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賢文化藝術:最專業的中國文化藝術品傳播平臺,品味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話題:書法、國畫、篆刻、音樂、品茶、陶瓷、賞石。傳播正能量,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 “一樂,二荻,三唐津”,這句話一直在日本茶道界廣為流傳。而這首當其沖的一樂,便是在現代也極富盛名的樂燒陶器。樂燒創始于日本桃山時代(1573-1600),大致可分為黑樂與赤樂兩種。“樂燒”可稱得上是桃山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茶陶,最初是由千利休定型,京都的陶工長次郎(?~1625)燒制而成。樂燒的“樂”字得名,源自于陶工長次郎的孫子田中常慶曾在豐臣秀吉的府邸“聚樂第”內制陶,后來統一天下的豐臣秀吉就以其行宮“聚樂第”中的“樂”字,制作成金印賜予常慶,自此,“樂”字便成為長次郎的家號,該種制陶法制成的茶碗也就被稱作“樂燒茶碗”。(獲得封號之前,這種茶碗被稱作“今燒茶碗”或“宗易形之茶碗”、“聚樂燒茶碗”)至此之后,樂家便以專門制作、經營高檔茶道碗為業,至今已是第十五代傳人。 材 “觸覺之美”是日本美學概念的重要一環,茶陶理念同樣也追求觸覺而引發的意念,樂茶碗的胎質特征恰如其分地表達了這一點,與一般意義上的陶藝不同,樂茶碗采用不會燒緊的軟性酥松陶土(亦可稱為軟陶),因此,樂茶碗具有吸水性和保溫性,尤其是當“赤樂”茶碗吸收水分后,它的紅色會變得更加沉著,帶給人一種安詳宜心的美。軟性酥松的胎質很好地起到保溫作用,手捧茶碗時不會覺得高溫的不適。在點茶前如將茶碗預熱,一碗有數人傳飲的濃茶,直至最后一位時都會保持適合的溫度。而這一點對于日本茶道法則是非常重要的。 型 為了追求茶碗的質樸之感,在手拉坯盛行的桃山時代,樂茶碗是唯一采用“捏制成型”的茶碗。圓柔的腰部及胴體曲線,以及微微內斂的口型是樂茶碗的典型特征,它與手拉坯成型茶碗所具有的節奏性的形態截然不同,具有所謂“捏制成型”獨有的韻味,每一個細節都是做陶者心性的體現,是一種可以以手傳至內心的溫情,從而達到人物合一,無物無我境界的型制。 色 樂茶碗中赤樂與黑樂較為常見,但也不乏有白樂、黃樂、紫樂、藍樂等稀少品種。赤樂施紅釉,是天正十四年前試燒成功的品種;黑樂施黑釉,黑中泛褐,富于變幻,給人以溫厚的感覺。樂燒雖看似粗樸,實則精心制作之產物。尤其是黑樂茶碗,兼有天目茶碗的釉色之雅與高麗茶碗的造型之柔,又與深綠的抹茶在色調上極為協調,極受千利休的喜愛。 人 在我看來日本樂燒陶器的大力發展,最為主要的是日本茶圣千利休對茶道的追求,摒棄一切的奢華與美艷,用最真,最為質樸的茶具才能表現出茶道中真正所要追求的根本“茶”,千利休大師的這些追求也是他師出禪宗的一種體現,回歸佛教的無欲無求,質樸簡單。 樂茶碗是一種徹底表現千利休美學思想的茶碗,融合中國的陶瓷技術,朝鮮的陶瓷設計,日本的精神文化,三合一于大成的終極茶碗。原型樂茶碗數量極其稀少,但是隨著戰國時代的終結,樂茶碗逐漸普及,最后成為了“抹茶碗“的代名詞。雖然日本人覺得井戶是完美的茶碗,而且井戶的得分也要高于樂燒,但是日本人卻認為樂茶碗是超越的茶碗,是日本人的茶碗,是利休的靈魂,日本的國粹,對其有著難以釋懷的感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