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如何正確選擇和投資醫藥股?這是兩個問題:一:時機的選擇;二:公司標的選擇。醫藥板塊是機構資金長期和必配的重點行業,也是大牛股層出不窮的領域,醫藥特點是業績增長確定性強、行業穩定、壁壘較高,是長期投資者的不二之選。 估值水平較低、業績穩定 截止目前醫藥生物整體PE在32.52倍,低于歷史均值39.87倍,當前醫藥行業共約300 家上市公司,占比A 股總市值近7%。年初至今板塊以結構性行情為主,整體表現弱于滬深300,估值處于歷史中等偏低位置,去年四季度基金重倉股信息顯示,醫藥持倉比重12.75%,略有下降,從持有個股看,公募基金仍然偏好細分市場龍頭。行業估值高低排名依次為:醫療服務(64.19)、醫療器械(39.18)、化學制劑(38.74)、生物制品(38.12)、化學原料(27.27)、中藥(21.96)、醫藥商業(19.46) 老齡化進程加速、行業天花板足夠高 2018年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達到11.9%,較5年前提升2.2%,較10年前提升3.8%,存在大量未滿足的需求,藥審改革力度空前,鼓勵藥品器械創新上升國家層級并逐步與國際接軌,行業開始進入研發創新時代。未來20年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醫藥屬于剛性需求,人過了45歲對醫藥的需求會大幅增加。只要針對大、慢、重進行發掘,抓住年復合增長20%+的龍頭企業。 圖中可以發現(周線),醫藥行業向上的大趨勢保持穩定,經過去年6月份的一波殺估值行情后,目前處于估值修復過程,但板塊成交量創出近3年來極值,周線8連陽,明顯有長線資金進場的跡象,醫藥板塊處于“進可攻,退可守”的理想位置。 行業持續洗牌 創新藥長期受益 《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提出著眼于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續的醫療保障制度,根據基金支付能力適當擴大目錄范圍,計劃2019年8月發布談判準入目錄。本輪醫保目錄調整,距離2017年版的醫保目錄僅間隔兩年多時間,而2017年版的醫保目錄較上一版本間隔了近八年時間。 本次醫保目錄調整,其中創新藥、中成藥的扶植支持力度較大,仿制藥品及高值類耗材價格下行是大趨勢,具有突出臨床價值的創新藥品種將長期受益,而醫藥企業的成長性會突出體現在新產品放量的周期中。另外隨著科創板的逐步落地,醫藥創新的價值將得到重估。 從醫藥政策層面看,首仿藥和創新藥將成為未來發展重,長期看創新藥發展更最關鍵,特別是大品種創新藥(市場規模10億美元以上),重點剛性需求領域比如心腦血管、三高品種、抗腫瘤藥物等。隨著醫藥改革不斷加深,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政策將使老弱差企業退出市場,強者市占率不斷提升,優秀的公司最終會獨占鰲頭。 中美醫藥行業對比 過去50年美國股市前15大牛企業,其中6個是醫藥企業。美國生物醫藥產品銷售額占全球生物醫藥產品市場的50%以上,2010年到2015年美國生物制藥行業的市場規模,從582.2億美元增長到840.3億美元,2013年至今美國研發費用基本保持在千億美元級別。 中國生物制藥的市場規模從2012年的627億元增長至2016年的152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4.9%,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大概還只有美國10%-20%的規模。中美醫藥公司市值對比:美國千億美元市值16家,我國千億元市值僅3家,美國藥企前20總市值高達2.9萬億美元,我國合計僅為1.5萬億元左右,市值差高達10倍左右。 中美龍頭藥企研發投入比,我國僅為4%,美國高達18%,其中市值最大的強生公司研發金額高達105億美元;但近幾年我國在生物醫藥研發經費支出持續攀升,2015年-2017年生物制品與醫藥商業共63家上市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約為204億、244億和306億元,呈現穩步增長。 中國的生物醫藥“十三五”規劃已基本完成,規劃提出到2020年,突破10到20項重大核心關鍵技術,目前發展生物制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行業的競爭激烈,行業公司分化比較嚴重,未來行業將擺脫過去靠“商業模式”取勝進入“品種”為王。 各細分領域包括創新藥及產業鏈:恒瑞醫藥、泰格醫藥、康弘藥業、凱萊英等;血制品:華蘭生物等;OTC板塊:片仔癀、云南白藥等;醫療服務:愛爾眼科等;剛性用藥板塊的通化東寶、長春高新等。 以上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路和看法,有不全之處希望多總結和交流,涉及個股不構成任何建議。 我是跑贏大盤的王者,打字很累,最近評論點贊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動動小手,您的評論點贊就是最大的理解與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