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針灸穴位的深度怎樣把握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淺。掌握針刺的深度,應以既要有針下氣至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季節時令、醫者針法經驗和得氣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作綜合考慮,靈活掌握。 老年體弱,氣血衰退;小兒嬌嫩,稚陰稚陽,均不宜深刺。青壯之齡,血氣方剛,可適當深之。形瘦體弱者,宜相應淺刺;形盛體強者,可適當深刺。凡頭面和胸背部腧穴針刺宜淺,四肢和臀腹部腧穴針刺可適當深刺。經脈較深,刺經可深,絡脈較淺,刺絡宜淺;陽經屬表宜淺刺,陰經屬里宜深刺。針刺深淺必須根據病性病機辨證而施。針刺手法中的深淺要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人體與時令息息相關,針刺必須因時而異。施針時針下痠麻脹重感應大、出現快的,以及精神緊張、俱怕針刺的患者,針刺應當淺些;感應遲飩或感應小的患者,針刺應當深些。 2、針灸穴位的體位方向針灸時患者選擇適宜的體位,對于俞穴的正確定位、針刺的施術操作、持久的留針以及防止暈針、滯針、彎針甚至折針等都有重要的意義。仰臥位:適宜于取頭、面、胸、腹部俞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側臥位:適宜取身體側面少陽經腧穴和上、下肢部分腧穴。俯臥位:適宜于頭、項、脊背、腰骶部腧穴和下肢背側及上肢部分腧穴。 3、針灸穴位的作用3.1、疏通經絡,疏通經絡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經絡通暢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針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療的作用。經絡“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運行氣血是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經絡不通,氣血運行受阻,臨床表現為疼痛、麻木、腫脹、瘀斑等癥狀。針灸科選擇相應的腧穴和針刺手法及三棱針點刺出血等使經絡通暢,氣血運行正常。 3.2、調和陰陽,可使機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向平衡狀態轉化,是針灸治療最終要達到的目的。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是通過經絡陰陽屬性、經穴配伍和針刺手法完成的 3.3、扶正祛邪,可以扶助機體正氣及驅除病邪。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正邪相爭的過程。針灸治病,就是在于能發揮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常用的針灸穴位1、三陰交穴:針對婦科病皆有效,位置:三陰交穴位于小腿的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小腿內側骨)內側緣后方凹陷處。 2、足三里穴:人體保健第一要穴,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蓋前外側下方凹陷處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的位置。 3、膻中穴:“捶胸頓足”延年益壽,位置:膻中穴位于我們身體的正中間上面,具體在第四根肋骨,兩乳頭連線的中間點的位置。 4、關元穴:對癥陽虛畏寒、宮寒不育,位置:位于下腹部,身體前正中線上,肚臍下3寸。古有“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也”之說。 5、涌泉穴:可使腎精充足、耳聰目明,位置:位于足底部,腳趾向下彎時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是腎經的第一個穴位。 針灸的禁忌穴位1、乳中穴:但在古代的一些書籍中尚有關于本穴刺灸的記述。如:晉代的《肘后備急方》載:治卒癲“可灸三壯”;又如:《銅人針灸腧穴圖經》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絕對禁忌。但現代已未見灸刺的報道,僅作為定穴的一種標志。 2、腦戶:本穴禁針,最早記載見于《針灸甲乙經》,而禁灸一說,則至清代才出現。腦戶,為督脈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針灸過程中曾發生過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現代已解除禁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