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版教材的“綜合性” 西安鐵一中 楊永 新版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呈現出明顯的“綜合性”特征,即把以前以文體為主線的教材編寫體例,改變為以人文主題為核心、兼顧文體的編排方式。例如,舊版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的四個單元就是按文體編排,每個單元集中選取現代詩歌、古代敘事散文、現代敘事寫人散文、新聞等文體的經典篇目。新版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上)》安排了八個單元,每個單元設置一個人文主題,分別是“青春激揚”“勞動光榮”“生命的詩意”“我們的家園”“鄉土的中國”“學習之道”“自然情懷”“語言家園”,在每個主題下,打破文體限制,出現了古典詩歌與新聞特寫、新聞評論的混合編排,讓人耳目一新。 ![]() 這種新的編排方式吸納了語文教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首先,新版教材充分體現“立德樹人”的課程要求?!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中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新版教材按“人文主題”進行編排,單元主題鮮明。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握時代脈搏,培養求真務實的作風,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集中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立德”功能。 其次,新版教材充分吸收了“學習任務群”的相關理論成果。課程標準里共有60次提到“學習任務群”?!皩W習任務群的設計,旨在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新版教材在編排中,出現了一課之中多篇選文和一個主題下多種文體并存的新鮮形式。這些選文在主題上相互補充,在形式上又各有差別,利于課堂教學的多角度切入。群文閱讀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跨文本,
甚至是跨文體的語文教學視野,讓語文能夠擺脫狹隘固化的傳統教學模式,進入到一個廣闊自由的境界之中。 第三,新版教材 “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強化了語文學科活動的地位,進一步強調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必修教材減縮,選修教材地位提升,使得教師對必修和選修教材的地位重新認識。倒逼教師在教學中強化系統方法的傳授,使得學生真正成為運用學科方法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主體。 ![]() 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按人文主題、跨文體的編排體例為綜合性的大單元教學提供了基礎。 這種綜合性超越單篇文本的層面,實現了多文本、跨文體的綜合。教學中,可以借助探討單元人文主題的多重內涵,先突破文體的限制,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再借助多重文本的比較,使學生感知不同文體在同一主題下的表達差異,更加深刻地認識文體特征。例如,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勞動光榮”,教材中選了三篇人物通訊,編排在一課中。在教學中,首先可以用求同思維,讓學生在概括人物事跡的基礎上,找出自己感觸最深的人物事跡,說說自己對勞動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人物通訊的一般特點是通過人物事跡表現人物,抓住了人物事跡就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在概括人物事跡的過程中自然會受到思想的震動,理解單元主題,實現“立德樹人”。其次,同中求異。讓學生比較閱讀:同樣是人物通訊,三篇文章在寫法上各有特色,表現在題目、小標題、記事寫人的手法、語言甚至引號的運用上都有和不同?為何有這樣的差異?讓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到文體靈活性和個性,實現在語言運用和審美感受上的突破。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編排了三篇“記言”為核心的文言文,第三課和第四課又選了兩篇“記事”的文言文,這就為學生比較、理解古代文獻“記言”和“記事”的功能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教學中,只有抓住了這個編排意圖,不去單篇肢解文章,才能夠使學生得到更為宏觀深刻的認識。 ![]() “雙線”并行的結構,從教學實際出發,提供了足夠大的課堂教學資源“蓄水池”,能夠很好地改變教學中針對單篇文章的過于細碎的解讀,為開展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提供了支撐。 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也強調“文本細讀”,因為面對單一文本,我們也只能“文本細讀”。但新課程標準給了我們極大啟發,使我們意識到,“文本細讀”只是語文教學走出的“一小步”。語文教學應該在“文本綜合”的視野下進行“文本細讀”。這樣說,不是否定“文本細讀”,而是說“文本細讀”的視野應該進一步擴大,從單個文本走向多文本,走向跨文體文本。通過包容更廣的“群文”比較閱讀來實現閱讀成效的提高。因為范圍更廣,潛在的學習資源就更豐富,學生的各種學習活動選題就更為容易,也能更好地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一些優秀學生實現思維突破提供契機。因此,這樣的教材要用好,就要擯棄“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開展“課題研究”“專題研究”的教學模式。在學生熟練掌握了學習流程之后,對選修教材“先學后教”,更多地放手,實現學習能力和學習水平的突破。 總之,由于編寫理念的更新,新版教材有一種全新的高度,而不僅僅是選文的更新,我們要吃透新版教材的綜合性,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實現教學質的突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