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于3月21日在福州拉開大幕的“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2019”已經進入倒計時。 今年的大會相比往年有何不同?首先就是舉辦地的選擇——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一座建于小島上的展館。正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華為因地制宜,與合作伙伴一起將整個小島打造成了一座“智慧島”,這意味著參加本次大會的所有嘉賓都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智能化應用沉浸式體驗空間。 體驗將從“無感入園”的那一刻開始:通過“智能導航”可以了解整個會展中心的情況;乘坐智能班車,可以穿梭于由智慧路燈照明的道路,到達各個“智能會議室”;在智能展館和展廳,與會嘉賓可以徜徉于“智慧零售、智能周界、超寬通道人臉識別、智慧水利、4K超清態勢監控”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智能應用場景中。 還是用一組數字來展示這個“智慧島”到底有多神奇吧,整個體驗島共有四大類13個體驗點,整個場館有三大類13個體驗點,展廳內還有22個展示區。全聯接(On-line)、無邊界(No-boundaries)、全體驗(Experience),這正是此次生態伙伴大會特別呈現的“ONE”體驗。 從2017年的長沙到2018年的青島,由于場地等諸多客觀條件的限制,從內容到形式,華為的很多創意和構想都沒能在生態伙伴大會上得到酣暢淋漓的展現。這次福州給了華為一次圓夢的機會。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談到,他很早就有一個想法,將真實的業務場景搬到生態伙伴大會的現場,讓所有合作伙伴、客戶都能親手觸摸、親身體驗。但是,他也清楚,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挑戰,但華為的團隊與合作伙伴攜手,僅用一個月的時間便將這一構想付諸實現——這就是“智慧島”的由來。 華為EBG中國區總裁 蔡英華 以“生態之名”,2017年在長沙,華為EBG中國為生態伙伴大會賦予了更廣泛且深刻的內涵,開創行業先河。從2017年首次提出的“因聚而生”,到2018年在因聚而生基礎上提出的“以行致盛”,再到2019年的“智能進化”,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確確實實在傳承的前提下不斷進化。 從成立到現在的9年時間里,華為EBG中國區經歷了三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從拓展期到成長期,并從2016年起全面進入“生態階段”。從“渠道業務部”到“生態合作拓展部”,這不僅僅是華為員工名片上的變化,更是順應數字化轉型大潮的應需而動。與此同時,華為也逐漸擺脫了以往固定的產品形態,聯合生態合作伙伴,通過打造ICT技術平臺,以整體解決方案和服務,幫助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 以前,從上游零部件廠商到中游的系統和解決方案廠商再到終端客戶,這是一個單向的串聯生態鏈,而現在則是十分復雜的網狀結構生態圈。作為“圈”中的核心節點,華為從規劃、咨詢、頂層設計開始,再到產品解決方案的交付、運維,直至后端的運營,拉通了ICT的整個生命周期。戰線拉得更長,僅靠華為一己之力很難滿足客戶的多樣化需求。因此,華為要團結更多的合作伙伴,構建良好的生態體系,共同面對客戶的需求。在生態階段,多元化的特征會越來越明顯。 正是得益于生態的健康發展,華為的業務體量也越來越大。2018年,華為EBG中國區的收入規模超過500億元,這是一個新的臺階。同時,在華為EBG中國區的合作伙伴中,年收入過百億元的合作伙伴又增加1家,達到1億元的合作伙伴超過100家,而過千萬元的合作伙伴更是有800多家。在蔡英華看來,規模和體量的持續增加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實際上華為更看重的是在保證正確戰略方向的前提下,更好地滿足客戶的業務需求。華為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始終聚焦,只做自己擅長的,從之前的“平臺+生態”到現在的“平臺+AI+生態”,從未動搖。 人們常說,這世界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無論是云時代,還是數字化時代,或者智能化時代,蔡英華認為,在生態發展的過程中,廠商必須堅持兩點不變:一是以客戶為中心,二是利他思維。華為的創新首先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同時追求生態繁榮、合作共贏,這才是華為的目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這是華為“利他思維”的生動體現。 “華為EBG中國區有5000多人的團隊,或直接或間接都圍著客戶跑。”蔡英華表示,“如果連客戶的心聲都沒有耐心傾聽,那么對行業的理解一定是膚淺和欠缺的。無論是私有云,還是公有云、混合云的需求,我們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滿足客戶的需求。這就是以客戶為中心。” 在智能化時代,技術、需求、模式都在發生劇烈改變。面對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廠商更應該深刻理解智能化時代的挑戰和機遇,與伙伴一起成就客戶。華為已經與近800家合作伙伴推出了90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在今年的生態伙伴大會上,華為還將召集超過140家合作伙伴,設立440個以上的解決方案展點,部署超過160個聯合展覽展示。 |
|
來自: 昵稱33542116 > 《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