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雪上加霜”本刊記者 張配豪 《 人民周刊 》(2018年第22期)
你有多久沒進過KTV了呢?昔日活力四射、青春滿溢的KTV,如今卻開始被輿論調侃為中老年群體的娛樂場所。近日一則刪歌公告更是讓原本一片蕭條的KTV市場雪上加霜,而刪歌的背后也引出版權收費亂象。 遭遇侵權風波 近日,中國音像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以下簡稱“音集協”)發布《關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訴歌曲的公告》,通知KTV設備和系統服務商(VOD)及KTV經營者刪除非音集協管理的部分作品,“本次通知刪除的6000多首歌曲,除了極少幾首流行曲目外,大部分年代久遠點擊率不高,對KTV曲庫的廣泛性的基數影響有限”。據資料顯示,音集協成立于2008年5月28日,是經國家版權局正式批準成立的我國唯一音像集體管理組織,依法對音像節目的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實施集體管理。 據音集協方面提供的歌單顯示,本公告涉及的6609首音像作品中不乏鄧紫棋的《泡沫》、陳奕迅的《十年》《K歌之王》、周杰倫的《告白氣球》《算什么男人》等K歌金曲,不過它們大多只是屬于某唱片公司或某節目中的一個版本,這些公司有英皇娛樂、廣州新時代、天浩盛世、豐華唱片等;還有一些歌曲版權出自熱門綜藝節目,包括《中國好歌曲》《中國新歌聲》《中國之星》《蒙面歌王》《蒙面唱將踩踩踩》。 音集協副總干事馬繼超解釋,之所以要下架這6000多首作品,是因為這些作品的權利人均非音集協會會員。他們的權利人或者其委托的代理公司已經陸續向KTV經營者提起侵權訴訟或者即將提起侵權訴訟。如果不下架,KTV經營者可能面臨訴訟賠償費風險。以往,KTV的經營者也的確有被“碰瓷”的情況:沒有加入音集協的權利人,與律師事務所合作向各大KTV經營者發起訴訟,以期獲得遠高于作品實際價值的商業利益。這嚴重影響了KTV行業的發展。 多家KTV經營者表示,自己曾依規與音集協簽署授權,每年向音集協上交版權費,但KTV仍然每年都會遇到侵權官司。根據協議,KTV向音集協交了版權費,后續關于其他權利人對KTV的訴訟,均由音集協出面解決。 “下架此6000多部音樂電視是音集協啟動KTV曲庫正版使用的第一槍。下一步,音集協將進一步查實侵權作品,同時增加授權作品數量,讓更多更好的優秀作品進入音集協管理的曲庫系統。”馬繼超說,音集協將顛覆傳統的“上門談判+維權訴訟”的卡拉OK收費手段,剔除所有不必要的中間環節,壓低收費成本。 引出版權收費亂象 值得一提的是,音集協在發布刪歌通知的同時,還發了3則公告《關于<著作權許可合同>作廢的公告》《終止委托天合文化集團著作權許可收費資格的公告》《關于版權許可工作證作廢的公告》,而這些公告都指向了一件事——解除與天合文化集團長達十年的合作關系。 在音集協與天合文化糾紛的背后,KTV版權收費亂象也浮出水面。音集協的官網上列出了按照地區不同的收費標準,其中2018年的標準為,北京、上海為11元/天/終端,浙江、天津、廣東為10元/天/終端,河南、湖北為8.3元/天/終端,最低的為寧夏、新疆等地,為8元/天/終端。但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這一收費標準未能落地,版權收費過程中幾乎沒有固定標準,存在明顯灰色地帶。而除了音集協與天合集團以外,不少非音集協會員也會單獨收取版權費。不少相關從業人員都呼吁確定一個合理、透明的版權收費標準。 據天合文化集團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成立于2007年8月,受音集協及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共同委托成為中國大陸地區唯一的代收卡拉OK版權使用費機構,開展卡拉OK版權使用費收取和交付提供服務,目前旗下在全國各地有30家子公司。 音集協在公告中表示,天合文化集團在開展卡拉OK著作權許可費收取業務中存在嚴重違規違約行為,音集協已對天合文化集團及各子公司提起訴訟,同時解除雙方的委托關系。 音集協方面稱,近年來,天合文化集團拖延向音集協結算版權費,導致音集協無法向權利人及時分配版權費,最長近一年半時間沒結算版權費;不按照合同約定使用音集協賬戶、開具音集協發票;收費信息不透明、逃避音集協監督;通過隱蔽方式變相分流版權費等。這些行為導致了市場亂象,抹黑音集協市場聲譽,直接損害了權利人和使用者利益。 對此,11月6日,天合集團公告中對上述內容予以了否認,“天合文化集團與音集協合作十年,足額上交版權費十幾億元,在為廣大會員單位帶來商業回報的同時也給廣大卡拉OK經營者解決了實際問題,促進了整個行業的和諧穩定?!苯刂聊壳埃鲜黾m紛尚未有結果。 行業亟待轉型 實際上,面對著本就人流日趨稀疏的真實生存處境,現在還被要求下架這么多“侵權”歌曲,傳統KTV的日子看起來更不好過了。 2015年2月1日,錢柜北京朝外店關門歇業,引起業內震動。這個1989年創立于臺灣的知名KTV連鎖此前已經先后關了首體店和雍和宮店,而今朝外店也宣告陣亡,倒在了距離大年三十還有兩周的時刻。錢柜主打高端路線,被視為大陸傳統量販KTV的鼻祖,它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是大陸整個傳統KTV行業的縮影。在錢柜斷臂求生的同時,一波持續不斷的關店潮在全國范圍內蔓延,傳統量販KTV要么關店續命,要么徹底倒閉,無論規模大小,幾無幸免。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曾后來居上一度在業內領先的大歌星,因為盈利能力始終沒有起色而變成了萬達集團中雞肋一般的存在,于是就在錢柜朝外店關門5個月后,隨著王健林一聲令下,大歌星將旗下的將近90家門店或關張或轉讓,徹底退出了傳統量販KTV領域。 不斷上漲的租金和歌曲版權費支出、走高的人員薪資福利成本、不低的設施保養費用、曾經團購大戰對價格的壓制,這些都越來越成為傳統KTV的“不可承受之重”。 收費標準也映射出行業的衰落景象。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KTV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KTV市場價格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環境中具有不同的收費,按照最標準的大、中、小三種包廂的平均價格來看,2014年整體上包廂的價格在141元/小時左右;2015年下降為100元/小時;到2016年,價格跌至85元/小時;2017年價格依然持續下滑。 與此同時,如唱吧麥頌這樣的新興KTV連鎖品牌正在步步為營。據了解,成立于2014年的唱吧麥頌目前在北京的門店數已超60家,全國更是突破了300家。不同于一些空間浩大、包間眾多、充滿著濃濃土豪氣的傳統KTV門店風格,唱吧麥頌走的是被稱為“小快靈”的商業模式。另外,如電話亭式的迷你KTV如今正悄然遍布在商場、電影院等商業熱點區域。想唱就唱,唱完就走。與傳統KTV相比,這種基于互聯網平臺的自主休閑娛樂方式,利用人們在逛街、等待間隙所產生的消費場景,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群體消磨碎片化時間的“神器”。 在消費方式日趨多元化的時代環境下,傳統KTV行業迫切需要進行轉型升級,否則極有可能面臨衰退乃至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