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藥 麥 冬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主產于浙江、四川。夏季采挖,洗凈,反復曝曬、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須根,干燥。本品氣微香,味甘、微苦。以肥大、淡黃色、半透明、嚼之有黏性者為佳。生用。 【藥性】甘,微苦,微寒。歸肺、胃、心經。 【功效】養(yǎng)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應用】 1.肺燥干咳,陰虛勞嗽,喉痹咽痛 本品甘寒養(yǎng)陰,入肺經,善于養(yǎng)肺陰,清肺熱,適用于陰虛肺燥有熱之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啞等癥,常與桑葉、杏仁、阿膠等清肺潤燥之品配伍,如清燥救肺湯(《醫(yī)門法律》);治肺腎陰虛之勞嗽咳血,常與天冬配伍,即二冬膏(《攝生秘剖》);治喉痹咽痛,常配伍玄參、桔梗、甘草,如玄參甘桔含片(顆粒)(《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15年版)。 2.胃陰不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本品味甘柔潤,性偏苦寒,入胃經,長于益胃生津清熱,常用于胃陰虛有熱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嘔吐,大便干結等癥。如治熱傷胃陰,口干舌燥,常與生地黃、玉竹、沙參等藥同用,如益胃湯(《溫病條辨》);治胃陰不足之氣逆嘔吐,納少,口渴咽干,常配伍人參、半夏等益氣生津、降逆下氣之品,如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治內熱消渴,可與山藥、天花粉、太子參等藥同用;治熱邪傷津之腸燥便秘,常與生地黃、玄參等養(yǎng)陰生津之品配伍,如增液湯(《溫病條辨》)。 3.心陰虛及溫病熱擾心營,心煩失眠 本品歸心經,能養(yǎng)心陰,清心熱,并略具除煩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陰虛有熱之心煩、失眠多夢等癥,宜與生地黃、酸棗仁、柏子仁等養(yǎng)陰安神之品配伍,如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治熱傷心營,神煩少寐者,宜與黃連、生地黃、玄參等清心涼血養(yǎng)陰之品配伍,如清營湯(《溫病條辨》)。 【用法用量】煎服,6~12g。傳統(tǒng)認為本品清養(yǎng)肺胃之陰多去心用,滋陰清心大多連心用。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食少便溏,以及外感風寒、痰濕咳嗽者忌服。 圓力 |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