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授課面對的是新的知識,所以課堂的基本操作程序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能夠靠個人解決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個人不能完成的提交小組討論)——教師精講點撥(針對學生的質疑處理難點)——檢測反饋(通過口頭提問或者書面測試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掌握情況)。 而復習課的目的首先針對的是考試,是對所學知識的一種鞏固和提高的過程。其關鍵點在查缺補漏上,而“補漏”的前提是如何“查缺”。也就是通過有效的“反饋”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掌握情況。這樣,就有兩個方法可以選擇,一個是讓學生養成“自查自糾”的習慣,因為“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但這種方法理論上是沒有問題的,操作上卻不太好辦,因為這要靠學生的自覺性來支撐,而現實是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越來越差。所以,這種辦法只能是作為輔助而成不了主體。 所以,“查缺”的工作就應該由教師和別的學生來幫助完成。教師的檢查當然是最好的,可惜的是,“反饋面”寬不了。比如說在課堂上,要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如果是“一對一”地提問,其他學生就成了陪襯,一節課也提問不了多少學生,如果是利用黑板展示,一方面黑板的空間有限,另一方面有些知識不太適合動筆,速度也快不了。怎么辦呢?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復習《晏子使楚》,我是從檢查練習開始的。因為在元旦假期的時候,布置了一點作業,根據以往的情況,課外作業的效果不會很好,更何況那本習題的參考答案已經收上來了,必然有一些學生因為不會做而敷衍了事。好在這一篇課文的知識點也不是很多,如果老師再按部就班地引導梳理知識點,效果不見得會好。于是,我采取了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先讓小組內部互相交換資料,把別人做的和自己做的作一個比較,在心里進行一個評價。這樣,雖然沒有收上來看學生的完成情況,實際上起到了一個內部的監督作用,對哪些完成得好的是一種鼓勵,對于完成得不好或者沒有完成的是一種鞭策,在效果上比單純由老師評價更易于為學生接受,因為絕大部分學生還是會在乎同學的印象的。 第二步,由各小組的某號同學拿著手中的資料到黑板上把做題的結果板書出來,要求“照搬照抄”,目的是展示一下該同學是事是認真做了,做得對不對。 第三步,進行簡單的講評,對錯誤之處予以強調,由學生本人到黑板上糾錯。 第四步,拿出5分鐘時間學生記憶和理解完成的部分習題,再加深印象,以求鞏固得更牢固,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可以借此機會更全面地復習本課的知識。 第五步,以小組為單位,組長提問本課所涉及到的重點知識。分為必答題和搶答題兩個部分:必答題就是挨個提問基礎知識,搶答題就是將問題提出后,同組內的學生舉手回答,以全面了解知識的掌握情況。 第五個環節用時10分鐘左右,我看到小組內部氣氛活躍,組長基本上能夠把本課的知識點進行了重點的提問,小組成員之間通過這樣的方式也達到了加深記憶的效果。 我覺得,這樣的方式解決了一個“反饋面”的問題,就是幾乎每個同學都在被檢查之列,比起老師的提問更節省時間,也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 當然,這樣的復習方式還需要老師認真培養小組長,將優秀的學生真正培養成“學科小先生”,從而實現完整意義上的“兵教兵”,把教師從大量的作業批改與低效的課堂提問中解放出來,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需要教師講的越來越少,而學生學得卻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