說明半表半里的陽熱證,但陽證不熱或少熱,即不定有此特征。 至于厥陰病所述,亦只是對照少陽病一些證候說的,尤其不夠概括。 以是則少陽、厥陰之辨,便不可專憑上述的特征為主要依據(jù),而不得不另想辯證之道了,其法亦很簡單,因為表、里易知,陰、陽已辨,若病既不屬表又不屬里,當(dāng)然即屬半表半里;其為陽證則屬少陽,其為陰證則屬厥陰。 以上文章來源搜集于網(wǎng)絡(luò),僅供學(xué)習(xí)參考。 感謝原作者辛苦勞動,如果侵權(quán)請告知,將下架處理。請勿用作商務(wù)用途。 |
|
來自: 胸懷大志189 > 《傷寒雜病論,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