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調查得知,猶太人以人均64本的閱讀量穩居世界第一。 為什么猶太人如此熱愛閱讀? 源于猶太人家庭重視對孩子的閱讀教育。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所以才會出現了像愛因斯坦,畢加索,巴菲特等一大批猶太籍超一流人才。 多年前演員胡歌遭受嚴重車禍,面部縫了100多針,險些毀容,事業和人生受到雙重打擊。 他說:如果皮囊無法修復,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勸學詩》里也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你想要的東西都能在書中找到答案。 可是大多數人都會心生懷疑:為什么我也喜歡閱讀,卻沒發現書里的黃金屋呢? 那是因為大多數人的看書也只是“看過”而已,并沒有將讀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能力。 《實用性閱讀指南》教給你如何明確讀書目的,如何掌握讀書方法,告別盲目閱讀,讓你快速找到書中的黃金,迅速掌握一本書的精華。 作者是日本作家大巖俊之,他在自己創業的道路上,發現了“成功人皆是讀書家”的觀點,為此他每年閱讀300本書,嘗試各種速讀方法,并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一、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也會因為各種實際的需求去閱讀。 .想要提升工作能力,完成老板交代的事項 .想完成一篇論文,收集寫作素材; .周末下午閑來無事,讀一本小說打發時間? 閱讀的功能就是讓人們獲得知識、收集信息、消遣娛樂。我們帶著主動意識去行動,閱讀時會更加專注,由此我們也會更加集中注意力,容易有所收獲。 所以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像一艘小船在茫茫大海中,沒有了目標和方向,怎樣都無法到達彼岸。 知道自己想從書里得到什么,再去閱讀時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想知道的信息。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容易走入三個誤區。 誤區一,閱讀要一字不落的看完。 很多人認為,讀書應該從書本的第一頁開始,從頭讀到尾,一直讀到“全書完”,才是真正的閱讀。其實不然,在閱讀之前要想好關于書本的問題,然后從書中找到應對問題的答案,帶著問題去思考、去閱讀,記憶才會深刻,閱讀才能更高效。 誤區二,閱讀時跳過序言和目錄章節。 不少人拿起一本書從第一章開始看起,忽略了序言。其實序言對書來說至關重要,序言就是濃縮了一本書的所有優點。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它的意義何在?這本書能給自己帶來什么收獲?作者會在序言中一一道來,沒有人會比作者本人更了解這本書了,所以序言很重要,要認真去閱讀。 章節目錄,便是書里的大綱和基本框架,沒有框架作者難以將內容整理成型。沒有其它的任何部分能像目錄一樣,對書的內容有這么全面的整理。想大體掌握一本書,在閱讀之前必須要閱讀目錄。 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去看序言和目錄,無法掌握書里的基本脈絡。 誤區三,全部理解書里的內容。 有的人認為閱讀時不僅要一字不落的看完全文,還要強迫大腦全部記憶書里的內容,這會讓大腦不堪重負。作者大巖俊之告訴我們,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占總數的20%,在20%中最重要的僅有4%,也就是說一本200頁的書中,只有8頁是最為核心的內容。 我們與其讀完整本書,卻不記得書里到底講了什么,不如一開始就找出最核心的4%,去集中火力閱讀,這樣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二、如何將讀過的書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讀完書不去做任何筆記,這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并沒有給自己帶來任何實質性的變化,不要相信大腦的記憶。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記下來寫在筆記本里,比單獨依靠大腦記憶更有保障。 1.把握書的結構層次,學會做讀書筆記。 剛才說的閱讀章節目錄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方法。就像我們去游樂場里玩,需要先拿來地圖了解一下游樂場的具體分布,看一下你喜歡的游樂項目分布在什么位置,然后直奔目標而去,這樣可以減少盲目等待,節約我們的時間。 讀書也是一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或者你認為最重要的章節,直接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記筆記。 并且要及時記下自己的感想,哪怕就寫一句話,諸如“寫的太棒了”,“非常不錯”,這種簡單的想法,也要記下來。把它變成你獨一無二,專屬自己的回憶。 2.了解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牢記二八定律。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是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當人們想刻意記住某些東西,但是大腦記住后沒多久,就開始快速遺忘。20分鐘后遺忘42%,1個小時以后遺忘56%,一天過后,甚至會忘記74%的信息。 如果不主動記憶,只需要一天,就會忘記大部分內容。自己都不想去記憶,書本上的內容忘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破解的方法就是反復閱讀,留存記憶,反復的次數越多,記得越牢。 為什么我們在學生時期背的古詩、單詞、背的數學公式,現在依然記憶深刻呢?就是因為不厭其煩的反復背誦,大腦記憶慢慢牢固,讓大腦一直處在“記得住”的狀態。 社會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會財富,這是我們熟悉的二八定律,同樣適用于閱讀。全書重要的20%,占有80%的內容。 從書里找到最重要的20%,重點記憶,然后用馬克筆在重點處標注記號,不用擔心把書弄臟,做好標注,然后反復閱讀標記的部分,慢慢頓悟,細細體會。 3.學會用思維導圖濃縮書中內容。 思維導圖是英國教育家托尼.博贊,提倡的一種思考方法,簡單的說就是使用一種與腦神經細胞非常接近的形式,將頭腦中思考的內容,用可視化的圖像呈現出來。 歷史上擁有偉大頭腦的人,如達芬奇、愛因斯坦、畢加索、達爾文,他們的記筆記方法,類似涂鴉一樣,是最早的思維導圖。 如何用思維導圖來繪制一本書的內容呢? 首先要準備一張A4紙,以及最少6種或12種顏色的水性筆,將A4紙橫放在書桌前(橫放有利于開拓思路)。然后從A4區中心位置,開始向外伸出分枝,越向外分延伸,分支越細,在分枝上寫上單詞,或關鍵詞語。最后按照書里的順序總結幾個重點內容,依次填寫。 三、迅速行動起來。 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也認真做了讀書筆記,畫了思維導圖,是不是就發揮效果了呢?不行動就不會有任何的效果。尤其是閱讀實用類工具書,不付諸行動,怎么會知道在自己身上是否管用呢? 俗話說得好,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只有自己嘗試實踐,才能驗證是否有效。 1.根據SMART原則,設定自己的目標。 什么是SMART原則? Specific,具體的,Measurable,可以預見的;Achievable可達到的,Realistic實際的,Time-bound,有期限的。舉個例子: .創業半年后,年收入達到3000萬元。 .創業半年后,年收入達到30萬元。 你認為哪一個目標最可能實現呢?如果鎖定的目標與現實的差距較大,就沒有辦法順利完成,這樣反而變成一件折磨自己的事情。不要好高騖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具體的調整。 2.想想自己目標達成的樣子。 萬事開頭難,大多數人都是從本能上抗拒困難,拒絕改變。想要真正行動起來,就得跨越第一步。我們可以在腦子里描繪一下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 .完成這個目標后,我能會看見什么? .完成這個目標后,我會聽見什么? .完成這個目標后,我會感覺到什么? 充分調動你的視覺、聽覺及體感,努力描繪那個場面,讓自己興奮起來。就像吸引力法則一樣:你說什么做什么,就會將什么吸引進你的生活,有意識的去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從而影響你的行為。 3.將任務拆分為馬上能去做的小步驟。 圣人老子講過: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任何事情要從小事做起,養成好習慣。 比如設定每周讀完一本書,可以把任務分配到具體的每一天,在每晚睡覺前閱讀一個小時,連續讀7天,用7個小時挑戰一本書就不是問題了。 總結一下: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知道那么多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讀書目的,沒有將知識轉化為內在的自身能力。給你的三個錦囊就是: 1、明確讀書目的,設定前進目標。 2、閱讀時學會做筆記和思維導圖。 3、迅速行動起來,將目標具體化。 魯迅先生說過,閱讀就像采蜜一樣,必須采過許多的花,才能釀出蜜來。我們要做讀書的小蜜蜂,每日勤勞閱讀,不能懈怠,才能澆灌出世上最美麗的花朵,釀出最甜的蜜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