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版的《食品衛生法(試行)》規定了食品不得加入藥物,但是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作為原料、調料的除外。原衛生部依照《食品衛生法(試行)》制定出臺了《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 按新《食品安全法》規定,衛生部將《禁止食品加藥衛生管理辦法》的名稱修改為《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并起草了《辦法》的征求意見稿。 名單顯示,此前,共有86種藥品被列入了藥食同源名單,此次新增加了15種,包括人參、山銀花、玫瑰花、夏枯草等。其中,《原衛生部2012年第17號公告》批準人參(人工種植)為新資源食品,此次也被列為藥食同源食品。金銀花列入2002年原衛生部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名單》,二者被藥店認定為不同產品后,此次也被新增入藥食同源食品目錄 序號 物質名稱 植物名/動物名 1 丁香 丁香 2八角茴香 八角茴香 3 刀豆 刀豆 4 小茴香 茴香 5 小薊 刺兒菜 6 山藥 薯蕷 7 山楂 山里紅 8 馬齒莧 馬齒莧 9 烏梅 梅 10 木瓜 貼梗海棠 11 火麻仁 大麻 12 代代花 代代花 13 玉竹 玉竹 14 甘草 甘草 脹果甘草 光果甘草 15 白芷 白芷 杭白芷 16 白果 銀杏 17 白扁豆 扁豆 18 白扁豆花 扁豆 19 龍眼肉(桂圓) 龍眼 20 決明子 決明子 小決明 21 百合 卷丹 百合 細葉百合 22 肉豆蔻 肉豆蔻 23 肉桂 肉桂 24 余甘子 余甘子 25 佛手 佛手 26 杏仁(苦、甜) 山杏 西伯利亞杏 東北杏 杏 27 沙棘 沙棘 28 芡實 芡 29 花椒 青椒 花椒 30 赤小豆 赤小豆 赤豆 31 麥芽 大麥 32 昆布 海帶 昆布 33 棗(大棗、黑棗) 棗 34 羅漢果 羅漢果 35 郁李仁 歐李 郁李 長柄扁桃 36 金銀花 忍冬 37 青果 橄欖 38 魚腥草 蕺菜 39 姜(生姜、干姜) 姜 40 枳椇子 枳椇 41 枸杞子 寧夏枸杞 42 梔子 梔子 43 砂仁 陽春砂 綠殼砂 海南砂 44 胖大海 胖大海 45 茯苓 茯苓 46 香櫞 枸櫞 香圓 47 香薷 石香薷 江香薷 48 桃仁 桃 山桃 49 桑葉 桑 50 桑椹 桑 51 桔紅(橘紅) 橘及其栽培變種 52 桔梗 桔梗 53 益智仁 益智 54 荷葉 蓮 55 萊菔子 蘿卜 56 蓮子 蓮 57 高良姜 高良姜 58 淡竹葉 淡竹葉 59 淡豆豉 大豆 60 菊花 菊 61 菊苣 毛菊苣 菊苣 62 黃芥子 芥 63 黃精 滇黃精 黃精 多花黃精 64 紫蘇 紫蘇 65 紫蘇子(籽) 紫蘇 66 葛根 野葛 67 黑芝麻 脂麻 68 黑胡椒 胡椒 69 槐花、槐米 槐 70 蒲公英 蒲公英 堿地蒲公英 同屬數種植物 71 榧子 榧 72 酸棗、酸棗仁 酸棗 73 鮮白茅根(或干白茅根) 白茅 74 鮮蘆根(或干蘆根) 蘆葦 75 橘皮(或陳皮) 橘及其栽培變種 76 薄荷 薄荷 薄荷 77 薏苡仁 薏苡 78 薤白 小根蒜 薤 79 覆盆子 華東覆盆子 80 藿香 廣藿香 81 烏梢蛇 烏梢蛇 82 牡蠣 長牡蠣 大連灣牡蠣 近江牡蠣 83 阿膠 驢 84 雞內金 家雞 85 蜂蜜 中華蜜蜂 意大利蜂 86 蝮蛇(蘄蛇) 五步蛇 新增中藥材物質 1 人參 人參 2 山銀花 華南忍冬 紅腺忍冬 灰氈毛忍冬 黃褐毛忍冬 3 芫荽 芫荽 4 玫瑰花 玫瑰 5 松花粉 馬尾松 6 油松 同屬種植物 7 粉葛 甘葛藤 8 布渣葉 破布葉 9 夏枯草 夏枯草 10 當歸 當歸 11 山奈 山奈 12 西紅花 藏紅花 14 姜黃 姜黃 15 蓽茇 蓽茇 藥食同源的理論來源 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出“藥食同源”的思想。 “藥食同源”是說中藥與食物是同時起源的。《淮南子·修務訓》稱:“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笨梢娚褶r時代藥與食不分,無毒者可就,有毒者當避。 隨著經驗的積累,藥食才開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們開始食熟食,烹調加工技術才逐漸發展起來。在食與藥開始分化的同時,食療與藥療也逐漸區分。 《內經》對食療有非常卓越的理論,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這可稱為最早的食療原則。 由此可見,在中醫藥學的傳統之中,論藥與食的關系是既有同處,亦有異處。但從發展過程來看,遠古時代是同源的,后經幾千年的發展,藥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樸歸真,以食為藥,以食代藥。 中國中醫學自古以來就有“藥食同源”(又稱為“醫食同源”)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食物和藥物一樣同樣能夠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會中,人們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發現了各種食物和藥物的性味和功效,認識到許多食物可以藥用,許多藥物也可以食用,兩者之間很難嚴格區分。這就是“藥食同源”理論的基礎,也是食物療法的基礎。 中醫藥學還有一種中藥的概念是:所有的動植物、礦物質等也都是屬于中藥的范疇,中藥是一個非常大的藥物概念。凡是中藥,都可以食用,只不過是一個用量上的差異而已,也就是說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嚴格地說,在中醫藥中,藥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對而言的:藥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藥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藥物的副作用大。這就是“藥食同源”的另一種含義。 中藥與食物的關系 中藥與食物的關系是――藥食同源。大家知道,中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藥食兩用。由于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常吃的富有營養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藥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就不難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中藥與食物的共同點: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它們的不同點是: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于立刻產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并不亞于中藥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堅持下去,會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
|