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題解】 本篇論述了居住在東、南、西、北、中不同地方的人,由于受自然環境及生活條件的影響,形成了生理上、病理上不同的特點,因而發生的 疾病各異,在治療時就必須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做到因地、因人制宜, 故篇名為《異法方宜論》。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對曰:地勢使然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 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 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注釋】 ① 地勢:指高低、燥濕等因素。 ② 始生:開始生發。取法春生之氣。 ③熱中:熱邪滯留在腸胃里。因魚性屬火,多食使人熱積于中,而 癰發于外。 ④ 鹽者勝血:鹽味咸,咸能入血,多食則傷血。 【譯文】 黃帝問道:醫生治病,一樣的病,而治法不同,但都痊愈了,這是什么道理? 岐伯答說:這是地理因素造成的。東方地區,氣候像生發的春季, 是出產魚盆的地方。由于靠近海邊,當·地居民,喜歡吃魚盆一類東西,習慣于他們居住的地方,覺得吃得好。但是魚性熱,吃多了,使人腸胃 內熱;鹽吃多了,會傷血。所以當地的百姓,大都皮膚色黑,肌理疏松, 多生癰瘍一類的病。在治療上,適合用砭石,所以砭石療法,來自東方。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 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宜毒藥?,故毒 藥者,亦從西方來。 【注釋】 ① 沙石:即流沙,今稱“沙漠”。 ② 收引:收斂引急,秋天的氣象。 ③ 陵居:依山而居。 ④不衣:不穿絲綿。褐薦:用毛布為衣、細草為席的生活習慣。褐, 毛布。薦,草席。 ⑤ 華食:指吃鮮美酥酪、肉類食物。 ⑥ 毒藥:泛指治病的藥物。 【譯文】 西方地區,出產金玉,是沙漠地帶,氣候像收斂的秋季。那里的百 姓都是依山而居,多風沙,水土性質剛強。當地居民不穿絲綿,多使用毛布和草席;喜歡吃肥美,容易使人發胖的食物,所以外邪不易犯害他 們的軀體,他們的疾病是由飲食、情志內因造成的,容易生內臟疾病。 治療上,就需用藥物,所以藥物療法,來自西方。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髙陵居,風寒冰冽。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 者,亦從北方來。 【注釋】 ① 樂野處:樂于野外居住,即游牧生活。乳食:以牛羊乳為食品。 ② 臟寒生滿病:內臟受寒,而發生脹滿等疾病。 ③ 灸焫(m6):—種治療方法,即用艾灼燒皮膚。 【譯文】 北方地區,氣候像閉藏的冬季。地勢高,人們住在山上,周圍環境 是寒風席卷冰凍的大地。當地居民,習慣于住在野地里,吃牛羊乳汁。這樣,內臟就會受寒,容易生發脹滿病。治療上,應該使用灸焫,所以灸 焫療法,來自北方。 南方者,天地之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 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跗?,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注釋】 ① 長養:南方的氣候水土,適宜生長養育萬物。 ② 地下:地勢低洼。 ③ 水土弱:水土卑濕。 ④ 跗:即“腐”字。經過發酵腐熟的食物。 ⑤ 致理·.肌膚密致。 ⑥ 攣痹:筋脈拘攣,麻木不仁。 ⑦ 微針:小針。 【譯文】 南方地區,氣候像長養萬物的夏季,是陽氣盛大的地方。地勢低 洼,水土卑濕,霧露聚集多。當地百姓,喜歡吃酸類和腐臭的食品,所以當地人的皮膚致密色紅,容易發生拘攣濕痹等病。治療上,應該使用微 針,所以微針療法,來自南方。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 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嬌?,故導引 按驕者,亦從中央出也。 【注釋】 ① “天地”句:中央之地,地勢平坦,氣候適宜,物產豐富。 ② 食雜:所食之物繁多。 ③ 導引按驕:古代保健和治病的方法,類似于氣功和按摩。 【譯文】 中央地區,地勢平坦多濕,是自然界中物種和數量最為豐富的地 方。那里食物的種類很多,人們不感覺煩勞,多生發痿厥寒熱等病。在治療上,應讀使用導引按矯的方法,所以導引按矯療法,來自中央地區。 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 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體也。 【注釋】 ① 雜合以治:綜合各種療法,用以治病。 ② 得病之情:能夠了解病情。 【譯文】 高明的醫生綜合各種療法,針對病情,采取恰當的治療,所以療法 盡管不同,疾病卻都能痊愈,這是由于了解病情,掌握了治病大法的原因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