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月經的生理,病理同脾,肝,腎三臟以及沖,任二脈的關系最為密切,所以出現月經不調癥狀的時候,治療以益氣養血,補腎滋陰為主,那么月經不調艾灸哪些部位呢? 1 月經不調灸療法則灸療法適用于虛寒者月經不調,虛者益氣養血,補腎調經;寒者溫經散寒,調理沖任。 2 月經不調艾灸穴位選擇關元: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氣海: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即肚臍與關元連線中點。 脾俞: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腎俞: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血海:膝關節髕骨內上方2寸。 足三里:外膝眼正中直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旁開1中指寬。 三陰交:足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后緣。 3 月經不調穴位辨析關元,氣海均為任脈要穴,位于下腹部丹田之處,主一身之元氣,調沖任血脈,理胞宮氣血;關元還與足三陰經交會,調理肝脾腎;氣海為元氣之海,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盛則足以統攝經血;脾俞,腎俞直接調補脾腎;血海屬脾經,足三里屬胃經,與氣血的生化,運行密切相關,灸能益氣養血,且對全身臟腑,經脈氣血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三陰交是脾經第一要穴,有理脾調經之功,又為三陰交之會穴,兼調肝腎之氣血,脾肝腎三經氣血充盛,氣機通暢,則沖任調達,月經復常。 4 月經不調艾灸操作手法于月經來潮前3-5日開始進行灸療(若行經時間不能掌握,可于月經干凈之日開始施灸),直至月經干凈為止。 胸腹部穴位以艾條灸,溫灸器灸療為主;下肢用艾條灸和溫針灸,隔日1次,連續治療2-3個月經周期。 5
月經不調日常養護注意1.艾灸對功能性月經不調有較好的療效,如果是因生殖系統器質性病變引起者應針對原發病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2.注意生活調養和經期衛生,調節韓文,暢達情志;經期適當休息,忌接觸冷水,少吃生冷及辛辣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