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金字塔原理》第一篇——“表達的邏輯”,講述了寫文章的邏輯,文章總是從金字塔頂端開始,自上而下地沿著各個分支將作者的思想一層一層呈現給讀者。作者提出在構建文章的金字塔時,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或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用SCQA工具引導思考。
搭建完文章的總體框架結構,我們基本就確定了文章的主題和讀者可能提出的疑問,想好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關鍵句要點。接下來就是用疑問/問答式的對話方式,在每個關鍵句要點下的層次展開討論。 對關鍵句要點下的層級的討論,就進入了正式寫作階段。在正式寫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組織自己的思想,但是組織思想,人們常常采用了羅列的方式,忽略也掩蓋了對思想的進一步思考。這種思考習慣,對自己、對讀者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對自己而言,如果我們讓各思想孤零零的羅列在一起,就不能看出它們之間更緊密的聯系,不能根據這種聯系對其歸類,無法構建具有核心思想的思想組,使得思想總是處在未加工的低層次,看不透本質,也就無法驗證思想的正確性,更無法延展發掘更多的思想和觀點;對讀者而言,羅列出的思想,只會讓閱讀過程很累,提不起興趣,讀完后也只能零散記住自己想記住的幾條思想。 所以,我們要嘗試理解并學習思考的邏輯,應用邏輯順序,在橫向上理清思想組內單個思想間的邏輯關系,保證多個思想共同組成一個邏輯推斷式;試著概括各組思想,在縱向上保證下一層次的思想都是為上一層次的思想服務。 應用邏輯順序金子塔原理第二條規則規定:所有列入同一組中的思想必須具有某種邏輯順序。在組織思想時,歸納和演繹是僅有的兩種可能邏輯關系,但歸納和演繹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對于演繹性思想組,它的邏輯順序就是演繹推理的順序;但是對于歸納性思想組,我們可以設置標準,“選擇”一種邏輯順序。 一般而言,梳理歸納性思想組中的思想,有三種順序可選,分別是時間(步驟)順序、結構順序和重要性(程度)順序。 時間(步驟)順序 ?通過設想某一流程,得出的思想。 時間(步驟)順序就是為了達到某一結果,按時間順序排列必須采取的行動。但是,如果羅列的步驟太多,可能會出現邏輯不清的現象,因為行動可能并不是處于同一抽象層次上的,其中有一些行動是為了實現另一些行動,另一些行動被實現后,又去輔助更高層級行動的實現,這就導致我們無法區分因果。單純按時間排序,并列的方式,是無法表達這種多層級邏輯關系的。 ![]() 編個栗子??,例如你要舉辦一個線下活動,你可能會做如下事情: 1. 確定活動目的 2. 設想活動的參與人員 3. 篩選參與人員 4. 確定活動主題 5. 確定活動流程 6. 安排活動時間 7. 溝通活動場地 8. 安排活動物資 9. 給活動人員發邀請 10. 在線上推廣 11. 安排工作人員 12. 工作人員負責接待 13. 進行攝像錄制 14. 剪切上傳到網絡 15. 收集來賓反饋 ...... 根據籌備活動的需要,還可能羅列出更多的步驟,但是我們稍微抽象一下,就可以抽象為活動前,活動中,和活動后。活動前的步驟可以具象為確定活動目的,確定來賓,設計活動內容,準備場地/物資;活動中主要是現場執行的細節;活動后是收集反饋。然后再根據需要,做向下一層級的進一步具象。 所以,我們很關注思考的粒度,思考是分層的,不要把不在一個粒度的思想放在同一層級,那樣只會導致思路含混不清。 畫用戶旅程地圖的過程,就可以視為是用時間順序梳理用戶活動的過程。首先,用戶旅程地圖是有步驟的,按時間依次排開的;其次,處于一個用戶旅程地圖上的用戶活動,是同樣顆粒度大小的。 結構順序通過評論某一結構,得出的思想。 結構順序就是遵循MECE原則,把某個思想或事物合理劃分成不同模塊,并進行解讀。
例如我們在故事卡中寫的驗收標準,就需要遵循結構順序。我們的驗收標準間,應該是互相獨立,沒有重疊的,每一條驗收標準都是對一個業務場景的描述;同時,這些驗收標準共同組成了故事卡完整的驗收條件,只有所有的驗收標準都滿足了,這個故事卡才算完成了。 我們在做Epic/Feature拆分時,也同樣適用結構順序。一個大的Epic/Feature被拆成小的user story,理想狀態下user story應該是互相獨立,沒有重疊的,否則會造成依賴,進而開發的工作無法并行;拆出的user story合起來,又可以完成Epic/Feature這一個大的功能點或模塊。 重要性(程度)順序通過按程度或重要性不同分組,得出的思想。 程度順序就是要明確每組中的項目(思想、觀點、問題等)具有共同特性,根據每個問題具有該特性的程度高低排序,先強后弱,先重要后次要。 直白來講,就是談論自己的思想時,先確保一個思想組內的思想確實存在共同特性,確保所有具有此特性的思想都在這個思想組里;然后,同一個思想組內的多個思想,具有該特性的程度是不太一樣的。 再編個栗子??,我們希望營造良好的售后服務,關注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1. 建立售后問題服務團隊。 2. 建立特別問題調查團隊。 3. 搭建客戶直接溝通渠道。 4. 24H客服在線。 5. 客服服務技能培訓。 6. 客服服務質量考核。 7. 建立大客戶資料,對大客戶提供定制化服務。 我按照這樣的順序講述,是因為我覺得售后服務活動,也有其重要性順序。首先是能得到解決(1、2),然后是解決得快(3、4),最后是解決得好(5、6、7)。 概括各組思想當我們確立了各組思想間的邏輯關系,即完成了“應用邏輯順序”的過程,為什么還要對各組思想做概括呢?我覺得做概括主要是有兩個目的:一是二次自查思想組的劃分是否合理,如果堆放在一個思想組的思想不能歸結成中心思想,那很可能就是這種劃分是不合理的;二是如果能提煉出中心思想,可以運用演繹法或歸納法,對思路作進一步延展。 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總結句概括各組思想,應該用具有總結性的句子。我們常看到“我認為有三個理由”,“總結出來有五條原因”,“可以分以下步驟進行”,作為總結句,然后羅列出理由、原因、步驟,但這樣的句子其實是毫無思想的,不能給讀者帶來一眼可見的價值,也不能促使自己往下思考,總結句應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那么該怎樣寫有思想的總結句呢? 如果是演繹性推理的思想組,最后的結論,可以作為概括、總結性的語句。 如果是歸納性推理的思想組,就要考慮歸納的是行動,還是信息、論據。如果是行動,那么就要在總結句中指出采取的行動,行動之后可能取得的結果(達到的目標);如果是信息、論據,就要尋找他們之間的共性,在總結句中點明他們的共同點。 針對歸納性推理的思想組,還是編兩個栗子??: - 概括行動性思想 在下個月,我們會從人員、機器、工藝流程三方面改進工廠的生產率,以期生產率能提高20%,具體操作包括: 1. 我們聘請了工作經驗更豐富的工人。 2. 我們添置了幾臺更先進的機器。 3. 我們改進了工藝流程,從經過8個車間縮減到6個。 - 概括描述性思想 雞也會飛,因為它跟鳥有很多相似性: 1. 雞也有翅膀。 2. 雞也有羽毛。 3. 雞跟鳥都是流線型的體型。 使用有明確詞匯/語句的總結句概括行動性思想對于行動性思想,除了總結句中要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目標外,還應該注意要使用明確的詞匯/語句。使用明確的詞匯/語句的意思是,我想要達到的結果是可以量化的,如若不能量化,也應該有某種明確的方式可以判斷是否實現了這一結果。反之,不明確的詞匯,就類似”優化、提高、完善“這類模糊性詞語。 為什么要使用有明確詞匯/語句的總結句呢?因為如果我們都不清楚最終目標是什么,沒有衡量成功的標準,就無法判斷這一行動性思想組下的單個思想,是否能真正直接促進目標的完成,單個思想是否能支撐起這個思想組的核心思想。 比如說“我做這3件事是為了提高生產率”,這是一個沒有量化的總結句,究竟是想提高多少生產率呢?提高20%是提高,提高1%是提高,但提高20%和提高1%采取的行動肯定是有區別的。
|
|
來自: 冬天惠鈴 > 《E02刑偵 邏輯 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