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控制達標是降壓治療策略的核心,而聯合治療能夠促進降壓早期達標、簡化降壓方案以及改善治療依從性,是順應降壓治療的新趨勢。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1]顯示,心血管疾病死亡是我國城鄉居民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每5例疾病死亡中就有2例為心血管疾病死亡。其中,高血壓是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要因素,中國約50%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病及糖尿病死亡可歸因于高血壓。 遺憾的是,我國高血壓患病率高達23.2%,而控制率卻僅僅為16.8%,遠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因此,如何提高我國血壓的達標率已成為影響我國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成敗的關鍵一環。 1 聯合治療,有效幫助降壓達標 降壓治療的獲益主要來自血壓降低本身,因此血壓達標并維持長期達標是我們降壓治療的主要目的。但事實上,因為高血壓本身是多種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單藥治療往往不能達到理想的降壓強度,在隨機對照研究中,單藥治療所獲得的降壓達標率不足50%,即使單藥劑量加倍療效也并無明顯改觀。 而聯合使用2種不同機制的降壓藥物可顯著增強降壓療效,提高血壓達標率,多項臨床研究均表明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需要聯合應用兩種或更多的降壓藥物。 因此國內外最新的權威高血壓防治指南也均強調了聯合治療的重要性:《2018歐洲心臟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 ESC/ESH)高血壓管理指南》[2]明確指出除了衰弱的老年患者以及血壓<150 mmHg的低危患者外,其他患者均可直接啟動兩種藥物聯合治療。 同時最新《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也表示為了達到目標血壓水平,大部分高血壓患者需要使用2種或2種以上降壓藥物。因此聯合應用降壓藥物已成為降壓治療的基本方法。 2 單片復方制劑:強化、簡化、優化 聯合用藥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采取各藥的按需劑量配比處方,另一種則是采用固定配比的單片復方制劑,其中單片復方制劑能夠促進降壓早期達標、簡化降壓方案和改善治療依從性。 憑借“強化、簡化、優化”的優勢,單片復方制劑已先后獲得國內外權威指南推薦。《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3]明確指出,與隨機組方的降壓聯合治療相比,單片復方制劑的優點是使用方便,可改善治療的依從性及療效,是聯合治療的新趨勢。 而臨床研究也證實了單片復方制劑的這些特點。一項大型回顧性研究[4]顯示,起始單片復方制劑治療的高血壓患者較自由聯合及單藥治療者血壓達標率顯著升高(68% vs 59%,P<0.001),而且起始單片復方制劑組50%的患者血壓達標中位時間為195天,顯著快于起始自由聯合組(269天,P<0.001)。 而另外一項對醫療保險數據的回顧性分析[5]則表明,單片復方制劑與自由聯合相比,患者依從性可提高46.5%。 3 A+C單片復方制劑:優選聯合方案 在眾多不同組合的單片復方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鈣離子通道阻滯劑(CCB) 的單片復方制劑,是各指南優先推薦的聯合治療方案之一,其內在組分在作用機制上具有明確的互補、協同降壓效應。
因此,ARB+ CCB單片復方制劑具有協同降壓作用,并減輕彼此的不良反應,能更好地保護靶器官。 4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強效、持久、保護、簡便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是ARB+CCB單片復方制劑的典型代表,已被列入《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是指南推薦的ARB+CCB單片復方制劑之一,眾多臨床研究也已證實了其強效、持久、保護、簡單的降壓優勢。
總 結 替米沙坦氨氯地平片(80 mg/5 mg)是唯一雙組份半衰期均超過24小時的A+C復方制劑,已被列入《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雙組份機制互補協同,強效持久降壓。一天一片,患者依從性更好。單片價格較兩個單方藥品疊加使用更具價格優勢,高性價比。 審批號:PC-CN-100949 有效期至:2020年7月3日 參考文獻: [1]胡盛壽等, 《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概要. 中國循環雜志, 2019. 34(03): 第209-220頁. [2] Williams B, et 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33):3021-3104. [3] 邢辰.2018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征求意見稿)[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8,33(19):20. [4] Egan BM et al. Hypertension. 2012 Jun;59(6):1124-31 [5]Zeng F, Patel BV, Andrews L et al. 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 2010, 26(12):2877-2887. [6]Neutel JM, Mancia G, Black HR et al. 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12 Apr;14(4):206-15. [7] White WB, Littlejohn TW, Majul CR, et al. Blood Press Monit. 2010 Aug;15(4):205-12. [8] Foulquier S,et al.J Hypertens. 2014 Jun;32(6):1334-41. [9] Nissen SE, Tuzcu EM, Libby P, et al. JAMA. 2004 Nov 10;292(18):2217-25. [10] Jagodzinski A et al.Clin Chem. 2017 Sep 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