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我吃糖,我就不吃飯,餓死我得了!”、“打死你!”、“我煩你!氣死你!”……
從什么時候開始,那個在襁褓中溫順的小紅帽,突然變成了會用語言威脅攻擊人的“大灰狼”?很多家長發現,之前孩子想要什么,如果家長不給,他們也只會耍賴、哭鬧、裝可憐,而到了3歲左右,孩子又多了一招:氣急敗壞地使用“負性語言”進行威脅。
霏霏是個3歲可愛的小姑娘,平時由爺爺奶奶帶著,一天霏霏睡覺睡了好長時間,奶奶去叫她起床,叫了幾次都叫不醒,最后一次霏霏開始發脾氣,嗖的一下起床,撅著嘴巴大聲地沖奶奶喊叫:“我要槍斃了你,?。。。 边€上前打奶奶。一家人都很納悶,霏霏到底從哪學會的這些負性語言呢?家長們回憶一下,是不是曾經大人也說過同類的話,就像霏霏說“槍斃了你!”其實她也許根本不知道槍斃到底是什么意思,只不過在跟爺爺一起看戰爭片的時候學到的臺詞。
孩子愛說負性語言,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如果形成習慣必定會影響孩子與同齡人的交往,也不利于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當然,這點需要家長耐心的引導和糾正。
首先要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在兒童成長的第一個叛逆期,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模仿能力增強、吸收外界知識能力加強。無論是好是壞,孩子都會去學習,去嘗試,所以這就要求孩子身處的外部環境需要純凈良好,盡量避免孩子學習一些不良習慣。有些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注意分寸,嚇唬孩子說“再這樣就打斷你的狗腿”的比比皆是;與家庭成員開玩笑的時候口無遮攔,致使語言環境不純凈,孩子自然也學會用負性語言威脅人,爭取權益。另外,這個階段孩子處于高度警惕逆反的心理狀態,反抗情緒激烈,只要他們有不順心便會有激烈的情緒反應,這個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所以家長可以看淡一些孩子的過激行為。
在叛逆期之外,孩子說負性語言一般有三個目的,一是試探一下大人的反應;二是想引起大人的注意;三是發泄心中的憤怒、焦慮和壓抑。如果孩子用負性語言試探父母的反應,家長不要用同樣的態度反饋給孩子,最好的處理方法是漠然,當孩子發現這一招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時,他們就覺得沒趣,自然不會反復使用。對于想要引起注意的孩子,說明內心缺少關注,對于這樣的孩子,家長要把關注度和陪伴度加大,漸漸的,孩子的負性語言就會減少。如果孩子是對某些事不滿,心中壓抑而用負性的語言將情緒表現發泄出來,家長應當找準孩子過激情緒消失的點,及時制止這種行為。此時的孩子情緒相對平穩,更好溝通,讓孩子知道這樣的行為不受歡迎,令人討厭,也毫無作用,只有好好說話才能解決問題。
要知道,孩子學狠話是非常快的,因為這些厲害的語言讓他們覺得非常有力量,并急切地需要對身邊的人“實踐”一下,看看威力如何,一旦得不到預想的反饋,孩子就會醒悟,威脅狠話根本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有效,如果家長反應過激,反而“中”了他們的小圈套似的,孩子就是想看到你暴跳如雷的樣子。
在了解孩子為什么愛用負性語言之后,家長需要記住應對愛說負性語言的孩子的4種有效方法:
第一,淡然處之,切莫激動;
第二,告知孩子,行為惡劣;
第三,律人律己,文明語言;
第四,提高關注,用愛融化。
希望所有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遠離不良習慣,需要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