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我從烏蘭達壩派出所調到十三敖包派出所工作。5月24日晚我和同事郭磊在單位值班,19點21分,接到了一個舉報電話,說有人在雙龍村南溝的老齊家院里挖出了一缸大錢。除了被哄搶的之外,剩下的大錢被齊某放進麻袋鎖了起來,待價而沽。 我覺得此事很重要,就向值班的公安局副局長白音進行了匯報,白音叫我馬上組織民警去保護現場,同時通知文體局派專人協助我們。 我和內勤民警郭磊(現巴林左旗公安局網安大隊長)、張亮(現巴林左旗公安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在豐水山附近巡邏的交警金泉(現碧流臺鎮人大主席)等人,開著警車來到了雙龍村的南溝屯。到齊某家已是晚上九點,現場早已是人去樓空,沒發現任何與古錢幣有關的線索。我馬上到村部找來當時的雙龍村支書馬建民,和另外兩個南溝屯村干部再次來到齊家。我們做了好長時間工作,齊某才講述了發現古幣的經過。原來24日下午14時鄰居墊院子,齊某老房子西面有一原始土堆,就叫鄰居到那取土。四名幫工挖到西北角將近一米深的時候,鐵鍬碰到了異物,挖不動;幾個人清理后發現是兩塊青石板。搬開青石板后一下子驚呆了:滿滿一甕古幣,用麻線串著一層層排列地非常整齊。大甕高約一米,直徑八九十公分,已經碎裂。類似情況,雙龍村前幾年發生過兩次。幾個人知道挖到了寶貝,就你一把我一把的哄搶古幣。叫喊聲驚動了齊某,他趕忙阻止,將余下的古幣裝進纖維袋里。他認為古幣出自自家地底下,理應屬于自己,就抬回屋準備聯系買主。經過我們耐心細致地勸說,齊某決定將古錢幣全部上繳給國家。他領我們來到他家西屋,從苫布下取出了三個纖維袋,解開口袋嘴,把錢幣倒在地上,好家伙!古錢幣銹跡斑斑,數量眾多,叫我大開眼界,也叫在場的人大吃一驚。 此時文體局組織的人員也陸續趕到現場。后經文博人員進一步核實清點,本次出土窖藏古幣高達38000余枚。重量為143公斤,最早的錢幣是秦代的半兩,還有兩漢、南北朝、隋朝的五銖和常平銖錢及唐、五代、北宋和眾多遼代的下八品錢幣。據文體局原局長陶建英說:“這些窖藏古錢幣是巴林左旗近20年出土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古幣時間跨度之大,實屬罕見。聽了陶建英數量之大和跨度之大的話,讓我心情振奮。但有四個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使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1、過去在雙龍村居住的究竟是什么人? 2、冷兵器時代他們哪里來的那么多錢? 3、埋藏錢幣的當天發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4、這么多古錢幣為什么沒有金代貨幣呢? 帶著疑問我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從遼代時期雙龍村的地理位置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伐遼三大經典戰役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一、雙龍村的地理位置 雙龍村現由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管轄,在十三敖包鎮的最西邊,與哈拉哈達鎮、查干哈達蘇木為鄰。 在遼代,該村東南十幾公里處就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墓的所在地北山。正西十幾公里,就是巴林右旗的賽罕烏拉南麓床金溝,為埋葬遼太宗耶律德光和遼穆宗耶律璟的遼懷陵。東南方向十幾公里就是遼上京所在地。雙龍村與鄰近的太平地村、寶泉村、開魯段村相互形成一個方圓幾十公里外環山內平原的獨立區域,區域內有幾十處遼代的莊園和遺址。 據1985版《巴林左旗志》第461頁記載,1944年在寶泉村還能看到古城墻,城墻南北長175米、東西長150米。城內出土過許多遼代鐵器。 距離雙龍村東七公里的開魯段村西面也有一片大型遼代遺址,80年代初期改為耕地,發現過古井和柱礎。一個刻有牡丹花紋圖案的柱礎,現在依然擺放在村委會前趟街的一戶村民家門口。緊連雙龍村的太平地村也發現一處方圓幾公里的莊園遺址,遺址中出土了許多遼代磚瓦和鐵器。同時附近的十幾個自然屯,在不同時間相繼發現好多院落遺址。由此可見,雙龍村的地理位置獨特;它南連遼太祖陵,西臨遼懷陵,東南方向又是首府;在遼代極為重要,應是契丹的大本營。雖然目前還沒有墓志出土,但從2012年9月在哈拉哈達鎮西溝村石羊溝出土的五代十國后唐皇帝李存勖“伊德妃”墓志來看,哈拉哈達鎮應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的私邸。雙龍村距離石羊溝不過十幾公里,由此推斷只有耶律皇族或肖氏后族才最有資格在此居住。特殊的地理位置說明,這是遼代帝國的后花園,因此在這個區域發現幾十處遼代遺址和幾處窖藏實在是不足為奇。 二、金太祖完顏阿骨打“以少勝多三大戰役” 1、“出河店大捷” 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阿骨打出兵出河店(今吉林前郭旗八郎鄉塔虎城),與10萬遼軍遭遇,當時兩軍的比例是1比27。阿骨打用女真人最相信的薩滿教夢來鼓舞軍心。他說:“我剛躺下,就有人搖我的頭,我得到了神的暗示,我們連夜出兵,必能大獲全勝,否則定有滅頂之災!”抓住時機,女真三千鐵騎乘風踏雪,直撲出河店。遼兵沒有料到阿骨打的軍隊來得如此之快,被打個措手不及,倉皇逃竄。 2、“圍點打援”,直搗黃龍 黃龍府(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是遼國的經濟命脈。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在會寧(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稱帝,國號“大金”。同年九月阿骨打聽取了完顏婁室的意見——“圍點打援”。黃龍府外圍被掃平后,阿骨打率兵直搗黃龍府。一聲令下,金軍推著攻城器械如潮水般涌至城下,個個奮勇殺敵。遼兵一觸即潰,守將耶律寧棄城而逃。 3、“護步答岡”以少勝多之戰 黃龍府失守,天慶五年(1115年)十二月,天祚帝在上京傾其全部兵力,親率七十萬大軍,企圖一舉消滅金政權。阿骨打認為,遼兵人數雖多,卻是烏合之眾。我軍全力以赴,必能成功。他對士兵們說:“當初,我領你們起兵,是為了讓咱們不再受遼欺壓,有個自己的國家。不想,天祚不肯容我,親來征討。我們現在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拼以死戰,轉危為安;另一個是你們把我捆了,獻給天祚帝,殺我一族,投降契丹,或許能轉禍為福。”將士們聽后,同仇敵愾,決定與遼軍決一死戰。 該是天亡契丹,正當兩軍激戰正酣之時,遼內部出現紛爭。天祚帝回軍自救,放棄了消滅金軍的千載良機。阿骨打抓住這個機會,在護步答岡大敗遼軍。這就是人類戰爭史著名的“護步答岡2萬破70萬之戰”。 雙龍村出土的錢幣,年號由秦到遼天慶50余種,但沒發現一枚金代銅幣,由此斷定窖藏時間很可能與幾次戰役有關,為遼代末年遺留的。 當時此處的契丹人為了躲避戰亂,有的逃離家園,有的跟隨大軍出征,他們把能帶走的東西全都帶走;不方便帶走的埋在地下,等勝利后回來享用。可惜,三大戰役后,曾在中國北方昌盛200余年、不可一世的大遼帝國,竟一蹶不振。 公元1120年遼上京被金軍攻陷,居住在雙龍村的契丹人再也沒有回來,由此埋藏在地下的古幣才得以保存。 時光荏苒,直到2009年5月24日這天,它才奇跡般地在層層疊疊的歷史故事中走出來,展現在世人面前。 如今,這些藏于地下千年的古錢幣,正靜靜地躺在巴林左旗博物館的展臺上,像一部時光機,為每一個參觀者回放著契丹人在巴林草原繁衍生息的畫面。 編輯:海爾漢、任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