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常常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個剛剛背過的英語單詞出現(xiàn)在課文中而你卻怎么也想不起來它的中文意思;一個常用的漢字,卻忽然寫不出來了;一個似乎記得很熟的公式,使用時才發(fā)現(xiàn)記不清;一篇課文或一道政治答題,記憶時出現(xiàn)了斷層,如果有人提醒你一下,你會很快背出下文,可惜沒有人提醒你的情況下卻怎么也找不到回到的線索。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每當這時,你也許會懷疑自己的記憶能力,你也許會覺得記憶是你的一個弱項。當他人已能流利地背誦一篇課文而你卻仍在一遍一遍地重復記憶時,你甚至會抱怨自己天生了一個笨腦袋。那么該如何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呢? 說到記憶力,不得不說一下我們的大腦,我們的人腦跟電腦不同,它不像一個容器,放進一顆寶石,就永遠在那兒,只要你不動它,別人也不動它,只要這個容器不壞,無論三年、五年、八年、十年,它經(jīng)久不變、不丟。而我們的人腦更像個泥塘,把寶石放在泥塘中,今天也許還能浮在表面,觸手可及,明天可能已經(jīng)半截沉在泥中,后天可能已經(jīng)全部埋沒了,之后漸沉漸深,直到蹤跡全無。不光下沉,它還還會發(fā)生改變變,今天放上隔壁老王,后天可能就成了樓上老張;今天是個漂亮美女,明天可能就成了粗糙漢子。這就使得記憶過的東西,在回憶時,有時難以回憶,有時回憶不出,有時回憶出來卻是錯的,這就是遺忘。記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和遺忘作斗爭的過程。 下面向大家介紹幾種記憶規(guī)律,這些記憶規(guī)律都是簡單實用的,掌握它們便可最大限度地減少遺忘,提高記憶效率,提高記憶力。 一、及時進行復習:選擇時間就是節(jié)約時間德國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我們可以用諧音'挨冰耗子'來記住這個名字,相信看過的朋友會把這個名字記憶很長時間)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遺忘并不是勻速的。我們的記憶也像某些恒心稍差的人一樣,剛開始時,頭腦一熱,熱火朝天地干,可是時間一長,勁兒就松了,磨磨蹭蹭,一年做不了半天的事。遺忘也是如此,剛記住一點知識之后,忘得快,越往后,越緩慢。一般來說,學習了新知識之后,當天晚上復習第一次,第二天早上復習第二次,第七天復習第三次,一月后復習第四次,半年后復習第五次。經(jīng)過這樣五次之后,基本上即可形成長時記憶甚至終生記憶。表面看來,五次復習,工作量不小。 但是實際上每次復習,都比第一次學習或復習所用的時間少得多,也比上一次復習的時間略少。如果第一次學習花了一個小時,往往第一次復習只用十幾分鐘就夠了。第五次復習時,也許三四分鐘已經(jīng)足夠了。 二、利用好睡前醒后”記憶的黃金時段'記憶時,先攝入大腦的內容會對后來的信息產(chǎn)生干擾,使大腦對后接觸的信息印象不深,容易遺忘,叫前攝抑制(先報入的抑制后攝入的);后攝抑制(后攝入的干擾、抑制先前攝入的)正好與前攝抑制相反,由于接受了新內容而把前面看過的忘了,使新信息干擾舊信息。這就像一個房子里面,先進入的人不愿讓后來的人進入,而后進來的人想把先進入的人擠出去,鳩占鵲巢。 知道這一規(guī)律后,我們便可以充分睡覺前和醒來后是兩個絕佳的記憶黃金時段!睡前的這段時間內可主要用來復習白天或以前學過的內容,由于不受后攝抑制的影響,識記憶材料易儲存,會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期記憶。另外根據(jù)研究,睡眠過程中記憶并未停止,大腦會對剛接受的信息進行歸納、整理、編碼、儲存。所以睡前的這段時間真的是很寶貴。早晨起床后,由于不會受前攝抑制的影響,記憶新內容或再復習一遍昨晚復習過的內容,則整個上午都會記憶猶新。所以說睡前醒后這段時間千萬不要浪費,如能充分利用,可收事半功倍之功。 三、化零為整,巧用分組記憶美國心理學家約翰·米勒曾對短時記憶的廣度進行過比較精確的測定:測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記憶廣度為7±2項內容。多于7項內容則記憶效果不佳。這個“七”被稱為“魔力之七”或“怪數(shù)七”。這個“七”即可是7個字符,也可是7個漢字,或7組雙音詞、7組四字成語,甚至于7句七言詩詞。由此可知,短時記憶廣度的大小不是取決于被記憶材料的意義,而是取決于被記憶材料的數(shù)目! 我們在記憶時可利用這一特點,把需要記憶的內容分配在7組之內,而這7組中的每一組的容量可適當加大。這樣每一組相當于一個集成塊,加大了集成塊的含量,記憶效率應會大大提高。比如百家姓,若是一個一個的記,就得記100組,若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即四個四個為一組記,則只需記25組,25組與100組相比,記憶效率當然會提高了。 四、及時進行篩選歸類有這么兄弟倆,合伙販鹽,要挑100斤鹽到外地去賣,為了省些飯錢,還挑120斤饅頭。弟弟懶,見鹽輕快,就爭著挑鹽。哥哥只好依他。在路上,鹽始終是100斤,而饅頭卻一天少似一天,到后來只剩三四兩了。哥哥輕松自如,弟弟卻渾身散架。 同樣,我們在學習一批知識時,經(jīng)過記憶、復習,對各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均勻的,有的已經(jīng)掌握得很好,有的還不熟,有的根本還沒記住。所以在下次復習時,你該如何分配精力呢?是平均分配,還是區(qū)別對待?常有學生不厭其煩地不分青紅皂白,各打二十大板,一視同仁,不偏不倚。懂的不懂的,熟的不熟的,統(tǒng)統(tǒng)分配一樣的時間,花費同樣的精力。已經(jīng)很熟的,這是浪費;不太熟的,也許正好;非常陌生的,顯然不夠。看似一碗水端平,實則旱澇不均。這就是挑了一幅鹽擔子,費力不少,收效甚微。 所以,在每次復習時,可以先進行嘗試回憶,把要記的內容根據(jù)能夠回憶起來的程度分為兩類:一是可以輕而易舉回憶起來的,既已記熟,可以放一放,在這類知識上面做個記號,說明屬于第一類;另一類是不熟的和完全無法回憶起來的,這些才是復習的重點,需要多花時間,多費精力,反復復習。經(jīng)過重復必然又有一批成為第一類,再打上第一類的標記,放一放。這樣每次復習,內容都比上一次少,負擔都比上一次輕。重點突出,火力集中,不僅速度快,而且效率高,這就是篩選法的可愛之處。 以上便是提高記憶力的一些常用規(guī)律,如果想擁有超出常人的記憶力,則需要通過專門的記憶力訓練以及一些記憶方法的學習,比如聯(lián)想法、數(shù)字密碼法、記憶宮殿法、歌謠法等等,并且通過不懈的努力、訓練方可實現(xiàn)。這就像打乒乓球,普通人也可以玩,但是要打出水平,跟專業(yè)運動員的那樣,只有通過專業(yè)訓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