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創建時期關于雙林寺的起源,現推測在北魏年間至北齊武平年間(公元386-571年)。原因有三:一是雙林寺原名“中都寺”,源自于選址所在為西漢開始設置的中都縣;二是雙林寺極具佛教色彩,而根據《平遙縣志》,自北魏(公元386-534年)佛教傳入平遙;三是由寺內石碑記載,北齊后主武平二年(公元571年)重修此寺廟。故判斷雙林寺創建于北魏至北齊區間中。[8][4][10] 發展期有歷史記載北齊時期曾重修雙林寺。北宋時期,出于釋迦摩尼往生后,雙樹白花盛放的“雙林入滅”說法,由“中都寺”改名為“雙林寺”。[8][3]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繁榮為彩塑制造奠定基礎,雙林寺發展達到鼎盛且修繕頗多,如明景泰到正德年間(公元1450-1521年),大規模重修大雄寶殿、佛母殿等。[2][11][12]雙林寺曾多次遭受火災,但是比較考證不清晰,故不清楚具體情況。所謂“七重樓閣,奇可望省”無法再現,至今留下的遺跡也多為明清時期產物。[2][13] 近現代變遷民國時期國家形勢嚴峻,雙林寺遭受較嚴重的損毀,如抗日戰爭時期,民國時期晉系軍閥首領閻錫山曾駐兵于雙林寺,把大雄寶殿作為伙房卻不慎失火燒掉了殿內300余尊塑像。新中國成立后,雙林寺發揮學校功能以致歷史遺存減少。文革期間,其又作為當地糧倉深陷“破四舊”泥潭。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對傳統文物的破壞和管理職責的缺失,雙林寺面臨重大的發展困境。[4]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雙林寺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中都鄉橋頭村北,距平遙縣約西南6公里。橋頭村以古堡為聚落,形成七個自然堡共存的局面,雙林寺位于其腹中。該寺坐北朝南,臺基高3米,以矩形為總體布局,總占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2][6][7] 地形地貌平遙縣位于黃土高原東部、太原盆地西南,西北緊鄰汾河谷地,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由于靠近黃河中游,沖積平原帶來大量上游的肥沃土壤,所以平遙縣橋頭村一帶地勢平坦。[2][4][10][14] 氣候雙林寺位于黃土高原,屬于溫帶半干旱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平均氣溫為10.60攝氏度。同時光照充足,降水量少,主要在7-9月份,雨熱同期。春秋冬季多西北風,夏季多為東南風。[2][4][10][14] 水文中都河,原名惠濟河,是橋頭村內的一條重要水系。它流經平遙古城東南端和橋頭村北側,全長45.20千米,流域面積294平方千米,為當地的生活和農業生產水源。此外,每年雨季來臨,中都河上游的紅粘土受到沿途持續沖刷研磨,顆粒細致。[2][10][15] 寺院特征寺內布局寺院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從朝西的大門進入左拐為正門。西部為祭祀區,面積為7400平方米,沿中軸線坐落著三進院落,由風格不一的十一座殿堂組成,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伽藍殿、土地殿、地藏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后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7][8][4] 彩塑造像雙林寺中的彩塑繼承了唐、宋、遼、金、元時期的優良傳統,高度寫實,是我國明代塑像中的優秀之作。這些彩塑形神兼備,藝術價值高。抓取選取表達對象一瞬間的表情和動作,將作為靜態藝術的雕塑藝術動態化,表現對象的動態美,起到栩栩如生的效果。并且雙林寺彩塑將形體與線條巧妙的結合,在一體一面中融合傳統藝術中繪畫和書法的線,使得彩塑靈動且充滿力量。同時受到佛教氛圍的影響,多彩塑運用連環畫形式展示了佛陀從出生到涅槃的故事??傆[雙林寺彩塑,其藝術特征主要分為以下三點:一是精巧布局,層次分明;二是連環畫形式,情節連貫;三是雕塑與彩繪相結合。[16][17][18][19][20] 主要建筑雙林寺西部坐落三進院落,前院為釋迦殿、羅漢殿、伽藍殿、土地殿、地藏殿和天王殿,中院為大雄寶殿和兩廂的千佛殿、菩薩殿,后院為娘娘殿和貞義祠。東部為禪院、經房。其中以釋迦殿、天王殿、大雄寶殿和千佛殿最為著名。[7][8][4] 釋迦殿釋迦殿內,釋迦牟尼正中高坐,兩邊輔侍文殊、普賢,即釋迦三尊。運用圓雕及深、淺浮雕手法,采取分層組合、連環壁塑的形式,殿內四壁的刻畫表現了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從投胎降生到涅槃成佛以及四方傳教普渡眾生的佛教故事,如“白象投胎”、“四門問苦”、“修成正果”、“雙林入滅”等等。二百多尊人物形象身份不同,神態舉止各異,構思構圖精巧。[6][21][22] 釋迦殿影壁墻后,一尊渡海觀音坐于紅色蓮臺之上,四周波濤環繞,是雙林寺彩塑中的典型代表。用圓雕手法塑造渡海觀音,身形突出而神情自若,面容溫柔而堅定行進,既鮮明對比于波濤洶涌的海浪背景,又引起靜中有動的獨特藝術效果。[6][7][22] ![]() 渡海觀音 天王殿走入城堡式卷拱形寺廟正門,見到的第一個便是天王殿,檐下掛一豎匾,上書“天竺勝境”。天王殿廊檐下塑有四大金剛,一字排開,每尊高約3米,形象呼之欲出。這四尊金剛的獨特之處在于突破了一般寺廟金剛瞪目恐怖的造型模式,而是被塑造成具有“人性的”威猛大膽和張揚豪放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天冠彌勒菩薩結跏居中而坐,帝釋、梵天供奉左右。南墻為四大天王,北面及兩側為八大菩薩,都各有特色,具有獨特的參觀價值。[6][7][23][16] ![]() 四大金剛 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全寺最高大的建筑。因為原建筑“七層樓閣,高可望省”毀于大火,明代重建時采用原柱基,其前欄立柱比原柱要細得多,但規模大不如前。大雄寶殿主像為“三身佛”,兩側則是文殊普賢坐像。三身佛像前有一鐵鑄包泥“接引佛”塑像迎門而立,身體前傾,已有數百年歷史,保存完好。[6][16] 千佛殿東廂房為千佛殿,懸山式建筑,殿內彩塑達500余尊。其中為主像,俗稱“自在觀音”,意指觀音隨意而坐,自在瀟灑。這一觀音像面相豐潤精美、形態舒暢愜意,打破傳統冷靜自持的形象,是歷代寺廟中少見的觀音主像形態。[6][7][24] 觀音左右兩側分別塑有韋馱和夜叉立像。其中左側韋馱像最為特別,也十分著名。它全身呈“S”形,重心為左腳,剛柔相濟,靜中有動,神采奕奕,充滿力量。造像觀音的衣冠鎧甲雕刻精細,中央美術學院錢紹武教授曾評價:“雙林寺韋馱雄姿英武,可謂全國韋馱之冠?!钡顑人闹軌Ρ诓紳M懸塑和壁塑,五百菩薩分為五到六層,或駕祥云,或騎異獸,渾然一體,自然天成,與主像聯系密切,表現了世外群體的瀟灑意氣。另外,該殿門后兩側和窗臺還塑有供養人像30余尊,據傳根據真人真事塑造改編,生動寫實。[6][24][25] ![]() 韋陀像 相關傳說“雙林趕會遇神仙”據說很久之前在一次廟會上,老人在雙林寺前謀生賣涼席,往來人群眾多卻無一人駐足。炎炎正午,饑餓難耐,老人拿出了準備好的干糧以飽饑。恰恰此時,另一位頭發花白、衣衫襤褸且無人理睬的老爺爺停留下來盯著老人手中的饃饃,目露羨慕之意。秉承著一顆善心,老人與他分享自己的饃饃。老爺爺開心吃完后到一處窯洞(即今日“遇仙洞”)中休息。后一陣涼風傳來,再回首,老爺爺竟消失不見。涼席上卻飄來芬香,吸引了眾人尋香而來,競相購買。于是,“雙林趕會遇神仙”由此流傳開來。[2][26] “睡姑姑與藥婆婆”據說橋頭村一員外家為心愛的兒子挑選了一位賢淑的姑娘,婚后兩人琴瑟和鳴,而命運弄人,新婚一年后兒子竟意外死亡。婆婆傷心欲絕,慌不擇路斷定是兒媳克死了兒子,對其又打又罵。家里的小姑子看不過去,幫助嫂子,甚至為了照顧嫂子不愿嫁人。二老雙亡后,兩人相依為命。而小姑子深受病痛折磨,嫂子也是竭盡全力照顧小姑子。終究小姑子逝去,嫂子守在身旁坐化而去,成為悲劇。為了紀念這一對重情重義的姑嫂,在雙林寺娘娘殿東南處有一小殿堂——貞義祠里,人們供著“睡姑姑”和“藥婆婆”。[2][7] 活動習俗廟會活動由于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辰之日,所以作為佛教寺院的雙林寺,在每年四月初八,全國香客都會來到雙林寺祈福求愿,為慶祝佛祖誕辰而舉行盛大廟會。當天鑼鼓喧天,沸騰快樂,展現了民眾對熱鬧氛圍的喜愛和美好生活的愿景。[2][27] 逢九趕集為應對封建時代物資的稀缺性和分散性,提高村民之間相互交易的便利性十分重要。所以橋頭村在很早時候就利用雙林寺此公共區域,相約在每月農歷初九、十九、二十九在此集中對各種生活日用品和農副產品進行交換,來滿足生活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便形成了這樣的“逢九趕集”的共同習慣。[2] 面塑剪紙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傳統手工藝技能也占據一席之地,其中面塑和剪紙十分突出。面塑,俗稱捏面人,是民俗具象與神靈信仰的融合體。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村里鄰近幾家便相聚一起,將提前準備發酵好的面團,通過多種工序作出各式各樣的面人以供奉祖先和神靈,并直接與彩塑藝術的傳承相關聯。[2] 關于剪紙習俗,每當逢年過節或重要日子,都會將一張張紅紙剪成表示幸福運氣的樣式,粘貼在衣柜、窗戶等處,期盼美好的發生降臨。[2] 開發與保護由于歷史和管理問題,雙林寺開發和保護工作尚有不足,出現了歷史格局被改變,傳統建筑被隨意破壞改造,宗教氛圍淡化等問題,得到下列開發與保護活動:[2] 1965年5月24日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 1979年3月10日雙林寺正式對外開放。[24] 1987年8月7日雙林寺彩塑藝術館正式成立。[24] 1988年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 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文錄。[29] 2005年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5] 近幾年,政府提出在“實施平遙古城文物保護修繕工程”中做好雙林寺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前期準備;[30]同時依托浙江大學等高校為雙林寺建立高精度的數字檔案,推動雙林寺數字化保護。[31]
|
|
來自: 新用戶5036460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