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人參五分(1.5g) 麥冬五分(1.5g) 五味子七粒(3g)(編者注:本方若用湯劑可用原方用量的4倍) 【用法】 長流水煎,不拘時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藥理作用】 具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抗過敏、促進蛋白質合成、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證】 氣陰兩虛證。體倦,氣短,懶言,口渴,多汗,咽干舌燥,舌紅,脈虛弱者;及久咳傷肺,干咳少痰,短氣自汗,口舌干燥者。 【西醫病】 心律不齊、室性心動過速、心肌缺血、神經衰弱、內分泌失調等病的臨床表現符合暑熱氣陰兩傷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熱傷氣陰所致。熱傷心脾肺,導致氣虛不能溫養,則體倦,氣短,懶言;熱傷陰津,則口渴,咽干舌燥;熱迫津外泄,則多汗;熱傷肺氣,則干咳短氣;舌紅,脈虛弱,皆為熱傷氣陰之征。治當益氣生津,斂陰止汗。 方中人參益氣生津,補益心脾肺,為君藥。陰津損傷,以麥冬養陰清熱,潤肺生津,為臣藥。五味子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為佐藥。諸藥配伍,以奏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效。 討論:生脈散治療證型:有人稱為氣陰兩傷證,有人稱為溫熱、暑熱、傷氣耗陰證,根據生脈散中用人參益氣、五味子斂陰、麥冬滋陰清熱,判斷功用應以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為主,兼以清熱;又因陰虛本自有熱,所以確立治療證型以氣陰兩虛證比較妥當。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氣陰兩虛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體倦,多汗,咽干舌燥,舌紅,脈虛弱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陰虛明顯者,加百合、生地黃,以滋陰生津;若氣虛甚者,加山藥、白術,以益氣健脾;若熱甚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解邪熱等。 3.注意事項:陽虛者慎者用本方。 【方論選錄】 吳崑:“人參補肺氣,麥冬清肺氣,五味斂肺氣,一補、一清、一斂,養氣之道畢矣。名曰生脈者,以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故名之。”(《醫方考》) 【方歌】 生脈麥味與人參,保肺清心治暑熱, 氣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脈絕功用徹。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00.實用中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