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分前后,氣溫突然大降,發(fā)燒、咳嗽的患者特別多,并且非常棘手,先看幾則發(fā)燒病例: 案例一 李某,男,3歲,2019年3月23日初診:發(fā)熱5天,現37.4,納可,二便可,左側精索鞘膜積液,早上、晚上咳嗽,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細緊。、觀患者表現,脈象浮緊,早晚咳嗽,并有積液,辨外寒內飲證,處以小青龍湯:生麻黃6g桂枝10g生白芍10g炙甘草6g干姜6g細辛2g五味子3g清半夏6g,2付,服上藥一副后熱退。 案例二 邵某,女,11歲,發(fā)熱一周余,2019年3月27日初診:現37.6,納可,二便可,白天發(fā)熱多,頭暈,頭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弦。 患者發(fā)熱期間服用清熱解毒藥,金蓮花、雙黃連等,囑其停服這些中成藥,服中藥進行治療。觀患者的表現,患者面色暗,頭暈,頭痛,發(fā)熱,脈弦,,一派陰證之象,此時當以溫里散寒為主,若繼續(xù)服用清熱解毒藥,使邪氣郁于里而不利于邪氣外散而病不去,遂處以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0g附子10g細辛3g桂枝15g炙甘草10g生姜6片大棗3個切開,2付,服藥后汗出熱退。 案例三 張某,女,6歲,2019年3月23日上午初診:發(fā)熱39度以上,以往服退燒藥后汗出熱退,本次服退燒藥后,不出汗,仍然發(fā)燒至39.8,精神差,想睡覺,咽部有痰,納少,面紅,大便干,口中異味,稍冷,體溫是37.7,舌質淡紅苔白膩脈弦,辨為外寒內飲,處以小青龍湯:生麻黃10g桂枝10 g生白芍10 g炙甘草6 g干姜6 g細辛2 g五味子3 g清半夏6 g,2付,日一副,水煎服。 服上藥后體溫逐漸升高,上升至39.4,咳嗽,腳涼,面紅,納少,腳涼,服小青龍湯后嘔吐痰涎,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澀,此時細細辨證,怕冷、發(fā)熱、咳嗽、苔膩、脈弦,正為外寒內飲的表現,處以小青龍湯,但服藥后燒不退、不出汗,精神差、欲眠,根據面色紅赤、腳涼、脈澀,辨為體內陽氣弱,不能驅深入的寒邪外出,此時當溫補其體內陽氣,陽氣盛則能驅邪外出,故處以真武湯合白通湯,以觀后效:附子10 g干姜10 g茯苓20 g生白術15 g生姜6片,蔥白4段,二副,服藥后當晚11點又漸漸升至39.2,服用退燒藥,三小時后燒退至正常,第二天上午體溫正常,精神明顯好轉,可進食少許米粥,出現打噴嚏,佳兆,為邪氣外出的表現。后下午12點又出現發(fā)燒,但體溫在38度左右,囑其繼續(xù)服用中藥,至晚上12點退至37.1,后逐漸正常。 第三天下午3點左右體溫又升至37.7,此時此方已服用4付,大便已解,精神佳,咳嗽,口腔出現潰瘍,飲水,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緊中帶滑。此時體內陽氣轉旺,處以麻杏石甘湯:生麻黃10 g生石膏30 g杏仁15 g炙甘草10 g,2付。第四天,體溫維持在37度左右,下午睡覺時前胸后背汗出,后體溫恢復正常,后未再反復,于2019年3月27日調理脾胃繼續(xù)治療。 案例四 栗某,男,4歲半,2019年3月22日就診,前天出現發(fā)熱,鼻塞39度,服桂枝去芍藥加麻附辛后,未汗出,燒退至37.6,嗜睡,面色黃,現體溫37.6,納可,精神可,二便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澀,該患者平素體質弱,之前多次發(fā)燒,多以白通湯治療痊愈,此次仍當以溫陽健脾為主,處以白通湯:附子10g干姜10g,蔥白4段為引。 第二天,服上藥后體溫維持于38度左右,手變暖和,鼻塞,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澀,此時辨為體內陽氣已增,從小柴胡湯論治:柴胡12g黃芩6g黨參6g清半夏6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棗3個,2付。 第三天,兩付藥服后體溫時升時降,現體溫38.5,納可,精神佳,面色黃,二便可,可見小柴胡湯辨證不準,此時患者仍然發(fā)熱,當以“虛人傷寒建其中”進行治療,處方真武湯合白通湯:附子10 g干姜10 g茯苓20 g生白術15 g生姜6片,蔥白4段,2副。第四天,服藥后體溫維持38度左右,出現流涕,打噴嚏,口中異味,納可,二便可,矢氣多,病已轉表,處方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生麻黃10g桂枝15g炙甘草10g附子10g細辛3g干姜10g,生姜6片,大棗6個切開為引,2付。第五天,服上藥后早上熱退,下午身上出汗,后又治療咳嗽,服藥1付,臉黃已不明顯。 這幾個發(fā)燒的病人是最近治療,大部分發(fā)燒都是出現在春分前后。 并且這一次發(fā)燒持續(xù)的時間都比較長,有的剛開始服退燒藥,燒退了,過3、4小時又發(fā)燒了,持續(xù)一周左右,然后才開始吃中藥;要么就在吃中藥期間,隨著吃中藥,出現逐漸下降這種情況。而用藥多以溫熱散寒為主,很少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 為什么體溫在采用溫散為主的中藥上慢慢降起來了呢?這時候我們就需要當下運氣相聯系。從春分開始,為一年中的二之氣的開始,主氣為少陰君火,客氣為太陽寒水。客氣寒水加臨于主氣君火之上,可以發(fā)現在春分之后會出現劇烈的天氣變化,比如說劇烈的降溫,即倒春寒。并且早晚的溫差非常大,這時候因不適應天氣的變化,不能及時的更換衣服,從而出現了受寒。因為春分之后天應該逐漸變暖。而出現了劇烈的降溫天氣。因外寒的束縛,人體的陽氣不能向外升發(fā),這時候就出現了發(fā)熱、咳嗽等一系列疾病。 因為正好出現在春天。那這種情況是不是春溫呢?答案:不是!而這時候出現的發(fā)熱就非常容易和溫病相混淆。 溫病為冬不藏精,春必溫病。冬不藏精是什么意思呢?冬天應寒而不寒。身體的封藏作用不足。而到春天陽氣升發(fā)而升發(fā)不上來,出現的發(fā)熱性疾病,這樣的屬于溫病。 而當下的發(fā)熱到底是怎么回事?當下的發(fā)熱性疾病,并不是溫病。而是因為受寒引起的。我們觀察去年天氣,大家會發(fā)現,去年是一個寒冬。去年的終之氣為太陰濕土,加臨于太陽寒水之上。并不存在冬天天氣比較熱這種情況,并不存在冬不藏精這種情況。相反,天寒地凍,冬藏精,而現在的發(fā)熱時因為天氣劇烈變化而受到寒氣的侵襲。 接著我們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一次發(fā)熱會反復呢,并且持續(xù)時間比較長呢。 首先,見到發(fā)熱就認為是熱證,誤用清熱解毒藥。平常很多朋友見到發(fā)燒,馬上就會去藥店買點清熱解毒藥,比如說蓮花清瘟、雙黃連、金蓮花、蒲地藍、清開靈等等。而不是思考一下什么原因引起的發(fā)燒。如果燒得比較高的話,急忙服用退燒藥,吃完藥之后,病人不出汗,燒降了點,過兩三個小時,又出現高熱。就這樣持續(xù)有很長時間。如果此時馬上服用辛溫發(fā)散外邪的中藥,燒可能很快就退了。這就是人為性的導致發(fā)燒反復不退的一個原因。 其次,孩子的體質比較差,邪氣比較深。受涼之后,因為體內沒有足夠的陽氣,把寒氣給宣散出去,也會出現反復的高熱。如果孩子的體質比較好的話,辨證施用辛溫發(fā)散的中藥,比如說麻黃湯、小青龍湯、或者大青龍湯等,多汗出熱退。 如果體質比較差,陽氣比較弱,雖然使用了辛溫發(fā)散的中藥,但并不出汗,燒也不會降。這時候就需要顧護孩子的體質。既要發(fā)散寒氣,又要溫補體內的陽氣,辨證施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或麻黃附子甘草湯,或桂枝去芍加麻黃附子細辛湯等等。如果藥后仍然不退,說明體質太弱,這時候當先溫補體內的陽氣,就像《傷寒論》里“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若不瘥,身體疼痛,當就其里,四逆湯方”所論述的,比如說采用四逆湯、真武湯、白通湯、理中湯之類。這時候,一定要淡定,把身體的陽氣溫補上來。溫補陽氣,就相當于增加國家的兵力。兵力強盛了,就能夠將邪氣驅散出去。 體溫達到一定程度之后,不再往上升,也不下降。這就像是兩軍對壘,勢均力敵。如果孩子的陽氣溫補上來。這時候還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的情況。說明正邪交爭,正逐漸祛邪外出。這時候需要根據孩子的情況,處于相對應的中藥。比如說,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等等等等,隨癥而治。往往汗出而熱退。汗出一方面提示,驅邪外出,另一方面則是陰陽自和,必愈。 最后,任何藥物只是起到一個輔助作用,幫助機體,順勢而為,驅邪外出。 |
|
來自: jiezhukuaile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