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明即時記錄 2019年5月23日11時 針對教材使用中可能碰到的問題及備課相關問題,講八個問題: 一、立德樹人,要整體滲透,潤物無聲。 新教材編寫理念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立德樹人”。“立德樹人”如何做?八個字:整體滲透,潤物無聲。 不是貼標簽,也不是穿靴戴帽。也不完全是政治的需要,要把它作為教學的目標。 新教材把“立德樹人”作為編寫的根本理念,有整體構思。 對學生來說,“立德樹人”主要是培養歸納“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責任擔當”。 備課時,應當對整個小學語文新教材的單元結構,特別是人文主題的安排情況,有個大致的了解。對每冊,每個單元的人文主題要了然于心。 什么叫潤物無聲?“立德樹人”的教育必須是語文的,是通過自然熏陶,能緊密貼近學生的思想情感的,不是貼標簽的。現在的教學中,常常見到外加的空話、套話、大話,不能體現語文的特點,也難于走心。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單元導讀那一頁,引用了王維的一句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凑n題,我們知道主題是人與自然,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我們不一定要從人與自然的角度來歸納,可以找一個兒童容易接受的主題??谡Z交際中,有這樣一句話:和大自然接觸,能讓人心曠神怡,這就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這就是人文性。主題就實現了。當然教材中還提示了,這個單元不難發現,人類很多行為正在破壞我們的環境,是不是拔高了?實現人文教育,不要動不動就套用大詞。 再如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單元導讀,引用了林則徐的一句話: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趨避之。學生理解比較難,所選的幾篇文章,如果貼近學生的特點,寧可從堅毅、清貧、奉獻等角度來啟發學生學習,不要用大詞。 如“清貧”,教材中并沒有解釋,比如戰士們的奉獻,用“無名”可以進一步解讀。 大詞很重要,是對成年人的,把大詞變為兒童能理解的詞,要下一番心思。立德樹人,不只是完成政治的要求,而是教學目標,要為培養正常的人而奮斗。 不一定每一課的教案都要寫上“立德樹人”的字條,它應該是處處滲透的,不一定專門去講,它已經在起作用。總之,立德樹人,應該是潤物無聲。 二、立足“語文核心素養”,克服教學的隨意性。 語文教學很突出的問題,就是隨意。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科,沒有很明確的學科泛圍。語文的社會性、實踐性很強,準入門檻很低,誰都可以批評,語文在社會上很受重視嗎?不一定,很受注視。這一學科的內容、目標被社會庸俗化。 語文到底是什么? 以前我們的課標,用工具性和人文性來定義語文,是可以的,但還是不清晰,其他學科也有。2017年修訂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語文核心素養界定得比較清晰,我們要認真看一看。接下來我們要修訂義務教育階段的課標,會沿著高中語文課標的調子。 高中語文課標中有這樣一句話: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積累與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語言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 “語言建構與運用”。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具本質意義的內容。 “思維發展與提升”。強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夠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另外,還有思維品質的提升,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中國古代很注重講涵養,但對思維培養的認識不夠。 “審美鑒賞與創造”。課標要求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化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在教學中,處處想到“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具體到某一課,可能 會側重某一方面。如古詩詞,可側重審美;說明文,可側重思維。 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月亮》,課后習題第二題,你的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訓練直覺思維與形象思維。抄寫優美生動的句子,兩個目的,一個就是語文積累,第二個就是審美,漢語能寫得這么漂亮。 語文園地中,要求學生想象畫面,感覺聽到秋蟲的鳴叫,讀文章“聞”到味道。兩個意圖,一個是審美,一個是思維。 再如,第八單元,都是古代歷史故事,當然應該把文化傳承與理解放在第一位,還要注重思維的訓練。這個單元的寫作是降要求的,要求寫讓你的心兒怦怦跳的事情,這是語言學習,更重要的是思維訓練,能把自己受感動的東西清晰地、帶感情地表達出來。 舉這些例子,是強調在備課時,要考慮到語文核心素養注重哪個方面,教學就突出哪個方面。 三、理清教材結構框架,讓教學目標更加明晰。 小學換了百分之四十一左右的教材,這個比重是比較大的。很多老師把注意力放到了如何應對新課文。這很重要,但更應該對課文有一個通盤的把握。 隨文學習,出發點是好的。問題是,教學出現了一種傾向,知識體系被弱化。 如今的語文教學存在知識體系被弱化的偏向,老師不敢理直氣壯地講知識,教學中的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系列,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 有時課上得滿天飛,可就是沒有把得住的“干貨”。如情景交融,有感情朗讀,比喻等,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同意反復。 對小學語文知識點的排列要搞清楚。 統編語文教材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進。每個年級和各個單元的內容目標更清晰,教學要點明確,備課時了解應當抓住“干貨”,做到“一課一得”。 教材在重建中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系,這是“隱在”的體系,不是“顯在”的,不刻意強調體系化,以防止過度的操練。 四五六年級備課,建議重新溫習《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部分的十條認真研讀。這十條是比較具體的。 把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設計通盤考慮,結合所在學校以及學生的情況,來用好教材。 基本按照教材的編排來設計教學,也可以對現有教材的單元結構進行重組,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來安排語文學習的某些基本要素。 以語文“基本要素”的側重點來組成教學順序與線索,課文則是服務 和體現這一順序與線索的。 不是那么機械地分割、鑲嵌知識點,不是重回以知識點為中心的訓練,但每一課總要有“抓手”。 認真研究教材編寫的結構框架表,把每一單元、每一課的知識、能力、方法的要求提煉出來。 四、重視課型的區分。 從三年級開始,課文就分為精讀、略讀,加上“課外閱讀”,形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這和以往教材是不太一樣的。 精讀課主要老師教,一般要求講得比較細,比較精,功能是舉例子,給方法,舉一反三,激發讀書的興味; 而略讀課是讓學生自己讀,把精讀課學到的方法運用到閱讀實踐中,主要是泛讀,自主性閱讀。 課型意識淡薄,有歷史原因,都是分析性閱讀,文體混淆。不同的文體,閱讀的方法應該有所區別,授課重點是不一樣的。 即使同一文體的課型,也應當有所變化,語文課才比較生動有趣,不至于死板僵化。不要總是字詞句,主題思想。哪有那么多的主題思想?現在中國人說話,都是“我參加了什么活動,我受到了什么教育”,這不是完整的教育。 為什么小學語文要安排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和一般小說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想過這個問題,課型就應該有所不同。民間故事積淀了古人的智慧,是口頭文學,是傳統文學的一部分。它有民族的審美基因,能對孩子起到文化熏陶的作用,它是口頭、集體的創造,往往帶有意想天開的成分,有益于讓學生接觸民族文化的基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甚至是超自然的想象力,小孩子有時候也需要意想天開。教這個單元,要注意激發想象力,讓學生意想天開,就達到目標了。 如《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的課后習題,讓學生熟悉課文,做一些學科的訓練,這還不夠。在《獵人海力布》里有一道選做題,讓學生想想不可思議的故事,符合民間故事的學習的。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并不一定有批判的功能,當然你這樣想也沒錯,讓孩子體驗一下貧窮、孤獨、無助,或許是另一個目標。這也是小孩子成長必須的東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