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立像 北齊 石殘 高70厘米 河北省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佛像埋葬坑發掘出土 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彌勒像 北齊 石 殘高55、寬43.5、厚21.5厘米 河北省臨漳縣鄴城遺址出土 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交腳彌勒菩薩像 北魏 石 殘高44厘米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現藏河北博物院 展覽:梵天東土并蒂蓮華——公元400-700年 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展 時間:即日至2017年1月3日 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 伴隨著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佛教造像也隨之傳入中土。印度佛教造像對中國佛教造像的產生與發展無疑具有深遠的影響,但中國佛教造像在本土化過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獨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在故宮午門城樓展出的《梵天東土并蒂蓮華:公元400-700年印度與中國雕塑藝術展》將50余件印度造像和100多件中國造像集聚一堂,憑借雕塑作品呈現不同地域、不同國度的文化與審美。 中國造像按照省份展覽,一方面可以讓觀眾體會到隨著時代的變遷,同一地域的造像風格也會隨之改變,另一方面又能讓觀者強烈地感受到不同地域造像的風格差異。引人注目的是,展覽中展出的9件河北省造像,竟然全部是定州系造像。那么,什么是定州系造像呢?定州系造像主要以河北定州為中心,更具體地說是以曲陽為中心的一片區域,目前已知的范圍向北可至河北易縣,向南可至河北臨漳,向東可到山東博興,向西可及山西昔陽。因為定州系出土造像以白色大理石為主,因此也被稱為定州系白石造像。這一系統的造像于北魏晚期開始,東魏、北齊、隋代興盛,唐代逐漸衰落。 在這次展覽的9件定州系造像中,1件是曲陽造像,其余8件均為出土于河北臨漳的鄴城造像。這些造像都被發掘于埋葬坑中,也就是說,造像被毀壞后集中埋葬于一個大型的深坑中,經近代考古發掘,才使它們重見天日。曲陽造像于1953年冬至1954年春經過兩次發掘,出土造像與殘件多達2000余件。2012年,在臨漳縣習文鄉北吳莊的一處佛教造像埋葬坑中,同樣出土2000多件造像和殘件,數量十分驚人,震動了考古界。 定州系造像以其特有的白石材質,散發著溫潤如玉的感覺,也代表著信眾虔誠的信仰。從造像表面殘存的色彩可知,當時這些白石造像完工后還會施加彩繪,可見中國佛像妝彩的歷史是多么久遠。如今,經過長達1500年左右的時間洗禮,造像重現于世人面前,雖然顏色退卻,但其自身展現的歷史積淀感讓我們為之動容。一尊佛像或菩薩像,甚至細微到佛像的衣紋,菩薩像身上的裝飾,或者背屏上淺刻的花紋,栩栩如生的龍、獅子等動物,無一不體現著工匠的制作精心,以及那個時代人們的虔誠之心。 我們可以看到,展覽的造像有的雙臂殘損,有的背屏缺失,有的邊角有碰撞的跡象,那是因為它們遭受人為破壞的緣故。那么,如此精美的造像,為什么會被毀壞,又被集中埋葬起來呢?數量如此驚人,肯定是集體性事件,不是個人可以做到的。我們猜想很可能和歷史上有名的滅佛法難相關。 歷史上共發生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史稱“三武一宗”滅佛事件,指的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以及五代后周世宗打擊佛教、毀壞佛像的事件。佛教受到統治者的打壓,一方面是因為不同宗教之間的爭斗,更主要的原因是隨著佛教的興盛,越來越多的人出家,進行社會生產的人相應減少,而大量的財富又被集中在寺院,修佛寺,塑佛像,畫佛畫,這樣佛教就與國家經濟發生了矛盾。不信奉佛教或排斥佛教的統治者就下令滅佛,滅佛的行為體現于關閉佛寺、令僧尼還俗以及毀壞佛像等,甚至還有殘害出家人的現象。至于佛像,如果是金銅佛就會被融掉,重新鑄造錢幣或打造生產工具,而石像則被打斷或敲毀,集中掩埋,禁止百姓禮拜供奉。定州系造像的年代基本在唐以前,唐代僅少量實例,推測其毀壞應與會昌年間的唐武宗滅佛事件關系密切。經過歷史上如此嚴酷的滅佛災難,如今我們還能親眼看到保存下來的佛像,實乃人生大幸。這些造像雖然殘缺,或表面氧化失去了原有的色彩,但莊嚴程度絲毫不減當年,還增添了一種別樣的美感。 例如這件北齊時期(550-577年)的菩薩立像(圖1),白石材質經過精心打磨,展現出光滑的肌體。菩薩頭戴珠寶裝飾的頭冠,一縷一縷的頭發自然垂在雙肩,上半身袒露,下半身穿長裙,身上裝飾瓔珞,赤足站在蓮座上,一腿直立,另一條腿稍微彎曲,將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姿態自然而優美,既莊嚴又不失華麗。兩臂殘損的形象,不禁讓人聯想到斷臂美神維納斯。 又如北齊時期的(550-577年)彌勒像(圖2),同樣以當時流行的白石雕刻,光滑細膩,給人一種神圣的感覺。彌勒菩薩像頭戴寶冠,頸部佩戴項圈,身上裝飾瓔珞,手臂殘存,交腳而坐。其頭部后面浮雕蓮瓣,環繞的一圈頭光內雕刻波狀連續花蔓,花蔓縫隙中還雕刻雙手合十的小童子,十分可愛。再看彌勒菩薩的雙腳下方,安靜地趴著兩只小獅子,頭朝觀眾,甚是惹人喜愛。彌勒菩薩身后的寶樹僅存一小部分,但樹上的兩條龍依稀可辨。在底座正中央雕刻二童子共同托舉著一個博山爐,兩旁對稱設置兩位比丘,兩只獅子以及兩尊力士。這些圖像乍看對稱,但仔細觀察會發現對稱的圖像并非完全一致,可見此造像匠心獨具之處。 再看北魏時期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的彌勒像(圖3)。曲陽造像以白石佛像居多,通常稱為曲陽白石佛像,但是這件造像,不僅是曲陽出土的少見的砂石造像,而且還是曲陽造像中年代最為久遠的一件作品。和上文介紹的彌勒菩薩一樣,此處的彌勒菩薩同樣頭戴寶冠,身飾瓔珞,交腳而坐,但與剛才的白石彌勒像比較而言,砂石的材質更有一種質樸的感覺。彌勒菩薩的背屏上還浮雕兩尊脅侍菩薩,體量明顯小于彌勒像,可見主尊與脅侍地位差異明顯。至于彌勒像的底座,呈中間挖空的四足方座式,明顯受到早期金銅佛像的影響。金銅佛像的底座一般都是四足式,猜測應該是為了節省材料,畢竟金銅材料較為昂貴且稀少,而石材做成這種式樣,不但不能節省成本,而且費工費力,由此可見早期不同材質造像之間的關系。 定州系造像是北魏至隋唐時期河北地區藝術水準最高、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這次展出的曲陽彌勒像,代表著曲陽造像的發端,其余8件鄴城造像,時代有北魏、東魏、北齊,都是具有鮮明時代和地域特征的精品。對曲陽造像感興趣的觀眾,還可移步到慈寧宮雕塑館,觀看故宮收藏的曲陽白石造像陳列展。曲陽造像和鄴城造像如同中國佛教美術史上的兩朵并蒂蓮花,散發著別樣的光彩和濃厚的芳香。 |
|
來自: youxianlaozhe > 《宗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