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10 16:56 為什么很多跑者練就了一副好身板、甚至練出令人羨慕的腹肌,卻還是跑不快、易受傷、甚至動作越跑越僵硬? 因為,很可能你忽略了“髖”的作用。 髖關節——跑步中承上啟下的“鉸鏈” 髖關節是連接軀干與下肢的唯一關節,對軀干和下肢的協調發力起著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跑步時軀干穩定,下肢擺腿就可以理解為是以髖關節為中心,下肢完成抬腿邁步和蹬地后擺動作。 跑步中如何學會用髖發力 要學會“送髖”,也就是后蹬腿進行充分伸髖(蹬伸)的同時,前擺的腿充分屈髖(抬起)。除了送髖,還要學會收髖。在蹬出去之后依靠臀部、背部、大腿后側的力量把腿收回來,避免“拖步子”,這樣才能保證高步頻和較短的著地時間。 用髖發力,你的核心力量可以主動帶動你的下肢,與下肢力量疊加形成合力,發力集中、協調而流暢。 當然,送髖并不是外觀上劇烈的擺動、不是讓你大幅度扭腰,否則就變成跳舞了。跑步中髖部發生“角位移”而不是“線位移”。說的通俗一點,應該是“轉動”而不是“平移”。這種輕微隱蔽的側腰發力和自然送髖的小細節,需要大家慢慢去體會,感覺髖部的轉動,將髖視為發力的支點,提高神經肌肉對髖的本體支配。 髖部力量?其實還是核心力量 但準確來說,“髖部力量”這個名詞是不存在的,非常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因為準確來說,髖是一個關節而不是肌群,沒有肌肉也就無從談力量。髖部運動還是由周圍一系列核心肌群發力帶動的。 髖關節功能包括了大腿前屈、后伸、外展、內收。每個動作的發力位置分別位于髖部的前方、后方、外側和內側。 1 髖后部伸髖肌群 髖部正后方的臀大肌,以及上方的背部肌群、下方大腿后側肌群都屬于“伸髖肌群”,為下肢蹬伸提供充沛動力。臀大肌、背部、大腿后側、小腿一起形成強大的“后側鏈”,形成推動身體向前的最重要驅動力之一。如果臀大肌這個中間環節薄弱,整個“后側鏈”發力的同步性、協調性受影響,再強的核心也不能很好地帶動腿部,還可能造成腿部代償性地過度緊張。 2 髖外側外展肌—臀中肌 臀中肌位于髖外側,主要功能為大腿外展,還可以穩定骨盆和膝關節,減少下肢受傷。跑步時的髂脛束摩擦綜合征等膝傷很大程度上就跟臀中肌無力有關。 3 髖前部屈髖肌—髂腰肌 髂腰肌的主要功能是屈髖,也就是擺腿,對步幅和步頻的影響都很大。 4 髖內側內收肌 髖內側肌肉由大收肌等五塊肌肉組成,合稱內收肌群,主要功能為內收大腿。如果內收肌力量不足,容易形成O型腿;還會造成蹬伸時大腿內旋和腳掌 “內扣” 動作不足,容易出現外八字腳。 上述這些部位的力量,其實在傳統的靜態練習(平板支撐、側平板支撐、臀橋)、卷腹、兩頭起等動作中已經大量涉及。 但是,為什么很多跑者還是照樣跑得一團糟? 因為,這不僅是單純的力量問題,還涉及到發力模式。 傳統而單調的核心訓練很難讓髖部動起來 在很多跑者都比較注重力量練習,但是在動作上多以簡單的腰腹訓練(平板支撐、卷腹)、大腿(深蹲)和小腿(縱跳、提踵)訓練這樣的一般力量練習為主。平板支撐可以提高核心穩定性,股四頭肌、小腿訓練可以提高腿部的支撐和緩沖能力。 但是,這些訓練基本都是兩腿同時伸髖、同時屈髖,與跑步的髖部動作模式(一腿伸髖、另一腿同時屈髖)相去甚遠。它們都不是跑步專項力量訓練,而僅僅是一般核心穩定性訓練、基礎力量訓練。當身體兩側髖同時屈伸的時候,身體會本能地更將發力點傾向于上腹部、而不是髖部(比如卷腹動作)。只有兩側髖交替屈伸(跑步、高抬腿跑、跨步跳等動作)的時候,髖關節發力的模式才會被激活。 下面為針對跑步中髖部的發力模式,從海量核心訓練動作中整理了一些髖部訓練動作,供廣大跑者參考: 1、扶墻高抬腿: 2、俯臥收腿: 3、空中蹬車: 4、俯臥手撐屈膝伸手伸腿: 5、仰臥交替抬腿: 6、手撐俯橋交替提膝: 7、前后擺腿放松: 傳統平板支撐、卷腹、深蹲、提踵等動作是跑者的的基礎力量訓練。它們改善身體素質、減少傷病的效果也是顯著的,并非一無是處。只是我們需要在此基礎上,結合跑步的發力模式,增加一些針對性的專項力量訓練,特別是要將髖關節調動起來,才能跑得更快、更輕松、更少受傷。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