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期,日本陸軍既沒有德軍的裝甲閃擊,也沒有蘇軍的鐵甲洪流,更沒有美軍的火力洗地,裝備水平與幾大強國有相當大差距,卻仍然保有強大的戰(zhàn)斗力,擲彈筒這種相對簡陋的武器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二戰(zhàn)中,日本陸軍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大量裝備擲彈筒作為步兵支援火力。抗戰(zhàn)中,日軍的擲彈筒給中國軍隊造成了巨大的傷亡,連太平洋戰(zhàn)場上的美軍都對日軍的擲彈筒非常頭疼。 日軍擲彈筒和彈藥 擲彈筒和輕型迫擊炮比較相似,口徑在50MM以下,單兵攜帶,不占編制。每個日軍步兵小隊編制大于中國的排,人數(shù)大致在50-60人,配備三挺大正十一式輕機槍,三門擲彈筒,加強小隊會額外配置一個機槍小組或擲彈筒班(三門擲彈筒)。 以日軍小隊的火力強度,對上八路軍的漢陽造和老套筒,基本上八路軍一個營也很難消滅日軍一個小隊。 抗戰(zhàn)初期,國民政府組建了七個德械師和一個教導總隊,武器裝備相對其他部隊相對精良。但即使是這樣的精銳部隊,每個步兵連也僅有9挺捷克式輕機槍,也就是每個班配備一挺。其它如重機槍、82毫米迫擊炮等支援火力,都屬于營級以上單位指揮,每營配備有重機槍6挺,82毫米迫擊炮2門。表面上看,德械師的步兵排與日軍小隊機槍數(shù)量一樣,日軍多了三門擲彈筒,但正是這三門擲彈筒,使得日軍小隊有了壓倒性的優(yōu)勢。 方便攜行的擲彈筒 日軍的擲彈筒和輕迫擊炮相比,同樣有射角大,彈道彎曲,射程介于輕重武器之間的特點。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重量輕方便攜帶,口徑50毫米重量只有2.7公斤左右,可以由單兵攜帶伴隨一線步兵行動,隨時對一線步兵進行火力支援。和迫擊炮不同的是,日軍二戰(zhàn)中裝備的擲彈筒射程最遠達到700米,射速極快達到30發(fā)/分,殺傷半徑和手榴彈差不多,在5-8米左右。由于彈藥輕,一個彈藥袋可以攜帶8枚榴彈,一個二人擲彈筒小組可以攜帶16枚。擲彈筒還可以發(fā)射制式手榴彈,射程大約在200-300米左右。由于構造簡單,擲彈筒造價僅相當于三支步槍,吸引缺乏資源的日軍大量裝備,二戰(zhàn)中,日本生產了12萬具擲彈筒。 國民政府軍隊和八路軍由于缺乏支援火力,不得不依靠大量投擲手榴彈來壓制敵人,投擲距離僅有40-50米。日軍擲彈筒的投射距離,超出了我方手榴彈的壓制范圍。遇到我軍機槍火力點,日軍小隊長就可以指揮三門甚至六門擲彈筒進行打擊,往往剛一發(fā)射就被擊毀。我方德械師想要壓制日軍一線的擲彈筒,需要營級以上單位調動82毫米迫擊炮,層層請示,往往錯過戰(zhàn)機。 擲彈筒可伴隨步兵沖擊 擲彈筒發(fā)射時,沒有精確瞄準裝置,射手通過瞄準線概略瞄準方向后,靠調整擲彈筒的角度,來確定發(fā)射距離,所以只有經(jīng)驗豐富的射手,才能準確地擊中目標。在抗戰(zhàn)初期,日軍以久經(jīng)訓練的老兵為主,因此,擲彈筒發(fā)揮了很大作用,經(jīng)常用來打擊中國軍隊的機槍火力點。沒有機槍的火力支援,僅僅依靠步槍的射擊,中國軍隊面對日軍經(jīng)常毫無還手之力。 在實戰(zhàn)中,日軍更是違背日內瓦公約,在1937年的凇滬會戰(zhàn)和1938年的武漢會戰(zhàn)期間,使用迫擊炮和擲彈筒大量發(fā)射毒氣彈,給抗日軍民造成很大的傷亡。 在抗戰(zhàn)后期,中國軍隊開始大規(guī)模仿制日軍的擲彈筒,而且開始在營連級大量裝備60毫米迫擊炮,用來壓制日軍擲彈筒。同時,日軍老兵大量消耗,缺乏訓練的新兵使用擲彈筒,命中的精度遠遠不如老兵,擲彈筒也沒有了以往的風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