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中醫。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這本不是一個問題,凡事喜愛中醫的,沒有人不希望中醫能好好地傳承下去。 現在有一句流行語: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反正不是不怕的,如果真是要天打雷劈,恐怕已經被劈了很多次了。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這是一個非常大話題。 也是我們目前在探索的。 也就是中醫的傳承問題,如何做才能讓中醫真正的傳承下去。 我提出的口號是為中醫培養有中醫思維的接班人。 中醫自古是以師帶徒的模式傳承,以家傳為主。 因為保守,導致很多東西失傳。 現在很多洋人在中國教中醫,您是否感到驚訝?但這卻是事實。 中醫學院是新中國建立后才有的,目前也就60多年的歷史,目前主流的中醫基本都是中醫學院培養出來的,但你如果去所謂的中醫院看看,您就會發現,中醫醫院跟西醫醫院區別并不大,更多的是所謂的中西醫結合,其實是以西醫為主。 所以近年來,有人提出中醫學院培養了中醫的掘墓人。 本人畢業于北京/廣州兩所中醫藥大學,應該是中國最好的中醫大學,但為什么不贊成中西醫結合,更標榜自己是純中醫呢? 就是因為現在體制的中醫教育為了大規模培養人才,采用的是西醫的模式,西醫是標準化的,而中醫是個性化的,必然導致了一些沖突,中醫學院的畢業生對中醫沒有信心,對西醫也是半桶水,以致網上出現不要報考中醫學院的十一個理由。 基于本人近十余年的純中醫實踐,本人認為中醫在很多情況,尤其是現代的生活方式導致的問題是有優勢的,很多西醫認為的不治之癥中醫是有可能解決的。 對于一些急癥,中醫也是有更好的解決方案。西醫的解決方案往往是弊大于利。 從名老中醫之路這本書里,我們可以看到近代的中醫大家都是有深厚的中醫經典基礎的。 (經統計, 97位名老所讀書目共有320種) 對我個人而言,因為沒有中醫經典基礎,所以現在感覺治病時沒有源頭活水。 經過這七年多的中醫經典注音工作,對經典逐漸熟悉,確實給臨床實踐帶來許多思路,所以現在每天都花1-2小時誦讀經典,這也是從微信上搶的時間。 (經學醫背書情況統計, 有41人明確提及應背誦書目, 共計書目37種) 個人以為中醫的核心是中醫思維,中醫思維的建立離不開中醫經典。 因此,學好中醫,如果能把中醫經典的根扎好,必然對學習中醫有很大的幫助。有了正確的思維模式,也就是基礎,這樣才會根深葉茂。 當然,我并非反對西醫,如果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必將會增加中醫的療效。 目前通過師承方式,我只培養了中醫助理醫師,對于少兒學習中醫,我還沒有經驗,但目前正在思考的問題。 目前也有很多讀者提出了自己的孩子如果想學中醫,如何學習的問題,所以這也是我后面想重點做的事情。就是摸索一套更適合中醫的中醫傳承方式。 根據自己的經歷,目前認為:經典做基礎,建立中醫思維,然后通過體制的中醫院校系統學習醫學知識,最后跟明師實踐,也許是比較合適的方式。 當然這個目前還只是設想,還沒有結果。無論如何,根據前人的經驗,讀中醫經典的孩子學中醫,比沒有讀經典的更有優勢。 岳美中,中醫學家。一生從事中醫醫療和教學工作。較早地提出了專病、專方、專藥與辨證論治相結合的原則。善用經方治大病。于中醫老年病學領域,有新的創見。倡辦全國中醫研究班和研究生班,培養了一大批中醫高級人才。多次出國從事重要醫事活動。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岳美中先生謂:“要把主要的經典著作讀熟、背熟, 這是一項基本功。‘書讀百遍, 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獲, 背得熟和背不熟大不一樣。比如對《金匱要略》、《傷寒論》, 如果能做到不加思索, 張口就來, 到臨床應用時, 就成了有源頭的活水。不但能觸機即發, 左右逢源, 還會熟能生巧, 別有會心。” 沈仲圭(1901年~1986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主任中醫師。青年時期曾充任小學教員,弱冠后拜杭州名老中醫王香巖為師。結業后,曾在上海南市中醫專門學校,上海國醫學院,中國醫學院等校執教。1956年調至中醫研究院工作,定為主任中醫師職稱。臨床擅長內科雜癥,對婦科調經的治療,也有獨特的經驗。 沈仲圭老先生指出:“我青年時代, 國文化程度不高, 感覺古典醫籍深奧難懂, 故采取了從流溯源的學習方法, 即先從淺顯的門徑書學起, 逐漸上溯到《傷寒》、《金匱要略》、《內經》、《難經》等經典著作。和當時一般中醫學徒一樣, 首先讀《湯頭歌訣》、《藥性賦》、《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等書, 做到能熟練地背誦, 即使到了現在也大半能記得。根據我的經驗, 年青時要讀熟幾本書做底子。因年輕記憶力強, 一經背誦, 便不易忘記, 可以終身受益, 同時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謝海洲先生所言:“經典著作是中醫理論的源泉, 有了熟讀乃至重點篇章能夠背誦的硬功, 博覽各家各派, 才能抓住重點。老一輩所以能引經據典, 脫口而出, 如數家珍, 就是因年輕時下過一番苦功。經典讀熟了, 以后才有豁然貫通之妙。” 夫為醫者,在讀醫書耳,讀而不能為醫者有矣,未有不讀而能為醫者也。不讀醫書,又非世業,殺人尤毒于梃刃。《靈樞敘》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 1、首先,學醫需要一些能力,在《靈樞-官能》有具體的要求: 明目者,可使視色; 聰耳者,可使聽音; 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 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咒病; 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痹。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師無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傳,此之謂也。《靈樞-官能》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氣交變大論》 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著至教論》 夫醫者,非仁愛不可托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信也。《物理論》﹝晉﹞楊泉 2、其次,要學習醫學相關的書籍,尤其是醫學經典,但不局限于醫學經典。在孫思邈的《論大醫習業第一》里有明確的要求: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并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游,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鉆研,始可與言于醫道者矣。 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經》,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于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藥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貪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懼之理審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素問-疏五過論篇》 診不知陰陽逆從之理,此治之一失矣。 受師不卒,妄作雜術,謬言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遺身咎,此治之二失也。 不適貧富貴賤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溫,不適飲食之宜,不別人之勇怯,不知比類,足以自亂,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為粗所窮,此治之四失也。《素問-征四失論篇》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傷寒雜病論》 3、建立中醫思維,中醫思維是中醫的思維方式。與現代醫學有著較大的區別。 中醫學認為: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寶命全形論》人生于天地,要順應天地之道。 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素問-寶命全形論》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4、作為一名醫生,必須要有大醫精誠的精神,醫者父母心,以人為本。如果一個醫者對待患者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善莫大焉。 明·裴一中《言醫·序》中說:“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寧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 5、醫生學無止境的精神,因為病人不會按照書得病,所以對于醫生來說,要不停的學習,不停的提高自己的診療技能,也能更好地為病患服務。 故醫方卜筮,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塗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大醫精誠第二》 6、遵紀守法,這個不想贅述,每個公民都應該具備的,下面這位前輩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80歲了,沒有其他的念想,不讓中醫技術失傳,這是我最大的心愿。”這位老中醫表示,作為一名繼承者,在傳承這一項傳統技藝上,她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前輩尚且如此,我們呢? |
|
來自: 天使之劍 > 《醫學入門;醫學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