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因感受流感病毒所致、屬中醫外感病范疇。 中醫學對流感病因的認識: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邪氣誘發夾雜癘氣毒邪而為。 中醫學對流感病機的認識:風寒外邪束表,內有積熱聚集,疫癘毒邪侵襲。 中醫五運六氣的認識 2018年底我國各地流感已經進入流行高峰期,2018年戊戌歲終之氣,主氣為太陽寒水,客氣為太陰濕土 。 整體以寒濕為主,加上重慶氣候較潮濕,外感病癥多發,且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頭昏、乏力、納差、腹瀉等證。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流感治療方案 風熱犯衛 主癥:發病初期,發熱或未發熱,咽紅不適,輕咳少痰,無汗。舌脈:舌質紅,苔薄或薄膩,脈浮數。 治法:疏風解表,消熱解毒。 基本方藥:銀翹散合桑菊飲加減。 銀花15g,連翹15g,桑葉10g,菊花10g ,竹葉6g ,牛蒡子15g,蘆根30g,生甘草3g,薄荷(后下)3g 1、煎服法:水煎服,毎劑水煎400毫升,毎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可口服2劑,每6小時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2、加減:苔厚加藿香10g、佩蘭10g;咳嗽重加杏仁10、炙枇杷葉10g;腹瀉加黃連6g、木香3g;咽痛重加錦燈籠9g、玄參15g。 3、若嘔吐可先用黃連6g、蘇葉10g水煎頻服。 4、常用中成藥:疏風解表、清熱解毒類,如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清開靈顆粒(膠囊、軟膠囊、片、口服液)、疏風解毒膠囊、銀翹解毒類、桑菊感冒類等。 5、兒童可選兒童抗感顆粒、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熱毒襲肺 主癥:高熱,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飲,咽痛,目赤。 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基本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 炙麻黃5g,杏仁10g,生石膏(先煎)30g ,知母10g,浙貝母10g ,枯梗10g,黃芩15g,柴胡15g ,生甘草10g 1、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6小時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 2、加減:便秘加生大黃(后下)6g、持續高熱加青蒿15g、丹皮10g 3、常用中成藥:清熱解毒、宣肺止咳類,如連花清瘟膠囊(顆粒)、銀黃類制劑、蓮花清熱類制劑等。 4、兒童可選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口服液)、小兒咳喘靈顆粒(口服液)、羚羊角粉沖服。 重癥 毒熱壅肺 主癥:高熱不退,咳嗽重,少痰或無痰,喘促短氣,頭身痛,或伴心悸,躁擾不安。 舌脈:舌質紅,苔薄黃或膩,脈弦數。 治法:解毒清熱,瀉肺活絡 基本方藥:宣白承氣湯加減。 炙麻黃6g,生石膏(先煎)40g,杏仁9g,知母10g,魚腥草15g,葶藶子10g,黃芩10g,浙貝母10g ,青蒿15g,赤芍10g,生大黃(后下)6g,生甘草3g 1、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煎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可口服2劑,每6小時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飼或結腸滴注。 2、加減:持續高熱加羚羊角粉0.6g(分沖) 安宮牛黃丸1丸 3、腹脹便秘加枳實9g、元明粉6g(分沖),喘促加重伴有汗出乏力者加西洋參10g、五味子6g 毒熱內陷,內閉外脫 主癥:神識昏蒙、淡漠,口唇爪甲紫暗,呼吸淺促,咯粉紅色血水,胸腹灼熱,四肢厥冷,汗出,尿少。 舌脈:舌紅絳或暗淡,脈沉細數 治法:益氣固脫,清熱解毒。 基本方:參附湯加減 生曬參15g,炮附子(先煎)10g,黃連6g,金銀花20g,生大黃6g,青蒿15g ,山茱萸15g,枳實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400毫升,毎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6小時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飼或結腸滴注。 恢復期 氣陰兩虛,正氣未復 主癥:神倦乏力,氣短,咳嗽,痰少,納差。 舌脈:淡暗或淡紅,苔薄膩,脈弦細。 治法:益氣養陰。 基本方藥:沙參麥門冬湯加減。 沙參15g,麥冬15g,五味子10g,浙貝母10g,杏仁10g,青蒿10g ,炙批把葉10g,焦三仙各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劑水400毫升,每次口服200毫升,1日2次:必要時可日服2劑,每6小時口服1次,每次200毫升。也可鼻飼或結腸滴注 1.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遠離傳染源,到醫院就診時應戴口罩盡可能減少與禽畜不必要的接觸,特別注意盡量避免接觸病死禽畜。食用禽肉蛋時要充分煮熟;減少集聚;及時增減衣物,以適寒溫。 2.食飲有節 飲食要適時、適量、適溫,少進刺激之品。 3.起居有常 春季陽氣生發,應當早睡早起,以適應自然規律,適量運動,勤洗手,居室常通風。 4.精神內守 正確認識疾病與疫情,調暢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恐慌。 流感中醫預防——藥物預防 中醫外治法 藥熨療法 適應癥:適用于感冒中的風寒證。 操作方法:根據不同的藥熨制劑,其操作步驟也不盡相同,一般常用的有炒熨法、蒸煮熨法等。(藥物組成:取蒼術30克、羌活30克、枯礬10克、蔥白3握,前三藥為粗末,炒熱,搗蔥白汁和藥,趁熱熨臍等) 炒熨法:以絹、布等包裹炒熱的藥物熨引患處,即為炒熨法。炒熱后以絹布包裹適量熨劑,趁熱直接熨于神闕穴。每日一次,每次持續熨引20~30分鐘。 蒸煮熨法:將預先配制好的藥袋投入藥鍋或籠屜中蒸煮后熱熨于神闕穴。藥熨方法和時間與炒熨法相同。 療效特點:藥熨法具有操作簡單、方便、價格低廉、療效顯著、起效快等特點。 注意事項:熨法忌用于皮膚破損處、身體大血管處、局部無知覺處、孕婦的腹部和骶部、腹部包塊性質不明、以及一切炎癥部位;禁用于實熱證或麻醉未清醒者。 拔罐療法 適應癥:適用于感冒中的風寒證、風熱證。 操作方法:一般選取風寒證選取大椎、肺俞、合谷、列缺。風熱證選取大椎、合谷、曲池、尺澤。每日一次。 療效特點:適應癥廣泛,療效好、見效快、副作用少。 注意事項:體位須適當,局部皮肉如有皺紋、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體位移動等,火罐易脫落。在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一般不宜太近,否則因皮膚被火罐牽拉會產生疼痛,同時因罐子互相排擠,也不宜拔牢。如留罐時間過長,皮膚會起水泡,小的不需處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針刺破,流出泡內液體,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穴位貼敷 適應癥:適用于感冒的風寒、風熱證。 操作方法:通過辨證論治選取相應經絡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選擇適當的阿是穴組方取穴貼敷,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過2~4個穴,貼藥范圍勿大。風寒證選取大椎、肺俞、合谷、列缺;風熱證選取大椎、合谷、曲池、尺澤。 療效特點:適應癥廣泛,療效好、見效快、副作用少。 注意事項: 1孕婦禁用。 2眼、口唇、會陰部、小兒臍部等部位禁用。 3過敏體質者或對藥物、敷料成分過敏者慎用。 4貼敷部位皮膚有創傷、潰瘍者禁用。 5治療期間禁食生冷、海鮮、辛辣刺激性食物。 6敷藥后盡量減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艾灸療法 適應癥:適用于風寒證、風熱證。 操作方法: 選穴:風寒證取百會、大椎、風門、肺腧為主穴,風熱證取大椎、合谷、曲池、尺澤為主穴。 頻次:每次選取2-3個穴位,每個穴位10~15min;每天一次。 療效特點:以調和氣血、扶正祛邪、調節陰陽、溫通經絡為其主要特點。 注意事項: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化膿灸后,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凈,灸后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 中藥足浴 適應癥:適用于感冒的風寒證 操作方法:艾葉30g,桂枝20g,當歸15g,荊芥15g,生姜15g,白醋少量。上五味,加適量水煎煮。待溫度適宜時加入少量白醋泡腳,水位過踝關節以上10厘米即可。睡前浴足15-30分鐘為最佳時間。可以起到散寒除濕、疏通經絡、防病保健的功效。 療效特點:簡便易行、見效快、副作用少。 注意事項:足浴時間不要過長,一般15-30分鐘為宜,否則雙腳的局部血液循環長時間過快,會造成身體其他部位相對缺血,老人有可能因腦供血不足而昏厥。飯后半小時內不宜泡腳,它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 注意事項 1以上方法僅僅適用于輔助防治流感,如發現流感癥狀,請務必及時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正確指導下積極治療。 2.妊娠期和婦女發病,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藥,治病與安胎并舉,以防流產,并應注意劑量,中病即止。 3.兒童用藥可參考成人治療方案,根據兒科規定調整劑量,無兒童適應癥的中成藥不宜使用。 來源:重慶市中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