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字書法《和氣致祥》臨帖前的讀帖 黃庭堅在《論書》中說: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格。 學習書法必須要學會讀帖,我們臨摹練習時心中所獲的精準字形和用筆技法等都是通過讀帖獲得的,然后才有了心揮手運的資本。 讀帖如交友,不獨須知其人,亦要知其心。知其人如觀字之點畫、結構:知其心如觀通幅之精神、氣的、風格和意蘊。 大凡古人名跡,字里行間必有一種神情,看字思人,如交契友,使人愈觀愈愛。然“入神”字殊非容易,自非高明之士,難臻此妙。 子日:“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惟當研精殫思,篤志不分,剖洗磨練,方能精光透露,靈妙入神,而與古人之氣息相通,方能心心相印。 "和氣致祥"集字作品中的字形來于王羲之書法。整體看四字點畫細勁,以疏為主,但疏而不空。用筆輕重變化豐富,細處如高空游絲,粗重處由如瀚宇星形星,結構布置獨具匠心,奇正相生,錯落有致,非常生動。 一、"和"字的讀帖 先看整體,左右結構,禾部整體豎長,左側整體外輪廓呈圓弧狀,橫向筆畫取左低右高勢,以豎為基準,左放右縮,豎上下幾近垂直。空間分割基本均勻,靠點畫的粗細變化來調節空間或視覺效果,以避呆板。 放左讓右以給右部"口"字留下余地。左部整體重心偏上。橫折豎肩部粗重,放方中見圓,折部形態相對復雜,和下一字"氣"的背拋鉤的折肩,多了一節用筆過程,折后略行筆然后在寫豎部分。 由"口"字整體偏下,舍得左側因重心偏上有些上浮意,得以控制。 "口"部兩筆寫出,左豎短幾乎寫成豎點。右"z"形符號起筆露鋒但非常堅實,其勢顧左,收筆有左平向出鋒意,起筆收筆意皆向左,和左側"禾"的左輪廓圓弧過程向相勢。 "和"字最妙之處在虛實處理上,"禾"部撇和豎間留白,下部意態緊密,右部"口"字非常大膽,采取重心下墜處理,以至于右上部出現幾乎占字行四分之一的空間留白但王羲之處理上大膽巧妙,就是"Z"的折肩部分的處理,采取了復制處理且用筆外(上)拓。粗重充滿張力的折肩,使得原本空曠的右上側,真氣彌漫,空不見虛。左右兩筆中間的互不粘連也形成了和諧的空靈韻致。 計白當黑,奇趣乃生,這里見到了淋漓盡致的注解。 用筆方面,方圓兼備,粗細變化得宜,輕重對比和諧相稱。 二、"氣"字的讀帖 "氣"字,右上包左下,整體輪廓左實右虛,點畫集中在左側 。"氣"部上三橫間空間均分,長短伸縮錯落,左低右高。第一筆撇和第二筆橫的收筆處粗重,第二筆短橫粗重。寫好"氣"字要注意三個橫向筆畫的位置以及斜度和獨居匠心的錯落布置約略占整個字的上半部分。背拋鉤起筆偏左,位置在界格橫中線上。折肩強勁,沒有過度運筆,屬于硬折非常方勁,注意背拋鉤的曲直變化,先向左,過界格橫中線,向下幾乎垂直運筆,和界格豎中線垂直。然后才逐漸向右向下運筆,出鉤前先平行,出筆前略上翹意,駐鋒蓄勢,向上出鋒。 在看左下"米"部的處理,行書化,上兩點變橫,注意橫向空間分割距離,和橫向筆畫的長短伸縮狀態。整體看"米"字的兩點橫與中橫間距離空間略得,下一個空間次之,上空間最小,這樣的處理,使得上下部分之間,結合緊密,不至于上下脫節而散亂。 "米"部下撇和捺化為點,一橫平一豎立,一輕一重,一遠一近,相映成趣。右點之粗重,起到穩壓整個字的重心的效果。可謂稱砣雖小壓千斤。 三、"致"字左右結構。這個字因自身結構和筆畫相對平均,王羲之也采取了平均分布的處理。但在點畫粗細變化和空間虛實留白方面做了非常苦心孤詣的經營布置。 點畫線條粗細變化不大,但用筆勁健,方圓兼備。線條靈動有加,反捺如游魚如水。上最后一點用筆先輕后重,如星空天月。 結構方面左部相對規矩,沒有那種強烈的伸放筆畫,幾乎被規范與一個豎向長方框內,而右側則采取了變化處理。點偏上,捺右下伸。 四、"祥"字,王羲之處理的更是巧妙絕倫左右結構,左重心偏,右上重心偏下。中部留白,形分而意連。在就是虛實處理的巧妙。 左部的點幾乎占據左側三分之一地步且是一個方筆點畫,斜向角度近四十五度,短粗方勁,見棱見角。故以虛為法,而下部則以密為主,空間分割順序依次第減,大疏,中疏次疏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虛實疏密方案。橫折豎因占空間小又和上點拉開距離,處理相對粗、厚、重。 若按三分格看,中留白部分幾乎占三分之一,且略微偏左。從比列上看,充滿了矛盾構成。 右側的"羊"字是二點,一短粗重一長斜飄逸采取了中二橫緊聚的處理,且短而粗重。下橫距離上二橫遠,以牽絲連帶。豎畫下伸且回鋒收筆。 這個字在左右鏈接處理上有形連和意連,勢連,還有方向關系上的勢連。 我們時常都知道王羲之的書法精妙絕倫,內涵豐富,是我們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書法藝術寶庫,于此也可見一斑。王羲之的的魅力在于自然生動傳神,我們從這幾個字中也足以管中窺豹。也說明王羲之書法造詣和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是絕對不是靠吹捧而得。 又:集字書法,在做到能夠對單字的精準臨摹,嫻熟背臨以后,在創作作品時,也可以根據作品形質需要和通篇的和諧,風格一致,不妨按照原帖風格進行適當的調整,當然做到這一點需要一定的臨摹和創作功夫。 【附】五體集字書法《和氣致祥》欣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