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個韓國。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西周初期,周武王封其子于韓原,建立韓國,位于現在陜西韓城一帶,立國近三百年,公元前757年,亦即春秋初期,為周武王另一子開創的晉國所滅,晉國遂吞并陜西東部,亦即河西地區。 2、第二個韓國。晉國滅韓國,晉國強宗曲沃桓叔的庶子萬,后來受封其地,建立了新的韓國,韓萬爵位為子爵,謚號為韓武子。新的韓國是晉國內部的卿大夫封地,其子爵,世代為晉國的卿,其中最有名的是韓獻子韓厥,他救了趙氏孤兒,復興了趙氏家族。 春秋后期,韓厥的孫子韓貞子韓須在位期間,將其國從陜西遷到了山西。 前453年,韓康子韓虎在位時期,晉國各卿互相攻戰,趙魏韓三家,聯手攻滅了智家。 半個世紀后,前40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成為周王冊封的諸侯國,韓國爵位升級為侯爵,此時是韓景侯韓虔在位。 韓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頗為強悍,其強弓硬弩和鐵制兵器頗為犀利。韓國吞并了規模不小的鄭國,實力增長一倍,曾力伐強秦。 戰國中期,韓侯國升級為韓王國。 戰國末期,秦國攻韓,韓王安派其弟韓非使秦。韓非是著名的法家代表,秦王政頗欣賞他,但不久,韓非遭同學李斯嫉妒陷害,被秦王殺了,留有法家學派名著《韓非子》。前230年,秦王政發兵,攻滅韓國,俘虜韓王安,在其地設置了潁川郡。 3、第三個韓國,位于河北固安縣一帶,根據《大清一統志》記載,至清代,在固安縣西有韓城,而固安縣志也記載,固安有村名韓侯營,以古代韓國得名。此國與陜西韓國一樣,也是周武王之子得封而來。周王國頗有這樣分封的傳統,比如,東西兩個虢國,為兄弟之國。 對于這個韓國,《詩經·大雅·韓奕》有詩云:溥彼韓城,燕師所完。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獻其貔皮,赤豹黃羆。 說的是,這個韓國的都城,是由同處河北一帶的燕國幫助建成的。當時,河北一帶非常荒涼,原始森林密布,人煙稀少,野獸出沒,戎狄等少數民族襲擾得很厲害。這個河北韓國,協助燕國,對付那些戎狄民族。而這個韓國本身的民族,也有一些異族,比如屬于穢貊族系的貊人。 穢貊民族,起先都是在河北的,西周時期,其中的穢人,已經北上東北,其中的貊人,還留在河北。 戎狄民族侵擾很厲害,他們曾攻滅衛國,齊桓公率兵幫助恢復了衛國,但原先橫跨黃河兩岸的大國衛國,從此失去了黃河以北的地方,只剩下黃河以南的地方,疆土減少了一半,不再是大國了。 為了躲避戎狄的侵擾,以貊人為主要居民的韓國,離開河北北上,前往東北,與其兄弟民族穢人會合。 4、第四個韓國。穢貊民族會合,韓國隨之遷徙到了東北的開原一帶,這就是第四個韓國。 當時,穢貊民族以南的朝鮮半島,有不少勢力,半島西部,是箕子朝鮮,半島東部,也是穢貊民族,半島南部,則是當地的土著。 而東北,則有三大勢力,東胡、肅慎、穢貊。由于受到東胡的侵略,穢貊民族的開原一帶的韓國解體,一部分穢貊民族南下朝鮮半島,與半島東部的穢貊民族會合,然后,又繼續與半島南部的土著混合,于西漢時期,形成新的民族,他們以韓國之名命名這個混血民族,是為馬韓。馬韓人后來建立了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王國。馬韓之韓,得名于韓國,馬韓之馬,得名于貊人之貊,但是,馬韓人,其半島南部土著的成分很大,與穢貊民族已經不同了。 留在東北的穢貊民族,后來形成扶余人,先后建立了扶余王國和高氏高麗王國。高麗王國后期,擊退了隋煬帝的進攻,最后在唐高宗時期被吞并。 5、第五個韓國。1368年,明帝國建立,明太祖朱元璋,以南京為都城,布置了六道防線,包括,長城以外塞北、長城一線、關內、黃河、淮河、長江,其中,長城以外的關外防線,是最前方的防線,為寧王、遼王、沈王、韓王等藩王鎮守,諸王皆統率重兵,其中的韓王府,就設在古韓國的故地開原,這是第五個韓國。 亂臣賊子朱棣篡位,推翻了朱元璋和朱允炆的國家,建立了他朱棣自己的國家。朱棣國家,北部邊界后退到長城一線,東北的遼王、沈王、韓王全部內遷到關內,也因此,后來的努爾哈赤得以崛起。而朱棣將都城北遷,于是只剩下長城一道防線,后來被滿洲人輕而易舉突破、其國被推翻。 6、第六個韓國。十九世紀末,甲午戰爭之后,中國的附屬國朝鮮王國獨立,被日本侵占。1897年改稱韓國,其名來源于歷史上的馬韓等三韓。1910年被日本帝國吞并。1945年,韓國恢復獨立,建立民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