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有茶,大約是在平安時代之前。據當時的文獻記載,茶是由當時留學中國的日本僧人最澄帶回國,并首先在寺院推廣開來的。與中國茶異曲同工,日本茶也是經由“藥用”至“飲用”的過程。被尊為“日本茶祖”的榮西禪師由宋朝攜回茶籽,并分送筑前背振山、栂尾山,分植于宇治等地,并將宋朝禪院吃茶儀規完整地帶入日本。公元1211年,榮西撰《吃茶養生記》一書,書中詳錄以茶遣困、消食、解酒等功效。公元1215年,由榮西獻上的二月茶治愈了源實朝將軍的熱病,自此,飲茶更為風行。此后不久,1235年,日僧圓爾辯圓入宋求法,并帶回徑山寺茶種種在自己的家鄉靜岡。自此,日本茶道“禪茶一味”的寺僧傳統被牢固地確立下來。 日本茶道大致分為“煎茶道”與“抹茶道”兩種。“抹茶道”承襲“禪茶一味”的源頭,是具有日本風格及宗教性的美學藝術。抹茶茶道由武野紹歐、村田珠光等宗師草創,在千利休時代被推至頂峰。在“抹茶道”中,茶碗尤其重要,成為一切茶道具的統稱。 這些精致的茶碗真的很美,讓人感動,讓人感嘆。正如川端康成在《千只鶴》里描述的那只繪有嫩蕨菜的織部茶碗,碗沿有一處深紅的印漬,仿佛茶漬,又仿佛主人久久品飲所抿出的唇印,使茶碗生動不已。可以說,理解了茶碗,就理解了日本茶道的“禪茶一味”,就理解了根植于日本茶道中的“殘心”與“物哀”之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