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宗祧
武則天曾經三次召見陳子昂。
文明元年(684年)春,24歲的陳子昂中舉。當時唐高宗晏駕不久,其萬年福地的選擇困擾著朝廷。陳子昂在未授官職的情況下,就給武則天上了一篇近兩千言的《諫靈駕入京書》。武則天“奇其才,召見金華殿,拜麟臺正字”。麟臺,就是秘書?。弧罢帧?,就是“讎校典籍,刊正文章”。一個剛剛中舉的年輕人,不是先到基層鍛煉,就直接進了“國務院辦公廳”,應該說是重用了。
其實,陳子昂的建議武則天并沒有采納,高宗的靈駕還是回了關中。之所以召見并授予其職務,是因為武則天愛才,同時也是為了廣開言路。陳子昂獲武則天召見并授予官職的消息很快傳遍了洛陽。人們把陳子昂比作漢朝的司馬相如和揚雄。盧藏用的《陳氏別傳》說:“時洛中傳寫其書,市肆閭巷,吟諷相屬,乃至轉相貨鬻,飛馳遠邇。”即全洛陽都在傳寫這篇名文,甚至還有文販子到處兜售他的文章。
垂拱元年(685年)十一月,武則天詔問群臣“調元氣當以何道?”嘗到甜頭的陳子昂因是第二次上書勸武則天興明堂、大學……于是,武則天第二次召見他,“賜筆札中書省,會條上利害。子昂對三事……”陳子昂這份諫書兩千六百多言,一是批評朝廷派九道出大使巡按天下是騷擾百姓;二是刺史、縣令很重要,但只重資歷的“干部制度”導致地方干部很平庸;第三就是發展生產,不要打仗。陳子昂的建議雖好,但沒有新意。當年武則天也曾給高宗上十二條建言,同樣有“勸農?!薄跋⒈钡慕ㄗh,關鍵是要拿出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就拿“息兵”來說吧,武則天也不想打仗啊,但突厥、吐蕃老是騷擾邊疆,掠殺百姓,咋辦?說什么“去刑罰,勸農桑,以息疲民。蠻夷知中國有圣王,必累譯至矣”,其實是自己哄自己,沒有那樣的好事。從“賜筆札中書省”可以看出,武則天對陳子昂寄予的希望很大,但看過他的上書后,心有點涼,沒有封賞他。
垂拱三年(687年),武則天打算先由雅州(今四川雅安)進攻羌人,進而襲擊吐蕃。陳子昂上表勸阻。永昌元年(689年)3月19日,武則天第三次召見陳子昂,要他提出建設性的意見。鑒于上次的感受,武則天特別叮囑他:“論為政之要,適時不便者,毋援上古,角空言?!?即抓住當前為政的要害問題,指出哪些是不正確的,不要引經據典,大發空洞議論。陳子昂于是上《答制問事八條》:一是廢棄刑罰,二是民可任官,三是任用賢才,四是去掉猜忌,五是征求批評,六是鼓勵獎賞,七是停止征伐,八是安置皇族子弟。陳子昂的奏章遞上去后,武則天一直沒有回復。按照《新唐書·陳子昂傳》的說法是:“雖數召見問政事,論亦詳切,顧奏聞輒罷?!?/p>
為什么會這樣呢?問題就出在書生氣上。武則天以七旬皇太后的身份三次召見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不可謂不誠懇,但是,陳子昂卻東拉西扯,寫得冗長而又毫無新意。
“大而空”其實是書生類知識分子的通病。這些人受到賞識后,就忘掉了主賓的位次,把上級當小學生看待,滿口“子曰詩云”,喋喋不休地教訓,忘卻了“簡練”二字。就拿陳子昂這三次諫書的字數來說,一次比一次多,但武則天沒有批評他。后來,武則天讓他做了右衛胄曹參軍,一個看管武器裝備的小官。意思就是要他到基層打磨。杜甫不也曾任過“右衛率府胄曹參軍”嗎?由此就可以想到,無論你怎樣有“文化”,但在務實的領導眼里,“吊書袋子”永遠沒啥前途。
為政不是為文。很多時候上級要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空洞的說教。如果用幾句話能說明白的事,就不要長篇大論。
“毋援上古,角空言”,一千多年前武則天的諄諄告誡,至今仍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