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花中隱士也。 它秀美多姿,卻不以姿色取媚于人, 人們愛它清秀不俗的外表, 更愛它凌霜傲雪的風骨, 千百年來, 菊花成為高潔隱逸、頑強不屈精神的象征, 它以其獨特的風姿神韻 活躍在文人墨士的詩詞中。 菊之知己 陶淵明是菊花的知己,他賦予菊花敢于直面風霜的堅定不移的品格。 陶淵明愛菊,與前人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單看到菊花的藥用價值,還注意到了菊花的審美價值,并賦予其人格的意義。 他也借歌詠菊花的精神來表達自己芳潔貞秀的品格與節(jié)操。他一直把寧折不彎、不畏艱難的松菊精神銘刻于心,盡管熱切希望建功立業(yè),但他決不同流合污,不為五斗米折腰。 當他辭官返鄉(xiāng)時,希望看到的是“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因此,晉代最愛菊花、最懂菊花的人,非陶淵明莫屬。 飲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他說“秋菊有佳色”,“佳色”不過是“淺紅淡白間深黃”,它的顏色并不十分絢麗,作者之所以稱“佳”,那是因為菊花的內(nèi)在品格之美。“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滿露珠之時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作者將菊花瓣泛于酒中飲下,就覺得突然間忘卻了世間的煩惱,而且飲下這菊花泡的酒,就使自己遠離了官場是非,遠離了塵世的喧囂。 菊之顏色 唐時,菊花的栽培已很普遍,出現(xiàn)了紫色和白色的品種。如李商隱詩《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紫菊是暗淡輕淺的,黃菊是鮮艷明麗的。“暗暗”寫出紫菊的色彩并不明麗,“淡淡”指其色淺淡不濃艷。而黃菊就不同了,它是那種很鮮亮的黃色,是“融融冶冶”的。“融融”即和暖之意,是觸覺;“冶冶”艷麗之意,是視覺,這兩個詞連用就顯得極為精妙,因黃色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詩人在視覺里就獲得了觸覺的感受,這就是通感的效果。 詩人著墨不多,只“融融冶冶”四字就道出了黃菊給人視覺、觸覺的享受。 白居易有詩《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郁金黃, 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 白頭翁入少年場。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黃燦燦的花海中,偏有一叢白菊獨自屹立著,顯得格格不入,又讓人覺得驚喜,甚至親切。因為“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它好似一個參與了少年歌舞會的白發(fā)老人,他與“少年”們一起載歌載舞,活力四射。后兩句,由花聯(lián)想到人,比喻自然貼切,富有情趣。白居易卻將其刻畫成一個活力四射的“老頑童”形象,角度新穎,觀點獨特,讓人耳目一新。體現(xiàn)了晚年白居易對生活有著無窮的熱情。 元稹與菊 元稹也愛菊花,他寫有《菊花》一詩: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他“遍繞籬邊”,直至夕陽西下。“遍繞”、“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詩人不是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而是這個時候百花已經(jīng)凋零,只有菊花還這么挺立在枝頭,凌風傲霜。一旦菊花謝盡,就無花可賞了,它作為后凋者,使人倍加珍惜喜愛,它集中了詩人所有的愛花之情。詩人從菊花凋謝最晚這個角度出發(fā),寫出了自己愛菊的獨特的理由,其中暗含了對菊花堅強品格的贊美之情,也蘊含了作者對這種精神品格的追求。 鄭谷與菊 鄭谷眼中的菊花是身份卑微但卻充滿骨氣的。他寫有《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 由來不羨瓦松高。 他說“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秋天的早晨,菊花瓣上沾滿了晶瑩的露珠,那縷縷幽香,飄滿池岸,沁人心脾。菊花自有它獨特的魅力,它生長的地方雖然不高貴,卻也從來不羨慕那高生的瓦松。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出于低洼之地,卻能帶給人們美的精神及視覺享受,而那瓦松雖處高位,卻毫無用處。在這里,菊花代表了那些不慕容華、品格高潔之士;瓦松則代表了身世顯貴、尸位素餐的王孫貴族。相較之下,作者的追求與氣節(jié)不言自明。 黃巢與菊 對黃巢而言,菊花開在秋天,是一大憾事。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 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颯颯秋風,菊花冒著寒意,勇敢地散發(fā)著幽冷細微的芳香,香氣競發(fā),對于一般人來說,如此景色不被欣賞,都會頗多感慨。可是詩人卻不這樣,在詩人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jié),他則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這也從本質(zhì)上說明了詩人與一般文人的不同。“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極大的不公。詩人借菊花表達志向,不流于粗豪,不失含蘊,融合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 不僅如此,在黃巢眼中,菊花也不再是南山中的隱士,而是身披黃金甲的戰(zhàn)士。 不第后賦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 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 滿城盡帶黃金甲。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這里,作者用對比手法,用菊花的盛放與百花的凋零作比,強調(diào)了菊的頑強生命力。“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到滿城菊花全部開放的時候,那菊花的香氣定會直沖云天,滿城菊花遍布,像穿上了黃金甲。這兩句充滿一種不可阻擋的革命力量,作者言菊花的香氣,是“沖天香陣”,不是清幽的香,而是一種濃郁的、有力量的香;這香氣可以“透”長安,它無處不在,芳貫廣宇;“滿城”、“盡帶”亦是強調(diào)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這是說,作者的進取精神、戰(zhàn)斗豪情氣沖云漢,并且這不是一個人孤軍作戰(zhàn),而是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民心所向,大勢所歸。 鄭思肖與菊 宋時,菊花的品格更加受詩人們的青睞,它既有凌風傲霜的形象,又是孤獨寂寥的身影但同時又是民族氣節(jié)的象征。 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宋亡后,他痛心疾首,隱居蘇州,終身未娶。 寒菊 / 畫菊 花開不并百花叢, 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風中。 他說菊花不與百花爭奇斗艷,它獨依在疏籬之旁,傲視風霜,有一種無窮的意趣。但他更欣賞的是菊花“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一般的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作者借菊花這種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品性,表達自己堅守高尚的節(jié)操,寧死也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 李清照與菊 李清照眼中的菊花卻是與她一樣消瘦憔悴、孤獨寂寞的。重陽節(jié)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也是天氣轉(zhuǎn)涼的時候,更是容易思念親人的時候。此時,趙明誠不在她身邊,她只覺清冷難擋,她只有借酒消愁,一個人對著清瘦的菊花直到黃昏后。 醉花陰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那籬邊的菊花開得正美,只可惜在作者看來那黃花是如此的清瘦孤獨,它們不張揚攀比,連香氣都是如此的幽幽。“暗香”本指梅花的幽香,在這里指菊花的清香,詞人將菊與梅同等關照,表現(xiàn)了她高潔脫俗的情趣。“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人與菊花都是一樣的孤苦無依,在這個清寒的秋季獨自捱過。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經(jīng)歷了國破、家亡、喪夫的打擊,這時候的菊花在她看來已是憔悴不堪了,哪里有傲霜之氣。“滿地黃花堆積”,地上堆積的不僅是菊花的瓣,更是自己一顆破碎的心,“憔悴損”,是形容菊花的神態(tài),更是自己的真實寫照。 “如今有誰堪摘”,詞人年輕的時候無憂無慮,天性無邪,常常“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也常常像一個隱者一樣“采菊東籬下”,可是此時的詞人飽嘗人世之苦,心灰意懶,再也無心采摘了,只任其自由散落,隨風吹撒。 詞人筆下的菊和陶淵明筆下的菊是大不相同的,一個代表著頹廢,一個代表著美好,這種差別成就了李清照詞里菊花獨有的形象特征。詞人詞里的菊花同時也是詞人自己的化身,憔悴不堪,任風吹拂,隨意凋零。如果把陶淵明和李清照比作兩朵菊花,那一朵是盛開的,清香的,另一朵就是凋謝的,萎靡的。 概述 對晏幾道而言,菊花是聚散離合的標志。 蝶戀花 黃菊開時傷聚散。 曾記花前,共說深深愿。 重見金英人未見。相思一夜天涯遠。 羅帶同心閑結遍。 帶易成雙,人恨成雙晚。 欲寫彩箋書別怨。淚痕早已先書滿。 “黃菊開時傷聚散”,每當黃菊花開之時,女主人公就忍不住地開傷感,因為她與愛人離別的時候,正是黃菊盛開的時候,因此每見黃菊,格外動情。不僅如此,黃菊還是他們二人甜蜜愛情的見證,“曾記花前,共說深深愿”,曾經(jīng)他們在花前共訴衷情,許下心愿,立下誓言,仿佛一切都還在眼前。可是“重見金英人未見”,離別了一年,黃菊又開了,還是去年那樣開得燦爛,本該是他們約定重逢的時候,卻再也等不見去年人,于是“相思一夜天涯遠”。黃菊在女主人公眼中既代表了美好的回憶,又代表了殘酷傷痛的現(xiàn)實。 概述 才子唐伯虎把菊花與自身乃至天下所有失意漂泊之人都緊密聯(lián)系起來。 菊花 故園三徑吐幽叢, 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 盡借籬落看秋風。 故鄉(xiāng)的菊花開了,它開得并不張揚,幽幽地開放,發(fā)出清幽的香氣。它好像是一夜之間從天上墜下來的霜一樣。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天下有多少文人騷客流落在天涯,從籬笆邊的菊花中,看盡了颯沓的秋風。菊花屹立在秋風中,受盡風霜的打擊,這多么像作者的遭遇。 唐寅三十歲時進京會試,因會試泄題一案被牽涉而收到革黜,后來妻子改嫁,消極頹廢,一生坎坷。“天涯未歸客”,是作者此時人生的寫照,他無家可歸,只能漂泊;“看秋風”,這秋風使人生困頓、失意之風,一個“看”字,多么無意,其實卻蘊含了多少辛酸無奈。 概述 清時,曹雪芹所著《紅樓夢》中,有專門對菊花的描寫,從憶菊、訪菊、種菊到對菊、供菊、詠菊、畫菊、問菊、簪菊再到菊影、菊夢、殘菊等,一共12題,反映了當時的都城社會習俗和有閑階級的文化生活情趣。(節(jié)選) 《憶菊》(蘅蕪君 薛寶釵 ) 悵望西風抱悶思,蓼紅葦白斷腸時。 空籬舊圃秋無跡,瘦月清霜夢有知。 念念心隨歸雁遠,寥寥坐聽晚砧癡。 誰憐我為黃花病,慰語重陽會有期。 《訪菊》(怡紅公子 賈寶玉) 閑趁霜晴試一游,酒杯藥盞莫淹留。 霜前月下誰家種?檻外籬邊何處秋? 蠟屐遠來情得得,冷吟不盡興悠悠。 黃花若解憐詩客,休負今朝拄杖頭。 《對菊》(枕霞舊友 史湘云) 別圃移來貴比金,一絲淺淡一叢深。 蕭疏籬畔科頭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數(shù)云更無君傲世,看來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負,相對原宜惜寸陰。 《詠菊》(瀟湘妃子 林黛玉)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運秀臨霜寫,口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問菊》(瀟湘妃子 林黛玉)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 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蛩病可相思? 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簪菊》(蕉下客 賈探春) 瓶供籬栽日日忙,折來休認鏡中妝。 長安公子因花癖,彭澤先生是酒狂。 短鬢冷沾三徑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時人眼,拍手憑他笑路旁。 ![]() 結尾 當然,關于菊花的有名詩詞,不限于以上所列。因菊花常出現(xiàn)于,描寫秋天、思鄉(xiāng)、重陽節(jié)之類的詩詞中,部分有名詩詞之前已作賞析,在這里不再贅述。 本文由古詩詞賞析整理,首發(fā)于習古堂國學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