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泥和大紅袍怎么分辨?我們先說說朱泥,朱泥屬于紅泥的一種,資源非常稀缺。解放前市場所用朱泥都開采于宜興任墅趙莊山,人們都管之為趙莊朱泥。燒制成陶后顏色似朱紅色。趙莊朱泥燒制后收縮比超過30%,當時壺匠們極少用之單獨制壺,大多會填入其它泥料,比如紫泥或清水泥,這種工藝被稱為調砂。當時各門各戶都有自己調砂秘方,不輕易外傳。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趙莊朱泥為主泥料,調砂制作而成的棗皮朱泥壺。 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趙莊朱泥為主泥料,調砂制作而成的梨皮朱泥壺。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趙莊山的朱泥幾乎被開采完了。五十年代在黃龍山附近一個叫小煤窯的地方被發現有朱泥礦料。小煤窯朱泥粘性很強,壺匠們得填入其它泥料增加它的可塑性。燒制成陶后為橙紅帶黃顏色。然而用開水沖淋會立現嬌嫩鮮紅特色。。以下照片作品是小煤窯朱泥壺。 五十年代黃龍山也發現有朱泥礦料,黃龍山朱泥燒制成陶后為朱紅色,收縮比為20%左右,輕敲聲音脆亮,透氣性相對較差。以下照片作品為黃龍山朱泥壺。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大紅袍。在上世紀九零年以前,大紅袍也叫大紅泥,手感和質底像紫泥,正常情況下是橙黃色帶點淺紅,往壺里倒滿滾燙的開水,茶壺受熱后會立馬變成棗紅色,茶壺冷卻后又恢復回原來的橙黃色。受熱后就像披了件大紅袍一樣,這就是名叫大紅袍的來源。解放后用這種泥料制作的紫砂壺我還沒見過,下面照片作品是清末時期制作的大紅泥紫砂壺。 有種礦料叫石黃,石黃可是好東西,在普通的紅泥里加幾克石黃,燒出來的紫砂壺鮮紅漂亮,當今業內也管這種紫砂壺為“大紅袍朱泥壺”。正常情況下好的朱泥礦料壺匠們是不愿意加入石黃的。下面照片就是當今的所謂大紅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