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文章的體裁有詔、令、奏、疏、詩、賦、箴、銘、志、碑、記、誄書、啟、序、述等,它們以各種不同的體裁體現出獨自的功能,統稱之則為文學或文章。唐文中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便是由駢文至散文的演變過程。唐人把先秦兩漢的散文文體稱為“古文”,把漢魏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四六對仗的文體稱為“駢文”。駢文自六朝以來到隋及唐初,流行于整個上層社會,官文書中,無論詔令、表奏、書疏多用駢體。 ![]() 駢體限于音韻對偶,堆積典故,文辭雖頗華麗,但由于受到文體形式化的拘束,妨礙了思想的發揮和文意的表達。因此,一些在文學上有造詣的文學家不滿意于這種駢韻的束縛,在文壇上提倡回歸到先秦兩漢的古文文體的寫作中去。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復古,實際上卻是要求打破駢文只重形式、不重內容,只重典雅、不重現實時尚的陳舊框框,要求文章直抒胸臆,從現實出發擺脫駢韻的束縛而加以改革創新。這個歷時很久的文體變革,后人稱之為古文運動。 ![]() 反對駢體、提倡散文的文體革新,早在隋代文帝時期已開其端。在北齊時任中書舍人、隋時任治書侍御史的李諤在開皇時便“以屬文之家,體尚輕薄”為由,上書指出當時文風之弊。他說:“臣聞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變其視聽,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五教六行為訓民之本,《詩》、《書》、《易》、《禮》為道義之門。故能家復孝慈,人知禮讓。正俗調風,莫大于此。其有上書獻賦、制誄鐫銘,皆以褒德敘賢,明勛澄理。茍非懲勸,義不徒然。降及后代,風教漸落。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兢騁文華,遂成風俗。 ![]() 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惟務吟詠。遂復遺理存異,尋虛逐微,兢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云之狀。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于是閭里童昏,貴游總卯,未窺六甲,先制五言。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勛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圣之軌模,構無用以為用也。損本逐末,流遍華壤,遂相師祖,久而愈扇。”這是對魏晉六朝以來文辭崇尚華艷的形式主義的批判。 ![]() 要求文章載道,“公私文翰,并宜實錄”。但是這道奏疏在當時“兢騁文華,遂成風俗”的情況下,只是提出了問題,并不能改變積習已久的文風。到了唐初,陳子昂接步文壇,他力糾浮華,以政論散文在古文運動中樹立了先驅地位。他的論事書疏如《上蜀川安危事》《上蜀川軍事》、《上西番邊州安危事》、《諫雅州討生羌書》、《諫政理書》、《為喬補闕論突厥表》、《復仇議狀》、《與韋五虛己書》等等都在內容和風格上革除了駢體趨末棄本的不良傾向,重視文章內容,揭露時政的利害得失,論事則酌古御今,辨析事理,在文字上則氣勢激揚,宏麗流暢,語言上則簡練質樸,無繁文縟語。這種文風深得此后文士們的贊揚。 ![]() 天寶時,蕭穎士便稱贊陳子昂的文章“文體最正”。中唐時梁肅則稱贊陳子昂的文章為唐朝首創。他說:“唐有天下幾二百載,而文章三變:初則廣漢陳子昂以風雅革浮侈;次則燕國公張說以宏茂廣波瀾;天寶以還,則李員外(李華)、蕭功曹(蕭穎士)、賈常侍(賈幼鄰)獨孤常州(獨孤及),比肩而作,故其道益熾。”提倡用古文寫作,在唐玄宗開元以后相應地得到了一批有識文士的贊賞,并彼此推波助瀾。李華、蕭穎士、元結、梁肅、獨孤及、李舟、柳冕等人都先后從不同方面,通過理論闡發及實踐創作,各自對古文運動起著推進的作用。到了中唐,又有韓愈柳宗元以其一生的實踐,大力提倡古文運動,他們提倡作文要與道相結合。 ![]() 所謂道,即家所宜揚的忠孝仁義、三綱五常等倫理道德,即通過道以達到匡民濟世的目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要理論聯系實際,古為今用,為現實的政治服務。他們強調作文要除去陳言濫調,反對剽竊陳陳相因,強調語言的創造性準確性,文章表達要力求文辭通暢,說理、敘事、言情都應該服從于社會生活,“言必己出”,抒寫出心中所想所思。由于他們都是文壇領袖,朋友和門徒眾多他們彼此間呼應、鼓動倡和,這樣,在文壇上便形成一股極其有力的聲勢,動搖了四六駢文長期在文壇上的統治地位,從而開創了散文新文體。 ![]() 后來人們稱贊韓愈“文起八代之衰”,把韓、柳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這不是沒有緣故的。繼韓、柳之后,李翱、皇甫湜、沈亞之、孫樵等人也都紛紛提倡散文寫作。如李翱強調文章要意新辭奇。他們對推進散文創作都做出一定貢獻,不過他們的名聲則不及韓、柳影響深遠。到了晚唐,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等人繼之對散文創作有所建樹,他們的散文多帶有現實的批判精神,對社會的各種弊病進行了深刻的針砭,從而對唐代古文運動的繼續推進立下了不拔的功績。 ![]() 總之,唐代的古文運動不是奠定于一時一人之手,而是通過長期地有一群文壇人士積極參與,并以各自的散文創作匯合成浩浩蕩蕩的大軍而奠定的。還應指出,文章由駢變散,這還與唐代士人身份的改變,并廣泛參加整個社會的活動、積極地參與政治分不開。關于此點,已分別散見于有關各章節中,這里就不再深加論列了。經過唐人對古文運動的不斷革新與努力,到了宋代,散文終于徹底地摧垮了駢韻文體。從此韻文時代宣告結束,散文也就成為文辭中的中流砥柱。今天的介紹就到這里了,感謝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