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長城非好漢”,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 世界十大奇跡之一。 昔日虎踞龍盤的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保境安民的軍事性工程。 今日長城首要的軍事防御功能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成為各地的旅游景點,供人們攬勝懷古。 那長城13關是哪13關呢? 小編在這里為大家一一介紹 第一關 山海關 ▲ 秦皇島山海關 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牌匾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 ▲ 秦皇島山海關 第二關 黃崖關 ▲ 薊縣小雁門關 黃崖關又稱“小雁門關”,為津門十景之一的薊北雄關,黃崖關城東側山崖的巖石多為黃褐色,每當夕陽映照,金碧輝煌,素有“晚照黃崖”之稱。 ▲ 黃崖關蔚為壯觀的景色 第三關 居庸關 ▲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 居庸關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北京昌平區內,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 ▲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 第四關 紫荊關 一關雄踞中間,群險翼庇于外,山谷崎嶇,易于戍守,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險。 ▲ 河北省易縣城紫荊關 第五關 倒馬關 ▲ 河北省唐縣倒馬關 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 ▲ 河北省唐縣倒馬關,倒馬關城東門、西門已在修公路時拆毀 第六關 平型關 平型關又因發生了舉世聞名的平型關戰役而聞名。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 ▲ 山西省平型關 第七關 偏頭關 ▲ 偏關縣偏頭關 頭關歷史悠久,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 ▲ 偏關縣偏頭關 第八關 雁門關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雁門關,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 “中華第一關”雁門關 第九關 娘子關 ▲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故得今名。現存關城建于明代,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 山西省平定縣娘子關 第十關 殺虎口關 ▲ 明王朝派兵出長城作戰,也多由殺虎口關出入 位于山西與內蒙的交界處,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明時稱“殺胡口”。明朝時蒙古貴族南侵長城,多次以此口為突破點。 ▲ 殺虎口關 第十一關 嘉峪關 ▲ 甘肅省嘉峪關 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向西5公里處,是明長城西端的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沖。 ▲ 甘肅省嘉峪關 第十二關 陽關 ▲ 甘肅陽關故址 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是絲綢之路南路必經的關隘,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 ▲ 甘肅陽關故址 第十三關 玉門關 ▲ 玉門關遺址 說起玉門關 ,大家馬上會想到一首膾炙人口的唐詩,這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那悲壯蒼涼的情緒,引發我們對這座古老關塞的向往。 ▲ 玉門關遺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